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围绕一语双关的“志”做好出版文章

2021-03-16 09:40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有年轻读者将《扶贫志》称为《山海情》的图书版——

围绕一语双关的“志”做好出版文章

  扶贫剧《山海情》在年轻观众中圈粉无数,因为“它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土味”。

  当听到有年轻读者将《扶贫志》称为《山海情》的图书版时,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团队由衷地感到自豪。这本以“志”为名的扶贫图书,同《山海情》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与温度。

  找到新鲜独特、表达生动的路径

  《扶贫志》是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宏森确定的书名。

  志书,要求真实、客观地记述事物,内容要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考验。因此,《扶贫志》书名一定,选题方向也就有了。

  摆在作者和出版社面前的难题是,2020年扶贫题材图书很多,如何闯出新路?从题材的表达来看,精准扶贫的故事容易流于表面,或者流于材料和数据、流于空泛和干巴。更重要的是,许多扶贫故事大同小异,许多地方的扶贫方法也如出一辙,怎么表达得生动有趣?怎么讲得新鲜感人?怎么讲得独特深刻?

  最后的答案是令人满意的。独特、结构、思想、表达的问题都找到了解决之道。

  《扶贫志》责任编辑谢迪南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扶贫志》通过18个人物的命运遭际,充分展现了农村的“穷”——不只是没有钱的穷,更是没有出路的贫穷,解决了新鲜和独特的问题;

  全书以人为志,以文学复调的结构形式,生动地揭示了亿万国人参与、发生在新时代中国乡村的战贫壮举,解决了结构的问题;

  全书以文学的方式回答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精准”这一论述的深刻内涵,解决了思想性问题;

  全书以文学和田野调查的方式,为未来的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向世界提供中国减贫的样本、经验和智慧。所以它既是当下叙事的“山乡巨变”,又是颇具社会人类学特质的“乡土中国”,解决了表达的问题。

  在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看来,这本书是“在精准扶贫斗争中实现精准出版”。

  经历荒山野岭、涉水渡河的采访

  时间回到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肆虐的2020年3月初,身在成都的作家卢一萍接到了谢迪南的电话,邀请他到湖南采写《扶贫志》。

  卢一萍很犹豫,因为采写的是异乡,几个月的创作时间也太紧。但农民出身的他,又一直怀有真正走进当下乡村的心愿,脱贫攻坚这个主题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

  谢迪南与他不断沟通,“建立起了他写作这本书的信心”,最终他答应了下来。

  3月10日,采访工作正式开始。

  让卢一萍、谢迪南和另一位责任编辑张文爽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共同在荒山野岭涉水渡河采访的那段日子。

  两位编辑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寻找联系采访对象,安排车辆食宿,提供采访建议。他们所做的工作保证了卢一萍采访的效率和质量。

  两个多月的时间,行程近1.5万公里,作家和编辑深入到大湘西14个县市的田间地头,采访了80多位脱贫攻坚一线的参与者,留下了5700多分钟的故事。

  一路下来,他们看到了人的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笑。

  有很多人生故事、贫困境况、奋斗历程他们都是第一次听说,大家一起唏嘘、感动、流泪。

  采访结束后,卢一萍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初稿。在写作期间,他身心俱在其中,一天只睡5个小时,“我是用心去写的”。所以,“事后他去读其中的一些故事,仍然会流泪”。

  如前所说,“志”最重要的是真实。谢迪南说,《扶贫志》没有采用过扶贫材料,所有内容全部是在200多万字的采访中凝练出来的。

  “志”还有一层意思,即意愿、志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认为,卢一萍把这层意思也写出来了,他不仅记录了扶贫中的人和事,也书写了扶贫的信念和决心,由此突出了扶贫的伟大意义。

  来自从上至下、作战保障的出版攻坚

  在3月初举行的研讨会上,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彭玻提到了一个词——“作战式保障”。

  张宏森定书名,明确选题目标。湖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蒋祖烜提出具体要求:该作要依循现实主义创作路径、英雄主义创作基调,从凡人小事、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去打捞伟大的一面。

  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曾赛丰挂帅担任责任编辑,和作者编辑团队一起,把最初只有100来字的选题方向,变成了策划方案,变成了蜿蜒在武陵山脉超过一个长征的里程,变成了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采访录音,变成了第一稿、第二稿……前前后后可能经历了近20次锻造的文稿,最后变成了反映湖南脱贫攻坚历程的文学力作。

  在复盘《扶贫志》出版流程时,谢迪南总结了这本书得以圆满完成的原因。

  如何在成千上万的扶贫题材中出版一部超越同类题材的扶贫主题图书,湖南出版如何发出自己的首倡之声,这是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并要有宏观认识的,否则就会变成一部没有大格局没有影响的应景之作、应付之作。

  接着就要落实到行动上,及时策划。《扶贫志》的完成步骤既清晰又细化。在项目简介上,对体裁、书名、规模、背景、内容、主题、作家、特色都有明确的介绍,在项目的价值和意义上进行清楚的阐释,在项目的可行性上进行论证和评估,在项目的营销发行上有明确的目标。正是因为及时精准的策划,《扶贫志》没有走什么弯路,迄今为止,都践行了策划方案的步骤。

  不管是思想还是策划上,都要落到具体的主题出版物上。在谢迪南看来,读者对主题出版物的种种误解,其实归根结底是作家和出版社怎么讲好主旋律故事的问题。不管是哪种体裁,是理论读物还是文学作品,都要以读者接受的方式来讲述。

  《扶贫志》已经出版完成,在曾赛丰的带领下,谢迪南和团队如同一起参与了一场攻坚战。“我由衷地希望这场攻坚战,会与脱贫攻坚战成为整个人类的一抹亮色一样,成为我们人生的一抹亮色。”谢迪南的这句话,道出了编辑做好书的理想与情怀。(记者 刘蓓蓓)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813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