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从没想过,在印度会遇到这样的现场 | 驻外记者故事

2021-08-05 19:2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直击异国重大新闻

讲述他乡小人物故事……

身处驻外一线

他们心怀执着与热爱

忠实履行职责使命

当驻外记者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让我们一起来听

他们不一样的采访经历和生活点滴

  在行将外派前的那段踌躇满志又忐忑不安的日子里,我曾设想过无数的新闻现场:有事关全球局势的国际会议、有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一线,甚至,我还想到了那些地震、风灾或是恐袭。因为我深深地知道,作为一个驻外记者,我的任务就是冲到一线,前往现场,去做后方之前那个探查信源、捕捉迹象的前方。但我从没想过,在印度,我会遇到这样的现场。

  2021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在这片人口稠密的次大陆急剧恶化:4月5日,印度单日新增病例突破10万;4月15日,突破20万;4月22日,突破30万;5月7日,达到峰值41万;5月20日,单日死亡超过4500人……

  随之而来的医疗资源挤兑、床位和呼吸机的不足,疫苗供应的短缺也让免疫保障无法到来。如果说一个战地记者,知道他要躲避的是子弹,那么一个身处疫区中心的记者,根本不知道下一秒迎接他的,是否会是病魔的到来。但这是我必须面对的新闻现场。

总台驻印度记者屈功泽在疫区采访

  新冠病毒肆虐之时,印度的疫情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人民的生活具体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国内观众最关心的要点,同时也是我们报道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将报道范围覆盖到了医院、火葬场,在最危险的地方直击疫情下的普通人。

  我听到过绝望的呐喊,也见到过无声的眼泪。在新德里安贝德卡尔(Ambedkar)医院的门口,流泪的家属对着镜头,大声地诉说着三天没有找到床位的无助;在萨莱•卡勒汗(Sarai Kale Khan)火葬场,前来帮忙火化朋友的年轻人平静地讲述一个三口之家在几天内全部患病,并失去男主人的痛楚;在萨克特(Saket)的菜市场,贩卖水果的小贩没有财力购买足够多的水果,给自己确诊新冠的妻子来补充营养,提高抵抗力;前来记者站上门检测抗体的小哥,告诉记者,自己每天和病毒样本打交道,内心充满了恐惧……我和我的同事在泪水中将这些镜头和音响剪辑出来,发回国内,让观众能第一时间了解在这里发生的事情。

新德里安贝德卡尔医院大门外

  悲惨不是疫区的全貌,这里的坚守和希望同样存在。同样在安贝德卡尔医院,主治医生告诉我们,虽然不少大夫有了症状,或是家人已经被送进了ICU,但他们仍然会拼尽全力去救治所有的病人;一辆被改装成“救护三轮”的载客三轮车司机告诉我们,能够和自己的车一起投入到抗击新冠的战斗中,他很荣幸;而我们身边印度雇员戴温德(Devender)和拉杰什(Rajesh),一直为我们拍回珍贵的影像素材,他们的家中先后有亲属确诊,最后他们自己也相继确诊,但他们仍然想尽一切办法为我们继续工作,轻伤不下火线……在这种种希望的感召下,我把这些包含着爱和希望的信息融入到一篇篇报道里。

病床上的新冠肺炎患者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前方采访工作之时,后勤上的保障其实是更重要的事。在疫情期间的新德里,各大医院疲于应对新冠肺炎患者,其他各类疾病门诊的收治时间被极度压缩,而公共卫生设施的简陋也使遍布病人的医院不再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健康保障成为了我们心中最为关心的问题,而这也是后方对我们关切的重点。

  自疫情形势开始恶化之后,总台亚太总站和驻印度大使馆都尽力为我们提供了药品和个人防护物资上的帮助。一批批物资从使馆和海关送到我们的手中。N95口罩和医用口罩在印度是非常难得的,而连花清瘟、粤抗一号等药物更是不可能购得的。在印度,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价值的东西,同时也为我们在前方工作提供了心理依靠。身边的印度朋友,也有不少人从我这里得到了防护物资。他们真诚地感谢了我,而我也从这份感谢中,真切体会到了组织关怀的可贵,和强大后盾的重要。

总台亚太总站和中国驻印使馆送来的部分防疫物资和药品

  疫情期间,坚守在印度的中国记者还有很多。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兄弟单位的同志们也和我们一道并肩作战。很多具体的困难,只有身在前方才能知道得真切。为此,在驻印媒体微信群里,大家将如何做到有效防疫,各种症状诊断上的困惑,以及对病毒变异和疫苗接种的种种问题,汇总起来,交给使馆联系的医学专家答疑解惑。

  在报道方面,我们也会就一些采访资源和热点问题进行必要的沟通。更不用说在生活上彼此的互相照应与帮助,个人防护物资和药品的分享,以及最重要的,患难与共的心理支持。

  同样的,疫情下的印度还有不少华人华侨和中资企业。他们在特殊时期的防疫举措、生活状态,都是我们报道的重点。还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因为临近毕业等原因,没有搭乘此前的包机回国,因此在疫情高峰期不得不留在印度继续学业。在取得联系后,我发回了他们在疫情下学习和生活的报道,把他们坚持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及时展现给国内的观众。而在采访结束之后,我们之间也仍会时不时地相互联系和鼓劲。在后方给我寄来印度这边无法采买的中药后,我也特意准备了一份送到了新德里的同学手中。危险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鼓励对方,珍惜同胞间的情谊。

屈功泽(左)和新德里尼赫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合影,并赠送了药品

  截止目前,印度的疫情数据也已经回落,社会生活逐渐回归正轨。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后,回首望去,支撑我在疫区前行的,正是记者职责的驱使、后方支援的保障、和心心相通的互助。而在这些支撑的背后,更是有着一份驻外记者的初心,一份单位的关怀,以及一份记者群体和华侨华人的团结凝聚。是他们让我能够完成报道任务,也是他们让我知道了我可以从哪里得到支持。

  新冠疫区的现场是充满挑战的,作为一个记者,我接受了这场挑战;外派人员的内心是需要充实的,作为一个驻外人,我感受到了这份归属感。我也会在新的挑战面前,继续前行。(屈功泽 

  本期编辑:刘洋 温娟 张君

  本文内容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张爽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10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