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点和着力点?

2021-06-08 14:2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问题,他指出,“不日新者必日退”,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权—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3年8月29日。]他强调,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助材料》,学习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深刻阐明了互联网时代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为推进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改进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加大全方位创新力度,把握舆论引导时度效。

  互联网条件下,“内容为王”依然没有过时。要创新网上正面宣传,从改革发展一线捕捉鲜活典型,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汲取不竭养分,把小故事与大格局融为一体,使报道更加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要把握好时度效,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同时要杜绝工作味和八股味,避免单向的教育式和灌输式传播,确立“开放、互动、分享”的传播理念,不断改进创新新闻传播和报道方法,不断创新话语体系,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要善于运用新技术和新载体实现新闻报道和宣传手段创新,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进一步探索新闻受众的角色定位及叙事创新,并从技术上构建起整合不同媒介形式的协同平台,满足用户在新闻信息方面“收”和“传”的需求。要研究用户心理和特点,让新闻报道呼应用户感受,形成舆论共振。

  转变语言风格进行叙事创新是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必然要求。要将受众意识、产品意识、市场意识融入新闻生产流程,优化、重塑新闻信息采编发流程和发布模式,促进文风的动态生成、更新。在议题设置上,要在工作重点、社会热点和受众看点中找到平衡,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采集环节,要深化走基层内涵,扩大走基层外延,贴近基层、贴近现场、贴近群众,拒绝形式主义。在写作环节,要积极探索新传播生态下主流媒体的内容构架和话语方式,形成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工作氛围。在编辑呈现环节,要根据受众需求和载体特点,进行个性化、对象化、定制化内容加工和价值延伸,优化新闻信息内容结构、产品形式、话语方式,提升用户体验和受众评价。[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当前新闻文风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中国记者》2013年第6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媒体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涌现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品力作。一方面,对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做了大量改进。另一方面,不少媒体在内容、栏目设置上也更加注重贴近群众,关注民生视角、回应百姓关切,有效提升了新闻宣传水平。如新华社的《记者手记:羊小平砸缸》,通过甘南山民羊小平家脱贫前为水所困和脱贫后砸掉水缸的故事,反映了扶贫攻坚行动给群众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故事化的叙事,自然流畅的语言,以小见大的立意,不仅受到国内媒体和受众的好评,也被德国《欧洲新报》和英国《侨报》等海外华文媒体采用。

  第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趋势和重大课题。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继承优良传统,继续发挥记者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水平,提供普通网民、自媒体人等采访不到的新闻以及对事实真相、原因的专业解释和说明,努力成为网络信息的聚合者和民众意见交流的公共论坛的构建者。

  第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6页。]

  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为了更好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需要创新话语体系,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信息需求等设计传播形式,尽可能通过国际人士或传播对象国的视角表达和解读中国内容,借用国际惯例和规则等对中国事务和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王庚年:《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人民日报》2013年9月12日。]同时要避免陷入以西方为主的思维模式,坚持我国国际传播的主体地位,从“讲好中国故事”的层面,上升到“全球内容,中国价值”的高度,居于更高的全球视野,更为主动和深入地介入国际性内容的表达与传播,分析和阐述我们对于国际事务的看法,为处理国家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东方智慧”,同时也让更多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995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