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找准小切口 深挖报道“富矿”

2021-03-02 17:42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不久前,在南疆沙漠腹地偏远的巴克墩小学,围绕一篇题为《七个苏比努尔》的报道,专门召开了一场座谈交流会,全体支教老师分享了内心的感动与心路历程。在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报道的浏览量为517万,话题#这些年轻人是怎么成为一道光的#阅读量达1091.6万。

  这篇稿件是《中国青年报》民族教育版“三区三州”教育突围系列报道的收官之作。2017年年底,共青团新疆区委开始在巴克墩小学探索“驻村包校”教育扶贫新模式,近3年时间,巴克墩小学成绩排名从全乡倒数第二升到全县农村小学正数第一,还走出了内初班学生。更难得的是,记者王雪迎已经跟踪采访了这所“沙漠小学”两年多时间,以此作为观察南疆国语教育和教育扶贫的小切口。不得不说,这是真正的“教育突围”。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尤为引人关注,而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一环,更关系着深度贫困地区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长远脱贫。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我们聚焦“三区三州”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和探索,特别推出“三区三州”教育突围系列报道,作为2020年民族教育版的长线、深度选题类型。

  事实上,这一系列报道也是民族教育这个“新生版面”的“当头炮”。从2020年起,《中国青年报》对民族版进行改版,转型为民族教育版,版面定位为立足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聚焦民族教育热点动态,打造民族教育的展示窗口和权威发声平台;突出本报青年特色,发挥教育报道传统优势,引导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教育听起来似乎有些冷门、敏感,实际上,这一领域是新闻报道的“富矿”。不论是教育扶贫、教育信息化,还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诸多内容都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息息相关。而对于如何深挖其中的报道“富矿”,《中国青年报》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从大命题里找准小切口”的编辑思路。

  这种“精准策划”着力体现在报道的典型性、建设性和故事性上。就此次“三区三州”教育突围系列报道而言,共推出6篇深度稿件,既有南疆“沙漠小学”7个都叫苏比努尔的女孩的求学故事、江西援疆教师在祖国最西端开垦教育“试验田”,也有甘肃布塄沟“悬崖边”的村小如何迎来了春天、云南怒州深山里的控辍保学战,还有疫情大考下西藏教育信息化答卷、清华学子对四川甘孜网课教学的调研“求解之旅”。

  具体来说,围绕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热点话题,《中国青年报》推出了《当课堂搬到“云端”——疫情大考下的西藏教育信息化答卷》作为“三区三州”教育突围系列报道的开篇之作。受疫情影响,我国启动了大规模在线教学,也暴露出东西部教育信息化的差距等问题,特别是偏远农牧区的学子,他们的网课上得怎么样?基于这一选题思路,中国青年报社派记者采访了大量西藏师生以及教育部门负责人,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疫情期间当地教育信息化面临的种种考验和探索。这篇报道刊发后,得到了西藏教育部门的高度认可,《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跟进报道。

  关注热点话题的同时,针对民族教育版两周一期的“慢节奏”,长线选题更是不可或缺,特别是有一线观察、能揭开“三区三州”教育的真实样貌和变化的选题。《“悬崖边”的村小迎来春天》就是记者赴甘肃布塄沟村一线蹲点所得。

  布楞沟村是甘肃大山深处的一个村庄,东乡语意为“悬崖边上的村子”,这里贫瘠、干旱,村民多靠天吃饭,孩子上学得翻山越岭。2013年小年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楞沟,亲切看望东乡族群众,叮嘱大家“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很快,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开启了脱贫攻坚和建设新农村的征程。

  《中国青年报》的稿件以布塄沟村小的变化为切入点,折射出脱贫攻坚为这个偏远的东乡族村落带来的“春天”。一位读者在朋友圈转发此文并评价:“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总有一份信念,让你坚守并为之奋斗,愿你热泪盈眶时,也能盼来苔花开。”

  《中国青年报》民族教育版如何体现青年特色,提升青年影响力,也是这组系列报道的落脚点之一。《这块屏幕引发的“求解之旅”》就是从青年视角展现民族教育报道。

  《中国青年报》曾刊发过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引发了一群青年学子的“求解之旅”。这些清华大学的学生来到四川甘孜,实地探访网课直播教学效果。

  笔者刚发现这个选题时,并不“惊艳”。大学生暑期调研不鲜见,但了解到他们是受《中国青年报》报道启发而开启的调研之旅,而且调研团队中既有来自网课“前端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来自“远端学校”的学生后,笔者认为这是个难得的符合青年视角的民族教育选题,也是通过小切入点深挖报道“富矿”的绝佳体现。调研中,这些年轻人收获了各自的反思与成长,并留下多种追问。或许这个追问尚未有解,但清华学子的这场“求解之旅”不虚此行,而这也是《中国青年报》报道的价值所在。(王素洁)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7777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