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闽宁纪事

2021-10-25 09:2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闽宁纪事》第一集

  点击观看: 《闽宁纪事》第二集

  【解说】

  一座现代化的新城镇,如何从无到有,崛起于一片荒漠之中?

  一场穿越400多公里的生态移民,如何托举起改造山河的奇迹?

  闽宁镇,这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的简称而命名的生态移民小镇,印证当代中国的摆脱贫困之路,讲述凝结于命运与共之中的,关于奋斗的故事……

  

  【解说】

  2020年7月13日,卓金贤从福州飞抵银川,参加有关闽宁镇奠基23周年的纪念活动。在宁夏,他工作生活了2年多时间,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卓金贤同期声】

  原来两边全部都是荒滩,现在这个规模已经很大了。

  

  【解说】

  1997年3月,福建省向宁夏回族自治区派出首批援宁干部。其中,时年34岁的卓金贤,曾分管闽宁村的建设。

  

  【解说】

  作为从西海固山区搬迁而来的最早一批移民,谢兴昌见证了从闽宁村到闽宁镇的建设全过程。连接他们的,正是那段携手奋斗,改造山河的共同回忆。

  

  【卓金贤同期谢兴昌互动】

  谢书记,好久没看见你了。咱们两个现在头发都差不多了。我们西吉那个时候是连肚子都吃不饱,一年年均收入就五六百元。所以当时条件也比较艰苦。天空无飞鸟,地面不长草,沙滩无人烟,……

  

  【解说】

  西海固,这是对位于宁夏南部山区的西吉、海原和固原等地的代称。自古以来便有“苦瘠甲天下”之称。

  这是宁夏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闯江湖》,反映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西海固十年九旱,赤地千里的景象。

  

  【同期】

  怎么才打这么一点水?水都干了,这几年大旱,天上没下雨,天上下雨也是这样。

  【同期】

  日子过得不好,粮食够吃吗?粮食不够吃,地少得很……

  

  【解说】

  直到1995年,西海固地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人口仍有121万之多,特困户则高达54.4万。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西海固人梦想着命运的改变。

  

  【解说】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这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西海固的黄土沟壑很快便嗅到了来自祖国东南沿海的温润气息。

  

  福建省扶贫办原主任 林月婵

  【林月婵采访】

  1996年4月30日,我就去北京开会,会议决定东部13个省区市帮扶西部10个省区,福建帮宁夏。

  

  【解说】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亲临宁夏调研,被西海固的贫困状况深深震撼。他提议,安排这里的贫困群众易地搬迁。

  

  闽宁镇福宁村党支部书记 谢兴昌

  【谢兴昌采访】

  习主席把这里的土质拿到银川去化验,然后一考察,这离黄河很近,只有20公里左右,他说只要黄河水上来,这是一块宝地。

  

  【解说】

  习近平将这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家园,命名为闽宁村。这里距西海固400公里,毗邻黄河,靠近贺兰山,离银川只有40分钟车程,是移民安置的首选。

  这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一次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

  

  福建省首批援宁工作队队员 莆田市教育局局长 卓金贤

  【卓金贤采访】

  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闽宁村,当时是基于两个目的,要老百姓移到这个地方来,靠近银川容易脱贫致富。第二个就是要让宁夏的南部山区(村民)移民出来以后,那个地方能够得到休养生息。

  

  【解说】

  1997年7月15日,在福建援助资金的支持下,闽宁村建设拉开序幕,这是闽宁协作的一个里程碑。习近平预言,闽宁村现在是一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时福建干部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搞好闽宁村的基础设施。

  

  【现场同期】

  这是第一次通的水,对,就这一条……

  【卓金贤同期】

  要把老百姓留下来,必须要有水,闽宁村的干部说一定要先建这一块。

  

  【解说】

  1998年,卓金贤主持修建了闽宁村的第一条水渠,这条约10公里长的水渠把黄河水引进来,以灌溉农田。然而水渠第一次试水时,个别渠段却发生了溜坡的意外。

  

  莆田市教育局局长 福建省首批援宁工作队队员 卓金贤

  【卓金贤同期】

  水渠如果不供(水),他(移民)就没办法耕种,很着急,所以当时确实是掉了眼泪。

  

