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为什么要构建、如何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2021-06-08 14:2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 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人民日报》2014年8月19日。]。

  所谓现代传播体系,是现代传播关系与现代传播手段和渠道的结合。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推动下,传播关系正在经历一个嬗变的过程,从工业社会“一对众”的传播形态,转向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分享为主要特征的社交化、网络状传播。信息记录手段、处理手段的数码化,使得现代传播手段迅速普及。开放共享的现代信息传播网络,与互联网应用平台相结合,构成了现代传播渠道。

  为什么要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第一,这是我国新闻舆论事业在未来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的传统媒体格局乃至舆论生态都在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都不可能再停留于传统的媒体形式和思维方法上。2014年10月,美国《华盛顿邮报》资深编辑罗伯特·凯瑟在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新闻的坏消息》的文章,其中说道:“数字革命破坏了职业新闻的经济基础,分化了公众,进而弱化了媒体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能力。”“没有了收入的支持,美国全国各地的编辑部也在成批地关停。1989年,报纸行业一共聘请了5.9万名记者,2012年记者人数减少到3.6万人,之后继续减少。曾经势力强大的新闻媒体,包括《巴尔的摩太阳报》《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和《迈阿密先驱报》都先后消失,其他一些也逐渐退出了这个行业。”[《新闻的坏消息:数字时代的美国平媒如何生存?》,腾讯科技网,2014年10月19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当越来越多的人群,尤其是年青一代基本依赖新兴媒体获取信息时,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自然面临极大的削弱。

  首先,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和央视市场研究(CTR)媒介智讯发布的《2015年1~12月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报纸广告下降始于2012年,下降7.3%,到2014年下降18.3%,2015年报纸广告降幅在传统媒体中最大达到35.4%,资源量(广告占版面积)降幅达到37.9%。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报业的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报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出现了双下滑,全国有29个报业集团出现亏损,实现盈利的只有几个。

  与这些现象相关联的是,我国舆论生态也出现了重要变化。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舆情对政治、经济、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旦处置不当,极有可能诱发不良情绪,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中央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基于网络时代要求的重大变革,是对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就是要通过融合发展,使我们的主流媒体科学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让主流媒体更好地发挥价值引导和社会整合功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第二,健全的现代传播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标志。现在是以网络传播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单向、平面的传播体系已经过时,如果我国的传媒体系不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就不能在国际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精心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能增强我国对外话语的创造力、影响力、感召力,帮助我国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互联网。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有利于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的多样价值追求有机结合起来,使代表国家意志的传播内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本质上来说,建设现代传播体系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根本目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何实现立体多样的融合发展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新媒体固然拥有技术优势,但是,传统媒体长期积累而成的有关新闻制作和生产的专业经验、职业规范,以及许多著名媒体所创造的品牌影响力,是新媒体难以企及的。因此,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既不是用新媒体去“消化”传统媒体,也不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去“叠加”新媒体,甚至从本质上说,也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业务的并行。真正的融合是基于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亦即在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和技术手段的有效整合基础上,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和传播体系,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

  例如,2015年6月15日,新华网进行了全新改版,以“让新闻离你更近”为理念,改变了以往新旧媒体简单“叠加”的面貌,令人耳目一新。打开新版网页,可以立刻感受到首页右侧“大屏幕”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款“全媒体播放器”,集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将发生在全球各地的重大新闻以多媒体形态立体呈现在网民眼前,给网民带来全新的沉浸式视听体验。新版新华网还同时在首页开辟了“新华网络电视”和“新华广播”专区,为新华社的音视频业务提供了更具亲和力的展示平台。

  其次,要培育和强化互联网思维。对于新闻媒介的深度融合来说,互联网思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适应新兴媒体即时和海量传播、平等和互动交流等特点,改变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方式,扩大移动终端的覆盖面,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重视首发首播。

  二是要特别强调大数据的重要性。大数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据新闻”,而是网络时代产生的、对信息数据“全样本”进行各种云计算的宏观结果,它的开发和使用将改变现有新闻理念和媒体的信息生产与新闻呈现。同时,大数据也为舆情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消费者行为分析提供了更全面、更权威的数据源。在大数据技术等因素的推动下,新闻业务将实现一些方向性调整,趋势预测性新闻和数据驱动型深度报道的分量将有所增加,媒体的数据呈现、分析与解读能力不断提高,新闻生产中跨界合作进一步增强。

  最后,要努力实现新闻内容与传播形式的完美结合。新闻的诞生与发展,来自于社会及受众对于信息的根本需求,无论传播的载体和技术怎么变,新闻产品的核心价值仍然在内容。所以,既要重视技术的引领和驱动,又时刻需要坚持“内容为王”,使技术与内容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真正做到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要遵循信息化条件下的新闻传播规律,准确把握人们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新变化,把新的内容和新的传播工具结合起来,多采取全媒化、立体化手段,多运用分众化、互动化方式,以融合的优势提升宣传效果,努力打造“上乘的宣传”。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995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