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生态具有哪些新特点?

2021-06-08 14:2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97页。]

  当前,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互联网作为新闻舆论的新兴领域,影响线上线下,传播国内国外,已成为舆论生成、演化的主要渠道。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的研究报告,到2020年全球手机用户将达到57亿,移动通信服务将覆盖全球3/4的人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中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视频日益成为新闻传播的潮流,据思科公司预计,2016年至2021年,全球移动视频将增长8.7倍,占移动数据总流量的78%。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遍应用,改变了传播的新闻采集、制作、发布方式,重塑了信息传播流程,激发了新闻生产潜力。互联网的普及降低了信息发布门槛,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方,而是广泛参与到信息生产中,成为信息传播中的平等一员。可以说,在这种趋势下,新闻舆论工作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深刻变化。

  那么,互联网环境下的舆论生态具有哪些新特点呢?

  一是移动社交传播速度快、影响大、覆盖广、用户增长快、社会动员力强。一方面,互联网传播特别是移动社交传播,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相比,传播速度更快,受众体验更好,社会动员力更强,更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移动社交传播又给主流新闻舆论传播带来了新的手段,开辟了新的空间。

  二是传播方式、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闻传播日益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明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和接受特点,需要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一个主题要有多种传播方法,需要形成主流舆论矩阵。《草根媒体》一书的作者、美国专栏作家丹·吉摩尔认为,传统的新闻媒体的信息流向是从上到下,话语方式是“告知”;而新兴媒体的信息流向是从边缘流向中心,话语方式是平民式、探讨式、情绪化的,在亲和力与贴近性方面都要胜出一筹,因此更利于舆论的流动。

  三是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是个社会信息大平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主要从网上获取信息。受众需求越来越多样,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现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兴媒体发出声音、影响舆论,微博、微信和移动终端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的“信息集散地”和最大“民意市场”。不仅我国的主流媒体,连知名的国际媒体也将微博作为“第一信息源”。在以往的传统媒体时代,话语权基本掌控在主流媒体手中,信息和意见的传播多是从上到下;而在自媒体时代,由于“草根媒体”没有门槛,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变成了现实,普通网民通过自媒体的赋权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加快适应步伐,构建与舆论环境相一致的新的媒体格局。

  四是舆论场越来越复杂。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与国内、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体制内与体制外等界限日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媒体竞争日益演变为综合实力的较量,传媒业和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不断深化,内容和技术、媒体和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资本干预媒体、影响舆论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潮起潮落,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认知、行为和价值取向。

  五是舆论形成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网络传播即时广泛,网络观点多元多变,舆情演变迅速多样,互联网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受国际国内复杂因素影响,意识形态争锋日益激烈,网络空间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

  这些新变化新特点给新闻舆论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委托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2017年5月就新闻工作者思想动态开展相关调查,形成《关于新闻工作者思想动态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哪些因素增加了有效开展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时,有高达74.2%的受访者选择“新媒体发展形态日趋增多”这一项。面对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带来的新变化,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牢牢掌握互联网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主动权。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995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