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近年来新闻失实呈现出哪些特点?

2021-06-08 14:3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的基本要求。一旦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无法反映事件原貌,就会发生新闻失实现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呈现纷繁复杂,话语权的分布更加多元化,失实新闻报道也呈现出不同的新特征。

  第一,传播主体多元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知名度较高的主流媒体报道出现传播失实新闻的失误,相较于之前的小报而言,公信力强的媒体品牌在失实新闻传播中的负面作用更大。另一方面,传统的报纸成为散布失实新闻的渠道,互联网更为失实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失实新闻的生产和发布平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新媒体传播的迅速发展使失实新闻迅速发酵,微博、微信等信息发布、分享平台也为失实新闻提供了生存空间,原来以受众身份存在的个体也可能成为失实新闻的传播者。例如,在2015年“五一”前夕,有网民传出一条“抢孩子”的失实新闻,该新闻迅速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转发。这条信息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经过。4天之后,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进行辟谣,指出事件失实,同时提醒大家,“对于网上看到的‘朋友的朋友’发布的信息,要有所鉴别”。

  在舆论环境空前复杂的新时期,不只是公信力较低的小报会为了博取发行量以失实新闻抓人眼球,一些主流媒体以及其新媒体平台和自媒体信息发布者,也可能在失实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传播客体与公众关系更加紧密。新闻失实一个突出的新特点是传播内容的涉及面更广,传播客体从边缘化的猎奇、小众、虚张声势、艺人名人的绯闻轶事,逐渐扩大到重大突发事件和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新闻,造成的社会危害也在放大。2014年3月8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在起飞后不久就与地面失联,各路媒体、各国记者对此事高度关注,后续报道不断,因为飞机下落不明、失联原因不明、涉及人员众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报道真假难辨,新闻失实也由此滋生。“中国乘客家属在马遭隔离监视”“一些乘客家属安排赴马却到印度”“飞机在越南上空着火下坠”等消息陆续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后被官方消息证实报道内容失实。

  第三,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难以统一。微博、微信为新闻信息传播提供新平台,也将话语权分权,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媒体人手中传给了原来的受众,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并存,情绪也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有些报道为了追求情绪最大化而有意突出某些事实,夸大个案,造成宏观失实。比如2014年8月10日报道的湖南湘潭产妇在剖腹产过程中死亡的事件,在微博上受到大量关注和转发,“弄死”“无良医院”“凶残庸医”等词语出现其中。媒体和民众对这一新闻的关注持续升温,大多谴责医院和医生。然而当事件降温之后,很多人开始对媒体的报道进行反思,认真探讨产妇死因,开始关注这一事件当中的一些不可抗因素,事后的报道开始由情绪化转为理性报道和知识普及,指出羊水栓塞是造成产妇死亡的一大重要因素,转为对于产妇顺产还是剖腹产的讨论。显然,之前无论是某些媒体的报道,还是网友的言论,在信息中都大量裹挟着负面情绪,很多时候也正是因为受到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左右,造成新闻报道的选题和选取要素都偏离了事件全貌,形成宏观失实。

  第四,报道形式更加丰富。过去新闻失实多是只有文字报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报道形式不断丰富,原来人们普遍认为的“眼见为实”也成了“有图无真相”,很多图片和视频被断章取义,随意解读。2013年4月5日,长春市一位老人突发脑梗死摔倒在地,由于事发地点是财神大厦2楼的市场,所以这一幕刚好被监控摄像头记录,针对这段视频,某报以《长春老人因脑梗死摔倒 白衣女子坚守救护》为题对事件进行报道,称整个过程中,共有178人从老人身上跨过,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帮忙看护老人。后经新华网等媒体调查,证实新闻报道失实,目击者称有人及时拨打电话求救,很多路人过来帮忙,而视频后期也经过了剪辑。现在新闻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报道形式也越发多元,但从看似“眼见为实”的画面中得出的不一定就是事实真相。

  新闻失实呈现出以上新特征是由多种现实因素促成的。一是新闻业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已进入病毒式传播的模式,速度快、范围广、难查证,稍不留意就会与事实产生偏差,造成新闻失实。二是新闻发布主体增多,传统媒体、新媒体,主流媒体、自媒体都在信息市场抢占份额,竞争明显加剧,为了抢时效抢一手发布,新闻要素的核实时间缩短甚至被省去,也造成新闻失实频发。三是由于网站、微博、微信等新闻发布平台的加入,转载、转发、评论更加便利,由此带来媒体之间共享信息,相互“引证”。由于信源单一,而且大多都是非一手资料,使核实信息的工作更加复杂。四是匿名性为新闻失实的产生提供了便利,尤其是新媒体平台,由于信源不明,失实新闻的消息源通常用“相关人士称”“据知情人爆料”代替,让有意制造失实新闻的传播者有了逃避责任的保护伞。五是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随时见缝插针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容易使人们对新闻造成片面性的解读,往往对事物的认识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宏观和整体层面上来考量,信息与事实存在偏差。

  针对当前新闻失实的特点,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媒体记者对新闻肩负重任,应该尽可能亲自到达新闻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既可以避免信息层层传递带来的偏差,还可以把自己在现场观察到的细节告知受众。若因客观原因无法到达第一现场,需要引用其他媒体报道的资料或要依靠目击者提供线索的情况下,就要在发表或转载新闻前对信息进行多方核对,尤其是对于“据称”等表述模糊的词和具体数字,更要严格核查。二是微博、微信等新兴的信息传播平台,在给更多人带来话语权的同时,也为新闻失实提供了滋生之地,因此,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管控十分必要。三是要把单个新闻事件放在动态的过程当中认知,在保证微观真实的情况下,还要通过系列报道等确保信息符合宏观背景,对错误信息及时更正。四是在提高媒体人的新闻素养的同时,提高大众的新闻参与度,让他们参与到新闻线索的提供和新闻失实的揭露和更正中。失实新闻伴随新闻生产过程而来,稍不留神,小到细节、大到整个新闻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失实新闻的部分,因此在发布新闻的时候,需要从管理者、生产者到信息接收者等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媒体空间。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995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