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吉林首次遭遇台风三连击 “梨树模式”扛住了

2021-10-25 09:2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吉林首次遭遇台风三连击 “梨树模式”扛住了

  【导语】正值秋收,全国产粮五强县之一的吉林省梨树县今年的玉米产量格外引人关注。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梨树县视察黑土地保护利用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另一个原因,立秋以后,地处内陆省份的吉林,半个月内连续遭受三场台风袭击,最大阵风达11级,“梨树模式”种植的玉米还能丰产吗?今天,梨树县公布的一组测产数字令人振奋,13万公顷示范田平均亩产超900公斤,预计比常规种植地块增产10%以上。

  【正文】这是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遥感影像,中心点位于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从台风过境后的对比影像可以看到,地图偏白的部分是倒伏玉米,颜色较深的是仍处于正常生长状态下的玉米。数据分析显示,“梨树模式”种植地块玉米受风灾倒伏面积占播种面积的2%,而常规种植地块的倒伏面积达18%。特别是毗邻“梨树模式”的地块,这种对比更加明显,农户张淑霞家的1公顷玉米发生重度倒伏。

  【同期声】梨树县郭家店镇青堆子村 张淑霞(原来不相信,这个秸秆覆盖在地还能打好粮,跟人家一比上老火了。人家都在那站着,咱们这个一望无边啊,一个“站岗”的都没有,全趴下了。)

  【正文】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东北黑土地支撑着全国四分之一的粮食产量。梨树县地处松嫩平原黑土核心区,过去由于风蚀水蚀、过度施肥等因素,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逐年下降态势。2007年,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和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共同创建“梨树模式”。

  【正文】“梨树模式”是将各项保护性耕作方式整合起来的农业技术。秋收时将秸秆覆盖还田,给黑土地盖上一层被子。春耕时采取轮作、少耕、免耕等办法,减少耕层破坏,达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效果。“梨树模式”研发基地已实施保护性耕作14年,实验地块,每平方米蚯蚓数量增加到100条以上,土壤有机质增加1.68%,玉米根系下扎深度达到1.2米。在“梨树模式”研发基地,专家在黑土地剖面有了新发现,在玉米根系分布范围内,蚯蚓孔洞又向下延伸半米。

  【同期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关义新(显著地提高了它的抗旱、抗涝、抗倒伏能力,能够使黑土层的退化大幅度减缓,让黑土不再变薄,地会变得越来越肥沃。)

  【正文】这里的示范田经过逐年改造,低中产田变成了高产田,“梨树模式”已趋成熟。今秋测产,最高亩产1039公斤。

  【同期声】(秋收现场)

  【同期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兴林(因为疫情的影响,播种推迟了20天。玉米在生长的中后期,连续三场台风,对产量影响是很大的。尽管在这么不利的条件下,我们仍然达到了亩产吨粮。)

  【正文】今年秋收,许多与“梨树模式”垄挨垄、地挨地的农户见证了保护性耕作的增产高效。

  【同期声】梨树县郭家店镇青堆子村 张淑霞(我们心里服了,来年我们高低也得种“梨树模式”。)

  【同期声】梨树县郭家店镇东青石岭村 何永光(这黑土地养活了我们,秋收的时候一瞅这黄澄澄的玉米,心里特别高兴。)

  【正文】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把黑土地比喻成“耕地中的大熊猫”。为了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得以深入实施,2021年,吉林省“梨树模式”推广将达到186万公顷,占玉米耕作面积的46%。目前,“梨树模式”还推广到黑龙江省宾县等5个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5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