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对热点问题的引导?如何加强和改进对热点问题的引导?

2021-06-08 14:4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热点问题是一段时间里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需要正确引导的一些问题。热点问题涵盖面广,既包括党和国家一系列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引发各界解读的重大主题,又包括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食品安全、教育公平、医患关系、房价涨跌等方面的热点难题,还包括国内国际一些突发事件导致社会聚焦的热议话题。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明显的今天,热点问题日益增多,表现形式更加复杂,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媒体对热点问题的引导。

  加强和改进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是推动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中国地广人多、国情复杂,在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人们的焦虑心态、浮躁心理、负面情绪有所滋长,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种状况,是激化矛盾、放大分歧,还是积极引导人们理性认识热点,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是每一个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并认真回答的问题。只有加强和改进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反映好,才能增强人们对改革发展的信心。

  加强和改进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工作最前沿,加强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而言,“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多宣传什么、少宣传什么,都要从大局出发,体现大局要求。”面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新闻媒体如果引导正确,可以疏导公众情绪、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如果引导错误,就可能动摇人心、激化矛盾,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和干扰。

  加强和改进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是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国已经有8.29亿网民,未来还会不断增多,通过网络表达意见、释放情绪已成为一种常态。各种网络媒体影响力与日俱增,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传统媒体,许多热点问题都是因网而生、因网而增。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如果不能善加引导,任凭互联网上各种意见喧嚣,特别是任凭热点问题发酵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极易形成对社会的巨大破坏力。因此,能否过好互联网这一关,是检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否适应时代的一个试金石,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并积极加以应对。

  加强和改进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是新闻舆论工作者承担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担负起这些职责使命,加强和改进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是题中应有之义。面对出现的热点问题,新闻舆论工作者有责任既把问题摆出来,又把产生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讲清楚;既说出群众想说的话,又帮助党和政府做工作;既要让群众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又要使有关部门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让有关部门感到不是出难题,而是通过新闻舆论工作沟通群众与政府的联系,帮助人们“舒心解气”“活血化瘀”。

  加强和改进对热点问题的引导,可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增强“四个自信”、把握大局大势。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站稳政治立场、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信心和底气。要胸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各种问题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找准热点问题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对那些带有倾向性、苗头性进而可能演变成热点的问题要敏锐观察、科学判断,提高应变能力、及时加以引导。

  二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做到有的放矢。现在,舆论引导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矛盾叠加、问题交织,信息海量、观点纷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抓关键、抓要害。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我国国情和热点问题的具体实际,靶向引导、切中要害,避免隔靴搔痒、纸上谈兵。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表里主次,不为假象所迷,不为妄言所惑,引导人们获得全面、真实、客观、准确的信息和观点。要找准舆论引导和政策措施的结合点、与社情民意的交汇点,合理设置议题、巧妙转换议题,努力掌握热点问题引导的主动权。

  三是提高把握时度效的能力和水平。把握住“时”,要解决好“说不说、什么时候说”的问题。一般来说,热点问题受关注度高,影响面大,对其引导重在早、贵在快,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做到抢先一步、先声夺人。但也不能总是“抢”,也要善于“缓”。对于那些事实没有完全呈现、各方还有较大争议的热点问题,就需要适当地缓一缓、看一看,不能盲目作判断、匆忙下结论。拿捏好“度”,要解决好“说多少、怎么说”的问题。拿捏分寸不当,“火候”不到或者太过,都可能产生不好的效果。什么问题适合在全国报道,什么问题只在地方报道,什么问题只报道一下,什么问题要跟踪报道,什么问题要强化,什么问题要淡化,都需要认真琢磨、仔细拿捏,特别注意不要把点上的问题说成面上的问题,不要把个别问题说成整体问题,不要把局部问题说成全局问题。求最大“效”,要解决好“说了要管用”的问题。要增强读者意识,多些“说话”、少些说教,多些平等交流、少些居高临下,多些真实体会、少些不痛不痒,多些深入实际、少些闭门造车。要把想传播的信息、想表达的观点融入娓娓道来的报道笔触中,融入巧妙的谋篇叙事中,提升引导的艺术性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993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