  闽宁镇福宁村党支部书记 谢兴昌

  【谢兴昌同期】

  为了稳得住老百姓,就赶快要把那个渠要维修起来。

  

  莆田市教育局局长 福建省首批援宁工作队队员 卓金贤

  【卓金贤同期】

  给你这个岗位,意味着给你这个职责,没有退路,不管干哪一项工作必须往前冲。

  

  【解说】

  经过连夜抢修,终于排除了险情,而引入黄河水,也为闽宁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从挖水渠,打水井,到修公路,建学校,闽宁村一天天在改变着模样,为日后成为移民城镇打下根基。

  自1997年以来,福建总共选派11批183名干部到宁夏贫困地区挂职帮扶。

  第二批援宁干部马国林,奋战80天,在无水区打出了第一口水井。

  第七批援宁干部陈永共,结束了西吉县没有工业的历史。

  第十批援宁干部李仲福,举家援宁,推动“宁货闽卖”。

  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接续努力,推动着闽宁镇的蜕变,推动着西海固的新生。

  

  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领队 固原市委常委 政府副市长 黄水木

  【黄水木采访】

  我们在闽宁协作过程当中,福建作为帮扶方,只要一个人没有脱贫,我想我们跟宁夏一样,我们都肩负着一份很重要的责任。

  

  秦腔:移民扶贫情意浓,闽宁合作暖人心,双孢蘑菇致富快,多亏福建扶贫队……

  

  【解说】

  作为闽宁村的第一代移民,1998年,刘昌富从西吉县搬迁到闽宁村,当时和其他移民一样,首先面对的是如何生存的难题,正是福建省援宁扶贫队的到来,给他带来了希望和转机。

  

  闽宁镇园艺村村民  刘昌富

  【刘昌富同期】

  扶贫队来的时候,就帮助我们种蘑菇这个项目,不肯接受新事物的人跟我们说那东西赚不了钱,你们还是好好种你们的土豆去吧。

  

  【解说】

  不过,勇于尝试的刘昌富还是种起了蘑菇,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他靠着种下的第一茬蘑菇,收入了800多块钱,他不仅是村里第一个种蘑菇的人,也是第一个靠菌菇脱贫致富的人。

  这本账册刘昌富用了二十来年,账册内页上有一行题字,发展菌草,永别贫困,这是福建农林大学的林占熺教授为他题写的。

  

  【林占熺同期】

  同学们好,林老师好。

  

  【解说】

  林占熺,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人称“菌草之父”。

  

  【林占熺同期】

  在闽宁镇种(菌菇)的时候,先在几个贫困农户示范,示范完以后呢……

  

  【解说】

  1997年4月,菌草技术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以产富民,产业扶贫就此开始。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林占熺

  【林占熺同期】

  我们是代表福建去(宁夏)扶贫,如果搞失败的话,这个损失影响的不是我们自己,是福建的形象受到影响,压力很大。

  

  【解说】

  此时,对闽宁村来说,不仅要帮助更多的西海固人搬出大山,更迫切需要技术和产业,让这些移民能够在新的土地上扎根。由于南北气候水土的差异,福建室外大棚的模式并不适合宁夏,为了培育出与当地水土相符的本土蘑菇,林占熺带着他的助手在宁夏的彭阳县进行试点,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二十多户村民家里开始了技术攻关。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林占熺

  【林占熺同期】

  拿着手电到人家家里看,这个窑洞到底有多大多深,种菇能种多少,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前功尽弃。那几年,我的手机是24小时开着,他们半夜三更可以挂电话给我,说林老师,现在这边风很大了,我说你赶快去测一下那个温度多少,通气窗赶快要调整。

  

  【解说】

  三个月后,随着蘑菇获得丰收,每个种植户平均增收2000元。彭阳县试种成功,菌草栽培开始转至闽宁村。

  从2005年开始,闽宁村在短时间内,连续向上海空运蘑菇近60吨,高峰时期,银川飞机的货舱内全部被闽宁村的蘑菇装满。菌草技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迅速推广开来,被誉为“东西协作扶贫的希望”。

  2020年7月17日,已经77岁高龄的林占熺教授又一次来到了宁夏。

  

  【林占熺同期】

  现在他们(移民)已经脱贫了,但脱贫只是低水平的脱贫,还要更高水平的发展。

  

