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怎样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2021-06-08 14:4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十分重视发挥新闻舆论工具的作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最能代表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新闻工作重要作用的论述,是他1980年1月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提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用“思想中心”来概括党报工作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是马列主义新闻思想和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原则。邓小平同志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同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抓住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创造性地用“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这样凝练的语言,阐述了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围绕、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指出了新闻舆论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怎样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中心”的性质任务来分析。

  第一,要成为中心,就要坚持喉舌性质。党的报刊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是由我们的报刊、广播、电视作为党的舆论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邓小平同志一直要求,党报必须坚持喉舌性质,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主张。报刊、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可以迅速及时地传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信息,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同时,党的报刊、广播、电视又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时刻与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理应担负起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成为全国安定团结思想上的中心。

  第二,要成为中心,就要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党的报刊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就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要注意延续性、稳定性,对新政策及时做好阐释宣传工作。

  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发挥党报特别是党中央机关报在宣传报道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翻阅现存的档案资料,邓小平同志在这个问题上专门对《人民日报》作出的具体指示依然清晰。在审阅《人民日报》社论《全力保证实现一九五四年国家预算》一文时,他对“预算支出的原则就是集中使用资金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业,它完全符合过渡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做了这样的改正,在“工业”二字后面加上了“相应地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同时,他既肯定了当年预算的稳妥,也指出了可能存在的困难,写道:“一九五四年预算是巩固的,过去五个月的执行情况,也是良好的”,“而我们在信贷计划和现金周转方面,也还可能遇到一些困难。”[人民日报编辑部:《邓小平与人民日报——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新闻战线》2004年第9期。]这就使党报更加准确地阐述党中央的经济政策,有助于读者准确理解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第三,要成为中心,就要切实维护稳定。党的报刊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必须始终坚持为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服务的思想,紧紧围绕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来反映、组织、引导社会舆论。必须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切实加强舆论监督,努力为人民群众鼓与呼,积极疏导,化解矛盾。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反复宣传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宣传在稳定中求发展。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党报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负有重要责任。1979年,全党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开始平反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评论员文章《切实解决上访问题》,强调上访群众的困难和冤屈。上访人员以此为据,大量涌进北京,对社会安定造成影响。针对这一情况,《人民日报》又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对待上访问题》,提出对待上访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阐明了相关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邓小平同志对此强调:“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很重要的,也有很大的成绩。但是,最近在有些问题的宣传上,确有考虑不周和片面性的地方,使我们下面工作的同志遇到一些困难。举例来说,《人民日报》对上访问题发表过两篇文章,时间相隔不久。第一篇是九月十七日,文章一出去,上访人员呼噜呼噜地都上来了;第二篇是十月二十二日,文章把道理讲清楚了,上访人员很快就减少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单单是报纸的舆论就可以发生这样大的影响。”[《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页。]

  第四,要成为中心,就要将党的声音化为团结人民的力量。1957年整风运动期间,邓小平同志在《人民日报》的送审稿件上作出3次重要批示,强调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性。第一次是《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下决心整顿作风改进工作》之前,邓小平同志审阅该文时,在“听取群众的批评和意见”这句话的后面加上了“反复地征求群众的批评和意见”。第二次是为了配合搞好当时的整风运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胆地改,坚决地改,彻底地改》。邓小平同志在审阅发表前的送审稿时,加了一句话:“群众对于意见的是否正确,是能够辨别清楚的”。针对有人害怕群众发表意见的情况,他写道:“如果发动群众,彻底揭露,大胆批评,认真辩论,是非就可以弄得非常明白,问题就可以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得到妥善的解决。既然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那还会出什么乱子呢?”[人民日报编辑部:《邓小平与人民日报——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新闻战线》2004年第9期。]第三次在《人民日报》社论《全民整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的送审稿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采取“群众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来对待整风运动。

  通过这些修改意见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要求改进党的作风问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强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认真听取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党的报刊只要宣传好党的大政方针,不断增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力量,就能更好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第五,要成为中心,就要坚持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新闻真实是党的报刊成为中心最重要的条件。邓小平同志本人就是实事求是的典范,他严谨求实的作风,也体现在他对《人民日报》的修改中。《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庆祝全国基层选举的完成》初稿中曾写道:“各地所选出的代表中,妇女的名额平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参加投票的选民达到了选民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邓小平同志在审阅时,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把前一数字改成了“百分之十七以上”,把后一数字改成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使数字更加精确。他的修改对党报党刊始终坚持真实性原则,捍卫党报党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起到了明确的指导作用。

  总之,充分认识“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更加清晰地把握党的报刊肩负的重要政治责任,是我们今天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基础。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993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