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次不同寻常的奥运报道 | 驻外记者故事

2021-10-15 17:5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直击异国重大新闻

讲述他乡小人物故事……

身处驻外一线

他们心怀执着与热爱

忠实履行职责使命

当驻外记者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让我们一起来听

他们不一样的采访经历和生活点滴

  因为新冠疫情,东京奥运会注定是一场非比寻常的奥运会。

  虽然我入选了新华社东京奥运报道团,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一名驻外的非专职体育记者,我一直怀疑自己无法成行。甚至当我登上从巴西里约热内卢前往日本东京的飞机时,我竟然有些恍惚,有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一方面,全球疫情不断反复,我所常驻的巴西一直“稳居”累计新冠死亡病例全球第二、确诊病例全球第三,而且当时德尔塔毒株已在巴西冒头,再加上30多个小时长途飞行所带来的感染风险,漫长的旅途中我的心一直都悬着。

  我将一路上的个人体验,从行前检测、旅途中转、入境检测、隔离观察等,都以Vlog的形式记录下来,播发在西文社交媒体上,提前进入了工作状态。

  本次奥运会,新华社派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前方报道团队。除了传统的文字、摄影报道外,还增加了各类视频和新媒体报道,呈现出很多新面貌和新亮点,涌现了不少“爆款”产品。

  除了应付各种采访突发事件,我在东京奥运会报道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炎炎烈日”。我在本届奥运会上负责射箭、帆船、赛艇、皮划艇项目的报道,这些全部都是室外项目,暴晒是每天的必修课。尤其在混采区,因为疫情,记者必须与运动员保持2米距离。运动员可以站在遮阳伞下,而记者就只能站在太阳底下等候或采访。虽然一些场地给记者们提供了“冰凉毛巾”,但由于日照太猛,时间一长,还是很容易中暑。

  图片赵焱在西班牙文Vlog上制作的东京奥运会报道。

  即便如此,我也丝毫不觉得累,反而将工作当成是一种享受。皮划艇运动员王丛康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他平时每天训练都要很长时间,而且水上项目注定是风吹日晒,但他觉得训练是一种享受。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吧。

  与国内外众多媒体同场竞技,我最大的感受是,即便在技术赋能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报道东京奥运会,如何获取独家、有料的第一手信息,不仅考验记者的现场反应,更取决于记者对项目的长期跟踪关注和报道经验的不断累积。

  期间,我采写了一条题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看望中国皮划艇运动员》的独家融媒体稿件。发稿前一天,我从中国皮划艇队得到“内幕消息”,第二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要到赛场观赛,同时还要同中国皮划艇运动员刘浩、郑鹏飞见面。为了能够顺利采访,我提前到赛场熟悉情况,并与皮划艇队约定,请他们帮忙拍摄照片和视频。会面结束后,我第一时间从皮划艇队要到了他们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同时也详细了解了双方对话内容,从而顺利制作出了这条独家稿件。

  赵焱在东京奥运会媒体中心工作。

  受疫情影响,多数采访东京奥运会的记者不能近距离接触运动员,使得这次奥运会报道难度大大增加。但新华社的体育记者与各运动队和项目协会都保持着长期良好合作,在奥运开赛前就拿到了运动员在奥运村里生活和训练的视频,再经过编辑团队的精心包装,这些独家视频在各大媒体平台推出后非常受欢迎。(赵焱)

  本期编辑:刘洋 温娟 张君

  本文内容由新华社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4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