  【解说】

  二十多载帮扶岁月,两千多公里的距离,林教授已经往返穿梭了四十多趟。

  巨菌草由林占熺从国外引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良培育,不仅可以做菌菇的培养料,还可以为牲畜养殖提供高品质饲料。

  这是林占熺教授给当地带来的新的致富方案。

  

  【林占熺刘昌富在田里的互动】

  增多营养,增多阳光,防杂草,这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今年你的示范很成功啊,不是十万二十万的收入,是一百万两百万的收入了。种蘑菇的时候我带头成功了,他们还是都跟着来了,现在种草成功了,他们还是会跟着来的,真感激。不客气,应该的,是我们福建闽宁协作的成果,当然我心里也是非常高兴的。

  

  【解说】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二十多年来,福建向宁夏派出了两千多名科技人员,他们带来新技术和新观念,培育出一个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产业,为脱贫攻坚贡献新力量。

  

  贺兰神(宁夏)国际葡萄酒庄有限公司  陈德启  董事长

  【陈德启同期】

  我就喜欢这个地方从来没开垦过的这种清香味,总书记在福建的时候一直号召闽商来开发西部。

  

  【解说】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闽宁协作,正在持续汇聚“爱拼会赢”的力量。

  十三年前,陈德启从福建晋江来到宁夏,一眼便看中了这里的发展前景。

  贺兰山东麓,北纬38.5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拥有种植葡萄所需的各种最佳条件。

  

  【陈德启同期】

  做井,倒了那一半,土慢慢推下来,推到这边上来,这边就深了,高差就多了,懂这个道理吗?

  

  【解说】

  然而,在这不毛之地建造葡萄产业园,面对的困难远远超出预料,这里常年风沙肆虐。

  

  【陈德启同期】

  当地的这些老板说这个老板脑子进水了,这个戈壁滩你能做什么,就不可能的,然后我就看准一个,干就一定要干到底。

  

  【解说】

  为了改造戈壁滩,陈德启先后投入十多亿元,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为了灌溉,他又联系当地部门,拉起了电线;甚至挖地300米,寻找水源。

  贺兰山下的冬天,最低气温零下二十多摄氏度。他就住在活动板房,一住就是十年。

  

  贺兰神(宁夏)国际葡萄酒庄有限公司  陈德启  董事长

  同期:吃了一个多月的泡面,有时候吃泡面的时候,风一吹过来,(板房)房顶掀翻过一次,跟人家开玩笑,我是我来种葡萄先来种树,我说死了也要种在这边啦。

  

  【解说】

  一锹一镐,持续造林,葡萄还没种,陈德启的基地却拿下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戈壁滩的环境就此逐渐改善,但葡萄产量的提升却很缓慢,枯死的情况时有发生。陈德启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深沟矮种”技术,让葡萄的成活率达到了90%。

  

  【陈德启同期】

  “深沟矮种”大概就像这个样子,一个芽是在这个底下,这样的就直接埋土了,葡萄又长得健康,以后就永远不要动它了。

  

  【解说】

  十几年下来,十万亩葡萄园,500万棵白杨树让荒滩披上绿装,现代化酒庄也随之建成,将贺兰山麓的优质葡萄酿成一桶桶美酒。如今,陈德启的葡萄酒几乎年年斩获国际大奖。

  

  【陈德启同期】

  我如果这个做的小小的能扶贫多少,对吗?你一定要有这种精神,爱拼才能拼起来,这个企业做大发展大,才能解决这么多的扶贫就业。

  

  【解说】

  如今,数十家企业参与葡萄产业,为当地创造了十二万个就业岗位,也就此改变了许许多多西海固移民家庭的命运。

  

  【陈德启同期工人老赵同期互动】

  你现在一个月的钱(工资)等于以前老家一年。

  是我在老家(收入)的十倍。

  现在就十倍,是吗?

  对,你太太有在这边吗?

