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媒体在多元社会意识中发挥引领作用、实现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也是媒体核心竞争力所在。提升典型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的质量,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既是主流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内容,也是主流媒体提升自身影响力、增强传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一,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为有效开展典型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的切入点。
典型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是开展正面宣传的基本方式。要把重点和着力点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上,聚焦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要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打赢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集中开展宣传报道,助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聚焦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和生动实践,展示人民群众敢于拼搏、努力奋斗的良好精神风貌,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舆论的主角。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有针对性地进行靶向讲解,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第二,尊重新闻规律,推动典型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
开展典型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最忌照本宣科、因循守旧、沉闷呆板。必须在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坚持鲜活度、深度、力度相统一,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和效果。解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既要全面准确,又要通俗易懂,让大政方针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既要突出亮点、把成绩说够,又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让成绩可见可信。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和“最美人物”,既要突出优秀品质,又要有人情味、接地气,不刻意拔高,防止让人敬而远之,让先进人物可亲可学。要努力做到有现场、有故事、有细节、有数字、有情趣,内容生动、语言鲜活,让群众爱听爱看,不搞假大空式的宣传,不空喊政治口号。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精心制作标题,但不搞“标题党”那一套。
正确开展典型报道和重大主题宣传,还要注重“新闻味”和“民生味”,使硬新闻“软着陆”。要认真研究报道的主题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党的主张、决策与人民的利益、意愿的结合点,将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成就宣传与热点引导相结合、个体刻画与群像素描相结合、历史进程回顾与现实关切回应相结合、知识性与新闻性相结合、主题把握与情感交流相结合,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使主题报道既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志,又符合人民的心声,让主题报道和典型报道真正扎根于鲜活的实践。
第三,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扩大典型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覆盖面和影响力。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以往“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格局被完全打破了,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更加自主地“倾听”和“发声”。这种以开放共享、交流互动为特性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做好典型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媒体融合时代,单一媒体的报道和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只有通过多种传播形态的联动、互动和融合传播,才能实现主题报道快速传播、广泛传播、立体传播,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合力。典型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应根据“微传播”时代的媒体格局变化,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有针对性地设计新载体、搭建新平台,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方式,扩大典型报道和重大主题报道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新闻”新媒体以“央视新闻”移动网为拳头阵地,以海量微视频、大量移动直播为两大拳头产品,牢牢把握网络宣传舆论方向,以创新的节目形态和传播方式搭建了崭新的融媒体舆论场,实现了新闻资源和新闻时间线的大拓展。两会期间,“央视新闻”总发稿量为2534条,“央视新闻”移动网共进行243场两会移动直播,直播总时长超过6000分钟,累计阅读量超过35亿,极大提升了全网两会报道舆论影响力。其中《部长之声》是国家部委一把手首次规模化接受中央媒体新媒体节目采访。“央视新闻”通过新媒体平台提前收集相关部委信息资料,综合大数据分析结果,让部长与普通网民通过小屏视频对话,被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新浪新闻等大量媒体转发引用,并一度位列百度热搜第一位。[杨继红:《造平台成矩阵 网络舆论大提升——“央视新闻”新媒体报道全国两会新亮点》,《传媒》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