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多视角展现“精品扶贫”中国智慧

2021-03-04 09:17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新华社微纪录片《战贫之路》

多视角展现“精品扶贫”中国智慧

  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祖国边陲,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新华社重磅推出的《战贫之路》微纪录片,以可视化的全媒体产品形态,全景式展现出8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倾情关注和直接部署,讲述了14亿人民团结奋斗,如期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的艰辛历程。

  大主题:细枝末节展功夫

  “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他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想要精准解决中国各地的贫困问题,首先要摸清所有贫困人口的真实情况,一项史无前例的建档立卡工作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历时一年半,基本完成了全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中国扶贫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面对脱贫攻坚这样的宏大主题,《战贫之路》从细微处入手,通过“精准扶贫”这一最体现中国智慧的扶贫方式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以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

  事实上,同传统的对结构完整度有高度诉求的记录片不同,《战贫之路》在12分36秒的时间里通过高度浓缩的影像叙事表达出了脱贫攻坚之路的不易和成功。片中提到,“四川凉山是中国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这里交通闭塞,形同‘孤岛’,悬崖上的藤梯,是村民进出村子的唯一通道……两年后,‘悬崖村’贫困户共344人,全都搬下了悬崖,村民们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土坯房,住进集中安置点崭新的楼房。”这样的呈现方式,让微记录片中信息量的饱和度与传统纪录片相比近乎没有区别,给人以浓缩中尽显精华之感。

  不仅如此,《战贫之路》在使用画外音的同时,还大量运用了同期声。一段段总书记掷地有声的同期声话语,不仅将那段为梦想而奋斗的岁月再一次拉回到我们眼前,而且深刻展现出人民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为民情怀。这种从纪录片开篇延续至结束的编排方式,也在引人入片的带入感中,于无声无息处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接地气:背后真相动人心

  与以往常见的大主题内容不同,《战贫之路》不仅采访了多国政要和智库专家,“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中国的发展已经让数亿人口远离贫困,这是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广泛采访了基层群众、扶贫干部和有关部委负责人,“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本来这次会定的是3月中旬开,后来总书记说还要提前一个礼拜,再不布置你做工作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四川凉山州支尔莫乡乡长兼阿土列尔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当时我刚来的时候全是土坯房,水电不稳定……”,揭秘奋斗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并从人类减贫史的高度,诠释中国解决贫困这道世界难题的历史意义。

  一段段内容的选取,一组组图像的安排……《战贫之路》的策划团队在对结构的编排及叙事的递进关系中,不但具有匠心,还蕴含着精心和用心。对于1800多名扶贫干部永远留在了自己帮扶村子的呈现,更是在将“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这句话阐释地淋漓尽致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死亡、面对艰险、面对困苦时的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样的设计安排也体现出新华社作为主流媒体的高度和担当。

  从“量”的圆满到追求“质”的提升,新华社《战贫之路》微纪录片让我们看到,致富路上亿万人民的幸福,一个都不能少!(见习记者 张博)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782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