  也在这边干着。

  这都是双职工,大家以前都在一起的村民就一起来做,董事长先带动我们先富起来,我们再带动工人富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解说】

  产业是龙头、是带动。各路闽商纷纷而来,在贺兰山下,黄河岸边,打造一片投资兴业的热土。已有5700多家闽商企业扎根于宁夏各地,并带来800多亿元的发展资金。

  产业兴旺带来发展的动力,推动闽宁村迅速拓展为现代化的闽宁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1997年的500元,跃升至2019年的1.39万元。

  

  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 梁积裕

  【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 梁积裕 采访】

  福建有丰富的市场,科技、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宁夏有丰富的农产品优势,双方合作推动产业合作,这是增强我们宁夏,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有效措施。

  

  【解说】

  闽宁扶贫车间,开在家门口的脱贫“梦工厂”,原本赋闲在家的妇女,活跃在电商业务流水线上。其中最为特殊的,就是这位移民搬迁户——马燕。  

  

  【马燕同期】

  28块8,还会给你送一罐红枣圈,也就是两罐28块8……

  

  【解说】

  如今,她带货主播的名头,已经十里八乡,远近皆知,可就在三个月前,她还是一位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家庭妇女。

  

  闽宁镇原隆村村民  马燕

  【马燕同期】

  小学都没念完,我爸他说,丫头家上多了学没用。

  

  【解说】

  2012年,在易地搬迁政策下,马燕搬到了闽宁镇,这也是她二十多年来,第一次看到大山外的世界。

  

  【马燕同期】

  感觉大家都是开的小车,走的是(柏)油路,说话的素质挺高的,害怕别人用歧视的眼光看我,去了什么地方上面有字,可是我不敢勇敢地去读一下这个字。跟朋友一起出去的时候,人家就问我吃什么东西,我(不认识)拿着那个菜(单),我都不知道我要吃什么,这是让我最不好受的一回。

  

  【解说】

  扶贫,不能少了扶智,在闽宁对口帮扶资金的支持下,闽宁镇兴建起多个扶贫车间,许多跟马燕一样文化基础薄弱的移民搬迁户,不仅能在家门口接受培训,实现就业,还有机会自我发展。

  

  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队员 永宁县委常委 闽宁镇党委副书记  张延能

  【张延能采访】

  通过闽宁资金,给企业建立扶持,建档立卡户,比如说他一个一个月可能工资就领到1000元到1500元,我们给予一个月1500元的补贴,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其实就是一个(自我)身份的转变。

  

  【解说】

  2019年,马燕迎来了人生改变的契机。在扶贫车间,她和同事们开始学习认知产品名称,学习成为电商主播。

  

  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负责人  徐美佳

  【徐美佳 马燕同期对话】

  你给(观众)怎么介绍咱们车间,你给他们怎么去推荐咱们车间的这些产品,你就想怎么说,你就找心里话说就行,你也别紧张,没事,你就当冲着姐妹在讲,讲咱们的产品,说实话就光一句“欢迎走进我们闽宁巧媳妇的直播间”,就这一句,我们可能连了有三天。

  我给大家,就是还是不会,说不出口。

  然后我们再教“话术”的时候,微信群里面都不能打字,就是用语音去沟通,用语音给她们先去教。

  

  【解说】

  下班后,马燕就会向他二年级的儿子学习写字。

  

  【马燕和孩子的同期】

  你给妈妈教一下这个吧,因为妈妈平时在厂里上班的时候特别需要这些字。下面是一横,一横,一竖,错了。

  

  【解说】

  一撇一捺中,写下的是马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燕同期】

  扶贫车间给我一个去尝试的平台,可是也是我内心放下以前的沉重,所以我现在看什么事情,我感觉好像都是好的。

  

  【解说】

  摆脱贫困,人们改变的不仅是生活,还有人,人的命运和精神。

  

  【解说】

  马燕所在的直播团队一共有6个姐妹,开办带货直播以来,仅仅三个月,她们便创造了每月销售额超十万元的业绩。

  

  【女工同期】

  感觉睡觉都能笑醒的那种感觉。大家早上好,欢迎来到闽宁巧媳妇的直播间,希望自己生活好一点,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吧。

  

  【解说】

  二十多年来,在闽宁镇移民示范区带动下,100多万西海固贫困人口迁徙到宁夏北部平原,改造出黄河两岸的片片绿洲,从而走出贫困,拥抱小康。

  当昔日的干沙滩变成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百姓富足的金沙滩,它印证着闽宁协作的奋斗成果,度量着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变化,也以这山河变迁回应着当年的预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57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