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闻舆论工作者如何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021-06-08 14:4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体现形式,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的新闻实践应该如何具体把握和贯彻群众路线呢?

  第一,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党的新闻媒体,本质上既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在新闻实践中,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在重视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为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例如,对于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媒体就应该重点关注,必要时还应当作为重点报道进行组织和策划;对于群众反映的一般政策性问题,具有普遍意义的能见报的就见报,不能见报的要尽可能回复群众,或转有关部门解决;对于通过媒体监督和协调有关部门不能解决的突出问题,可通过内参的形式向有关领导专题汇报。新闻媒体还应当经常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撰写舆情报告,定期或不定期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以便于决策。

  第二,强化群众意识,尊重并了解群众。

  这里的群众意识首先体现在摆正与群众的关系上。列宁倡导和工人群众交朋友,毛泽东同志提倡“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在群众中,体现了强烈的群众意识。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当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身边去了解群众、关心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群众释疑解惑,而不应当整天待在办公室、目光锁定大都市。

  其次,新闻媒体的群众意识还应有的一种具体体现,就是对群众中个体生命和尊严的关爱和尊重。“群众”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相应地,每个个体的生命、荣誉、尊严也应在媒体报道中得到维护与尊重。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的新闻报道在这方面不断进步。例如,2012年北京“7·21”大雨灾害发生后,央视新闻向社会公布了每位受害者的名字,《人民日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也在头版刊登了这66位普通人的名字。可以说,“公布遇难者的名字,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这就意味着,遇难者不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名字。”[石嘉:《读出遇难者名字也是一种纪念》,《新京报》2012年7月28日。]

  群众意识还体现在对群众的研究上。在信息化时代,研究群众其实就是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不同受众对传媒信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分众化的趋势下,媒体只有精准定位自己的有效受众,并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服务,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尝试与群众互动的多种途径并开发群众资源。

  以往强调群众参与新闻舆论工作的途径,主要是指党报专设的群众工作部,而媒体一般的做法则是发展通讯员队伍,借此调动群众采写新闻的积极性。后来随着媒体开设新闻热线电话,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新闻线人”,主动发现事实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也同时获得相应的报酬。如今,随着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出现,许多群众已经扮演起“报道者”的角色,尤其是在突发新闻现场,在媒体的职业新闻舆论工作者赶到之前,在场的目击群众就已经通过手机的拍照或录像记录下来,并发送到微博、论坛上了。群众主动参与新闻生产的流程,这是以往贯彻群众路线中不曾有过的情景。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让群众做第一采访者,充分利用群众提供的第一时间的新闻素材,进行编辑加工从而完成新闻。同时,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之下,媒体更开始主动与群众联系,增加渠道。例如,许多记者开通个人微博,以方便获得广泛的新闻线索,也可以完成与网民群体的互动。

  第四,“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让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

  当前一些报道中很少看到普通百姓。报道时政新闻,记者引述的基本都是官方消息;遇到财经问题,记者引述的都是投资商和经济专家的观点;而普通群众在新闻中得到呈现的并不多。尤其是一些处于社会边缘状态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残疾人等更难以进入媒体报道的视野。这种不平衡的现状是与群众路线的要求相违背的。让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既是群众意识的体现,又能为媒体赢得受众的青睐。2017年9月播出的由中宣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采用“内容众筹”的方式,面向全国征集5年来百姓身边的巨大变化素材,由百姓自己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众筹案例线索、照片、短视频等1万余条,形成全民参与、互动、拍摄、接力的“讲辉煌”“赞辉煌”的生动局面,不仅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也获得了海外观众的赞叹。[徐泓:《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第五,尝试使用群众喜爱的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是否为群众理解并喜爱,这是检验媒体是否走群众路线的最直接的标准。近年来,一些网络流行词汇成为媒体甚至党报新闻的用语。比如“给力”,有媒体考证,最早出现于2010年5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上传的一段动画片,首次广泛应用发生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11月10日,“给力”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中。再比如2015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总书记用“蛮拼的”和“点赞”两个网络热词,让人倍感朴实、亲切和温暖。

  新闻语言不仅可以表现为文字,也可以通过信息可视化为民众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例如,2014年1月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栏目推出的“据说春运”专题报道,首次采用百度地图LBS定位的大数据,以可视化形式展现春运期间国内民众的“大迁徙”,以有力的数据支持,加上动态的图像呈现,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新闻带来的冲击力。让数据为百姓服务,进入百姓的生活之中,是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成功实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9937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