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推出《参考消息90年史话》专栏
小故事拼接出厚历史
特色鲜明的版式风格、巨大的发行量、明确的读者群,让《参考消息》成为中国新闻界十分独特的存在。自1931年11月7日创刊至今,《参考消息》“一纸风行”90年。今年8月起,《参考消息》推出《参考消息90年史话》专栏,用短小精悍的故事,勾勒出这家“老牌”媒体见证的厚重历史。
讲报史突出趣味性
1930年12月底,红一方面军缴获的战利品中,有“半部电台”,它只能收报,不能发报,然而这是当时红军的第一部无线电台。后来的一次战斗中,红军又缴获了一部电台。除了监听敌情,抄收“中央社”等国内外的新闻电讯稿,成为这“一部半”电台的常规性固定工作,这也被广泛认为是《参考消息》的前身。当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时,无线电台抄收的“中央社”、路透社、合众社等中外通讯社的电文被整理出来并油印后发给代表们参考,开启了《参考消息》与党和国家共成长的序幕。
一家延续了90年历史的媒体,必定积累了许多故事,如果走大气又高冷的路线,也绝对有资本。然而从《参考消息90年史话》专栏已经推出的30多篇文章来看,这一专栏走的是故事性强、趣味性强的“轻量感”怀旧路线,字数多在千字以内,每篇里会有一两个故事,而且难得的是,面对90年的历史,策划者并没有想要用“板起面孔”的方式去讲述,其选择的题目不少是很有趣味性的。
《延安时期,参考消息有点儿“潮”》这一篇从标题上就十分吸引人,点进去看,原来说的是1938年12月起,在延安期间,《参考消息》刊名改回《今日新闻》并公开发行,《今日新闻》不仅有一定的发行收入,还曾推出过广告业务。文章举例,那时报纸上曾刊登“女大合作社”大减价三天,凡物品一律九折的广告、边区银行变更营业时间的启事,还介绍了当时刊发广告的收费标准:“报头五十字每天五角,百字一元,报尾五十字每天三角,百字六角。”
专栏中的另一篇文章《清凉山上的苦与乐》则通过故事凸显了老一辈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文中提到,邓小平胞弟邓垦回忆编《参考消息》的经历时说,那时他们每天半夜两点半起床,延安夜间的气温很低,肚子饥饿,又没有夜餐吃,就连喝的水有时也没有。编辑工作很紧张,夜里通信员拿着马灯等在桌旁,编好一条送一条。专栏中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呈现了当时的报人在煤油灯下译“天书”;一人同时兼任翻译、评论员、刻版员的故事,虽然篇幅简短,但其讲的故事细节动人,很有记忆点。
报史国史紧密相连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对历史悠久的媒体来说,这句话体现得尤其明显。正如《参考消息90年史话》专栏开栏的话所说——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参考消息》见证了历史、记录着历史,而其自身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参考消息90年史话》记录了《参考消息》的许多重大报道、重要文章,这些报道深刻体现了媒体对于记录历史的重要作用,也体现出党对新闻事业的重视。
8月15日,专栏推出文章《“日本投降日”,〈参考消息〉当年披露了一个细节》,回顾了《参考消息》如何跟踪报道日本投降这一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大事件。
《参考消息》作为党的重要舆论阵地的作用被着重呈现,多篇文章讲述的故事突出了这一点,比如,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于1946年8月提出,并首次刊登在同年9月29日的《参考消息》上;毛泽东形容《参考消息》特点时用了“种牛痘”的比喻,即《参考消息》上刊登的“反面教材”对干部群众的教育作用像是“种牛痘”,“增强免疫力”;专栏中的文章还提到周恩来亲自为《参考消息》试版选稿定样,甚至连诸如纸张、印刷、发行等具体事务也会过问。
《参考消息90年史话》专栏的文章未完待续,总的来说,从已发布的文章看,这一专栏的文章可读性强,细节生动,让人对后续的故事也充满期待。不过,不管是在网站还是公众号,文章配图都比较少,其实如果能把文章相关的报纸版面多呈现一些,相信会更有历史的厚重感,更能营造阅读历史的氛围感,如果能有当时办报的照片配合发出,则对中国新闻史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史料。另外,90年的历史中,《参考消息》迁移、改版的重大事件很多,通过单篇文章讲述背后故事当然是可以的,不过如果能在专栏的页面上放一个大事年表,或是一篇综述报纸历史的文章,可以让报纸发展脉络更加清晰,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单篇文章提到的事件具有怎样的分量。(记者 隋明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