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见证杨倩“双金”时刻 打造融媒“小时奥运”

2021-07-29 09:28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浙江籍运动员勇夺东京奥运首金,浙江媒体人“不淡定了”——

见证杨倩“双金”时刻 打造融媒“小时奥运”

王建龙抓拍到杨倩在领奖台上的比心画面。

王建龙在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浙江日报社 供图

  7月27日下午,在东京奥运会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金牌战中,中国组合杨倩/杨皓然摘得金牌,杨倩也成为中国体坛首位“00后”奥运“双金”得主。

  “说实话,我在现场看杨倩的比赛,感觉自己比她还紧张,看到她夺冠真的太激动了!”前往东京奥运会采访报道的浙江日报社浙视频东京奥运会特派记者王建龙,抽空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的电话采访。聊起见证杨倩的奥运“双金”时刻,王建龙疲惫的声音顿时有了神采。

  7月24日进行的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一开始王建龙并没有获得采访的入场券,但他没有因此放弃,“很幸运获得了一个门票预约的资格,在等待的过程中,我找到工作人员诚恳沟通,说我来自浙江,杨倩是浙江的运动员,拍她是我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

  经过努力,王建龙终于走进了赛场,并占据了摄影记者席的中间位置,也因此抓拍到了一系列高质量照片。“有一张是初赛时她排名第六,表情落寞。”“有一张是决赛打完最后一枪,成绩揭晓后她还不知情,但现场观众很激动,知道自己是金牌后她一脸错愕和惊喜。”

  一张张照片背后的细节,王建龙如数家珍。“奥运会现场,地方记者能拍到高质量的比赛照片很难,包括开幕式,这次能拍到不少好照片是超出我预期的,这需要记者不断创造机会寻找突破口。”王建龙说,奥运赛场上,夺冠热门和浙江运动员的参赛项目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此次报道工作强度大,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记者从住宿点到比赛场馆需要统一乘坐班车,平均费时一个半小时,加上报道任务,每天只能睡三个半小时,几天下来,大家都瘦了。

  在浙江报道团中,有两位记者来自浙报集团,除了王建龙,还有一位是钱江晚报社的宗倩倩。

  “因为这届奥运会的特殊性,我们考虑到记者在前方采访会受到防疫措施限制,因此把报道基调定位在聚焦疫情下的奥运会,展现人们克服种种困难的精神力量,寻找让人感动的,向上、向美、传递温暖的故事。”钱江晚报社全媒体体育中心主任伊志刚告诉记者,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始,每届夏季奥运会钱江晚报社都会派记者前往一线报道,此次东京奥运会并未给前方记者太大压力,但在后方做了很多宣传策划,除了延续以往的关注浙江运动员家庭情况、亲朋好友等的深度采访,还策划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

  小时新闻客户端的“动动帮”栏目开设了专题《带上口罩看奥运》,“快讯”实时滚动奥运赛事信息;“在东京”呈现前方记者发回的一线报道;“焦点”聚焦奥运热点焦点话题;“浙势力”展现浙江运动员风采;“追金”关注夺金热门;“快评”评论奥运时事。

  “互联网时代更要体现互动性,注重与用户的联结。如今大众对奥运的认知和理解也在改变,今年我们把奥运本地化、社区化,呈现更多普通人和奥运之间的联系。”伊志刚表示,小时新闻线上策划了#我们一起问#、#我们一起晒#、#打卡助力浙江奥运选手#等活动,邀请网友晒一晒身边的运动元素,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分享自己眼中的“小时奥运”;线下策划了10场钱江晚报社“小时奥运”,目前已经举办了3场,首站在钱塘江边奔跑迎奥运。

  融媒互动有多受欢迎?参加活动的跑友莫建利说:“奔跑迎奥运,我们社区的居民热情很高,除了小区里的‘夜跑团’成员,瑜伽、合唱、亲子团的都来了,我自己也想和儿子一起挑战挑战,带儿子感受火热的运动氛围。”网友也纷纷留言称赞这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奥运”。(记者 黄琳)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09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