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8年时间,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摆脱绝对贫困,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012年以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几十所高校尽锐出战,形成了教育扶贫、智力扶贫、健康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文化扶贫等高校扶贫特色路径,全面投入脱贫攻坚战,成为扶贫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传媒类高校,以及高校中的传媒类学院也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今,他们正利用自身优势,依托丰富的扶贫工作经验,继续讲述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深挖自身优势打造特色扶贫模式
作为传媒类专业高校,中国传媒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科研优势,紧密结合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实际需求,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真扶贫、扶真贫为准绳,全校联动,通过文化赋能、教育赋能、产业赋能和传媒赋能4个方面展开定点扶贫工作,走出了一条立足学科优势、整合专业资源、高效赋能脱贫攻坚的特色扶贫之路。
在传媒赋能方面,中国传媒大学加强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针对科右前旗融媒体建设缺乏发展思路和专业人才的现状,中国传媒大学组织“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家、教授与校友联合,助力科右前旗融媒体中心升级改造,不断增强平台功能,全方位提升信息传播和宣传推广能力。组织师生、校友团队深入草原腹地,拍摄优美的草原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制作高品质、专业化的宣传片,努力提升科右前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入挖掘扶贫一线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将其艺术化地融入学生毕业舞台剧创作,将专业实践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成效;以那达慕大会为切入点,设计科右前旗宣传推广方案,挖掘传媒资源,增进社会对科右前旗的了解;积极对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环球网等媒体,多角度、多形式讲述扶贫故事;在学校官网开设“情系科右前旗 助力脱贫攻坚”专题网页,结合官方微信、微博,搭建全方位宣传矩阵,营造全校共同参与扶贫的氛围;承办“我的2020——全国高校师生扶贫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发起以教育扶贫一线故事为内容的网络接力活动,获得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而浙江传媒学院则是在不断加强教育扶贫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的同时,努力探索参与脱贫攻坚的多元化路径,着力推动教育扶贫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例如,协助新华社拍摄《中国减贫密码》纪录片,用9个生动案例解码中国减贫经验,展示了制度优势和草根智慧,为世界减贫提供了生动样板。不仅如此,浙江传媒学院还与共青团中央合作完成10部脱贫攻坚系列微纪录片,如《世界在眼前改变》由87名浙江传媒学院师生历时一年,多角度、多层次、多地区地用镜头展现扶贫攻坚过程中各地的重要举措,真实记录了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动人故事。
陕西师范大学定点扶贫地区包括云南普洱、安康岚皋、咸阳旬邑,主要扶贫方式有科技扶贫与教育扶贫等。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表示,陕西师范大学充分挖掘岚皋当地文化资源,把当地传说进行改编形成动漫予以宣传,有效地促进其旅游发展。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教师还在陕西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支持下,深入甘肃省临夏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精细化地进行在线语言文字能力培训,将推普脱贫教学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开展了15场语言文字延伸在线讲座,反响热烈。依靠自有的播音主持教师资源,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功地将传媒资源转化为助力脱贫攻坚的加速器。
紧跟政策方针实现双向获益
传媒类高校在进行定点扶贫的时候,确实会有宣传方面的优势。中国传媒大学作为传媒类专业院校,致力于培养全能类的传媒人才。传媒人才将来从事相关工作,不管是记者、编辑,还是编导、播音主持,都需要对国家发展方向、政策方针和社会热点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刘宏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一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的师生经常到定点扶贫的地区进行实地拍摄记录等学习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既助力了当地的脱贫事业发展,也让学生们获得了实践机会和知识积累,对学生自身来说也是一种专业能力的加强。”在刘宏看来,扶贫工作并不只是先进的地区给贫困落后地区带去了什么,先进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获得益处,是一个双向的事情。
直播带货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一种模式,尤其是媒体参与直播带货以来,为传媒业态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020年暑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直播带货助农模式的可行性路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七月农倍芒”暑期考察团便来到“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深度调研,了解当地扶贫助农成果。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扶贫办主任沈贤岚介绍,在湖南师范大学对口定点扶贫的插柳村,也开展了多场扶贫助农直播。
许加彪同样认为,高校中的传媒优势资源会助力扶贫事业的发展。在许加彪看来,使用现代传媒技术和借助先进网络手段,可以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开发,继而通过文化扶贫,促进乡愁小镇等特色文化项目的开发,并进行后续的宣传推广,从而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陕西师范大学便通过对其文化资源的梳理与整合,帮助当地建立文化自信,通过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帮助其健全文化旅游产业。”
同时,许加彪表示,传媒类专业高校具有突出的优质师生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教学优势,推普脱贫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传播相结合,成为语言文字推普助力脱贫的规范性、专业性标杆。陕西师范大学及对口东乡县师生参加的中国教育电视台“推普助脱贫 牵手诵端午——端午节百校诵读直播活动”,便在现场进行直播连线访谈,向全国推广介绍陕西师范大学的语言扶贫模式,少数民族师生同时进行了诵读展示,“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央视频、高校官网、微博、抖音、快手、贫困县所在省市新媒体等平台同步播出,反响十分热烈。
沈贤岚透露,目前,湖南省正在研究乡村振兴阶段结对帮扶对象,湖南师范大学也将主要从文化、艺术、教育等角度,特别是乡村教育振兴方面入手,一方面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方面借助旅游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新闻传播等优势,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积极利用好校报、广播、公众号等宣传推广资源,不断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进入新时期,传媒类高校如何继续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刘宏认为,紧跟国家发展方向的趋势就是不变法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些相关扶持项目和平常的学习采访调研,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锻炼,也能让他们提前进入媒体实践状态。我相信,未来传媒类的高校,包括国家层面也会认真思考,如何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好地与实践相连接,以此促进教育发展。因为从事传媒行业的人本身就是要对国家的发展方向、社会动态紧密关注,这样也能让众多的传媒学子更好、更快、更早地投入到国家发展中去,成为一名优秀的传媒人才。”(见习记者 齐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