首页 > 正文

“新春走基层”如何走进群众心里

2021-02-22 09:34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核心阅读:鞋下沾满泥土,笔下才有温度,才能写出“热气腾腾”的“新春走基层”报道。过年,离不开柴米油盐;发展,离不开人心力量,只有多向读者呈现这些鲜活生动、冒着热气的基层故事,群众才能找到心灵的共鸣、得到奋斗的信心、找到发展的力量。

  春节期间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是新闻宣传战线的优良传统,对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采访写作中,如何践行“走转改”?做到“短实新”、避免“长空假”,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媒体人认真思考,积极创新,不断改进。

  笔者认为,“新春走基层”相关报道的选题策划和写作文风,应着重把握“短、实、新、深、活”五字原则。

  原则一:短小精悍 聚焦主题

  文字的长短要服从于内容,能短一定要短。短,有利于传播、有利于聚焦、有利于增强可读性。短,是对公众获取有效信息的尊重;短,也对新闻采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记者采访越是深入,问题把握得就越准确,原因思考得越深刻,素材选择越得当,篇幅也就能够短下来。新闻短小,要靠综合素质;文字精彩,要靠内容精练。

  例如,《大棚中科技感满满》《山沟里好消息连连》《红苹果成了金果果》《乡亲们暖了心窝窝》《在岗位上过年 在坚守中奉献》等系列文章,是2021年《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栏目推出的一组系列报道,这组文章的篇幅大多在七八百字,虽然文字很短,但内容生动、题材鲜活,小切口、大主题,文章轻快,节奏感强,只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新乡村里科技种植、产业融合、精准扶贫等方面的新风貌、新变化、新趋势,可读性极强,令人耳目一新。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民生服务、就地过年等极具鲜明时代特色的新闻主题被生动呈现出来。

  原则二:真实平实 返璞归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在现场、在路上、在基层、在一线、在群众中,要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要亲自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不做“二传手”。媒体人要有追求新闻真实性的职业精神。例如,在“新春走基层”采访中,为了体验基层电工的电网巡检工作,《人民日报》记者刘毅、侯琳良曾驱车1500公里,从湖南长沙赴邵阳洞口巡检站,登上海拔1006米的雪峰山,实地探访“雪峰顶上的光明守护人”;为了采访到最基层的群众,《人民日报》记者庞革平、谢建伟、谢振华在广西6天跑了6县市,原来白色的采访车“白马”都跑成了“黑马”。

  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平实。新闻不要在花里胡哨、虚张声势上下功夫,要质朴,要返璞归真。媒体人要有追求内容平实质朴的专业素养。例如,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扶贫干部“走亲戚”》一文,描写了山东省阳信县扶贫干部林世军正月初三看望建档立卡贫困户马金英一家的真实场景。一位基层扶贫干部无论何时都把贫困群众的困难挂在心头,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凡故事在几百字之间清晰呈现出来。全文文字平实、内容真实感人,亲切的讲述、纯朴的对话、真实的场景、感人的细节,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原则三:“新”字当先 突显价值

  新闻就是要反映时代节拍,就是要体现第一时间。“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更是要突出“新”字。记者通过深入的观察采访,发现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成就、新经验,展现这个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新气象、新趋势。要呈现这些“新”,记者必须要敏锐,必须要手勤、脚勤、脑勤,要去获取最新的新闻素材;要有宽广的视野,能够在第一时间捕捉、鉴赏、选择新闻点,还要能透过现象,准确地判断新闻的价值。

  例如,《安徽日报》“新出走基层”栏目曾推出一篇文章《村民成股东,年底来分红》。这篇报道从村民分红大会切入,讲述了天长市杨村镇光华村探索实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当地政府采取多种保障措施,让农民股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领到分红的村民对记者说:“头一次领到村集体资产的红利,这可是件大喜事啊!”报道推出后,“村里不收百姓钱,反而给村民分红利”成了当地街谈巷议的新闻。

  原则四:深入浅出 拨云见日

  “新春走基层”报道虽然切口小、篇幅小,却不能流于表面、缺少灵魂,而是要深入浅出、拨云见日。同时,要以改革发展“推动者”的立场,发现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积极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

  例如,《中国青年报》记者王豪发现近几年老家村里的年味明显变淡了,年轻人走光了,留下的老人、孩子很难再热闹起来。这是不是西北乡村的普遍现象?带着疑问,她经过多方了解,获取到甘肃灵台县出现“劳务红娘”的信息,那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就业,甚至很多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通过“劳务红娘”也找到了适合的工作。

  很快,她又关注到灵台县发布的贫困县退出公示。一个农业人口占90%以上、工业基础薄弱、贫困发生率高的西北小县是如何克服发展瓶颈、实现脱贫的?就业转移的趋势是否是一剂良药?带着新的疑惑与思考,王豪进一步深入一线调研采访。她立刻走访了灵台县什字镇的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劳务公司,向“劳务红娘”和部分致富带头人“取经”,又从当地镇政府拿到了相关材料、数据,作为脱贫“实证”。

  整个灵台县会不会只有什字镇“一枝独秀”?为了让报道更加可信,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她又去上良镇北张村了解产业扶贫及劳务实训基地情况。随后,去当地人社局“取证”,得到全面信息。最终,一篇题为《甘肃灵台:盘活劳务产业,不再“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新春走基层”报道,终于在不断地追问与探寻中诞生。

  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这才是媒体人应该有的工作态度与新闻素养。

  原则五:鲜活生动 热气腾腾

  “沉下去,才能抓到活鱼。”《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说,如果图省事,看看资料,听村干部介绍介绍情况,在村里走马观花转转,也能交差,但那样写出来的稿子肯定生动不起来。为了写好“新春走基层”报道,大年三十晚上,他赶到了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一头扎进村里,走进一个个院落与农民攀谈,连续聊了十余户,深入了解村里的新变化、村民最关心的实事。为了拍一张除夕夜下姜村的全景照片,他还深一脚浅一脚地爬到了村里的制高点。发完稿件,已是初一凌晨4时。

  《光明日报》记者李晓在“新春走基层”采访中,走进3个乡村,在与老乡的聊天中了解电商扶贫的力度;走到贫困户的家中唠家常,倾听他们在项目中的具体获益和实际困难;走进家庭手工作坊,见证脱贫致富带头人的专注与执着。李晓说,这些丰富的新闻素材,是需要记者亲身走进一线基层用心观察,才可以捕捉到的。

  鞋下沾满泥土,笔下才有温度,才能写出“热气腾腾”的“新春走基层”报道。过年,离不开柴米油盐;发展,离不开人心力量,只有多向读者呈现这些鲜活生动、冒着热气的基层故事,群众才能找到心灵的共鸣、得到奋斗的信心、找到发展的力量。

  综上所述,用脚力丈量民生社情,用眼力捕捉社会发展律动,用脑力洞察美好生活背后的奋斗力量,用笔力讲好鼓舞人心的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对新闻人提出的要求。记者通过“新春走基层”采访报道,走进田间地头,走到百姓中间,聚焦民生问题,记录基层的新变化,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采写成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让决策者和社会各界了解真正的社情民意,这才是“新春走基层”活动最重要的价值体现。

  因此,“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的文风,直接关系着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文风优良,可以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丰富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文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短实新”的要求,杜绝“长空假”的现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方式阐述主张,文风清新自然、言之有物,才能赢得群众的心,让“新春走基层”的篇篇报道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儿里。

  (作者刘小萃单位:中华合作时报社)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757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