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守住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

2021-10-25 09:2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守住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

  【导语】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8项重点任务,“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引人注目。就在前两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如果过度依赖进口,一旦发生“断种”,中国人的饭碗就无法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农业“芯片”如何守住,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怎样开展,种业翻身仗该怎么打?请听新闻述评《守住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

   

  这几天,在北大荒垦丰种业七星农场种子处理中心,技术人员刘雨鑫正在对新筛选出的三江6号种子进行加工仓培育,积极为明年农业生产做准备。

  【刘雨鑫:经过农业部和品质检测中心的分析结果得出,三江6号水稻种子的出糙率在81.3%-81.6%,整体精米率在64.8%-71.6%,并且经过尝试后发现米饭清香,适口性好,食味值在78-80分。这也填补了多年来三江地区自主研发自主培育的空白。】

  从三江平原到潇湘大地,今年我国水稻育种研发捷报频传。上个月,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这是袁隆平团队在屡破超级稻单产世界纪录后,再次刷新纪录。

  【袁隆平:达到880公斤我就很满意了,现在是超过了900公斤,我就非常满意了。我们现在进一步把品种经验向全省全国推广开来,为国家的粮食生产做出新的贡献。】

  一个个高产数据的背后,让人们看到近些年我国在水稻、小麦等育种研发上取得的骄人成绩。尽管我国种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于粮食育种技术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玉米、大豆等作物不得不依赖进口。近年来,包括行业前10强在内的70多家国际种业巨头已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一大批洋种子渗透到国内田间地头,包括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

  【黑龙江农民:这些年我家玉米地里一直种的都是合资的玉米,这几年收成都挺好。听说有个进口的种子收成更高,明年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进口品种。】

  根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报告,2018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进口量为7.27万吨,进口额达32亿元人民币。洋种子不仅在我国市场占据了较高的份额,价格也远高于国内种子,一些蔬菜品种的洋种子价格甚至高出国产种子几十倍。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陈庆山表示,种子大量依赖国外,直接影响到中国在国际种子市场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陈庆山:我们从国外直接引进的技术和品种种子,你像玉米生产主推的德美亚系列,它的父母本都是德国提供的。还有我们的蔬菜80%-90%以上都是国外提供的。】

  有专家指出,当前跨国种业已进入“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而我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而在可以自主创新的领域里,我们又有一部分种源要从国外引进。一旦没有了种源,自主创新就要“卡脖子”,无法继续推进。对此,常年从事种子生产的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铭丰呼吁,这些差距背后所隐藏的危机,尤其要引起重视。

  【李铭丰:我们的种子资源还比较匮乏,对种子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的研发队伍还有待于加强。国内目前的育种主要还依靠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种子企业在研发阶段的投入和国外的大型种子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自主研发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关键,也是我们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如果种子企业不重视种子研发,很快就会被国际市场竞争淘汰掉。】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专家认为,接下来打好种业翻身仗,一是要建设好种子库,为粮食安全储备好种质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种子的比例,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种子要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手中。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陈庆山建议:

  【陈庆山:在卡脖子技术方面,目前来说问题比较大的就是玉米和大豆。黑龙江省玉米、大豆和水稻都是全国面积第一,这方面都要加强研究。种质资源的创新,在黑龙江省应该同时考虑在高校要建一套生物育种平台,在种业公司建一套应用的育种平台,把国家的生物育种战略落到实处。】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虽然本土种质资源丰富,但创新利用效率并不高;科研育种人员有很多,但产出转化效率也不高。科研育种和产业发展还存在“两张皮”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下步要着力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研发更多向商业化育种方向倾斜。

  【郑风田:我们国家大量的育种都是在这些大学。教授们一般育到种子之后,考核标准可能只是一个专利,对是不是在一线推广方面有很大的问题。希望能组建一些中国的种子航母,建立产学研一体。国家出重金扶持一批、做大做强一批种子公司,然后搞出一些原创性的技术。】

  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铭丰抱有同样观点。在他看来,打好种业翻身仗,关键在于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目前国内种业企业研发主要集中在低水平层面,缺乏突破性成果。一方面是突破性的技术攻关往往需要投入高额时间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即便加大投入,产出也仍然存在可能白忙一场的不确定性。当务之急是建立有效衔接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成果转化的通道。

  【李铭丰: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和育种单位进行合作式的育种模式。科研单位的品种能够在实验阶段就能和企业进行有效衔接,就能够被企业所了解,(做)前期的一些布点式的推广。审定之后就有可能大面积推广,那么这个品种的价值也能真正的体现,科研人员能得到价值的回报,企业也能找到一个适合于市场的好品种。】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表示,在加强育种成果应用推广的同时,也要解决好农业生产主体问题。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农民队伍,同时人才政策向农学类专业倾斜,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朱启臻:一个是科研的投入,一个是推广的机制,要更偏向于市场化。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有改进的空间。(还有)一个是人才,对一个国家的种业发展非常重要。】

  种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掌控种源,培育优良品种。这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也需要完善制度,从政策与资金上加以长期扶持。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不久前召开,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种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强调:

  【张桃林:加快少数依赖性的品种选育和国产化的替代,力争到2025年以企业为主体、基础工业研究为支撑,产学研用融合的国家种业创新体系基本建立。】

  发展自主种业,守住农业“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黑龙江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开展种子自主创新。昨天刚刚结束的黑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不断提高种子品质与自给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在全省覆盖面积稳定在每年1亿亩左右,占全省播种面积50%以上。就在前几天,从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又传来消息,四个优良大豆新品种通过审定,并填补了我国高油酸大豆品种空白。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将研究出更多优质品种,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上更多中国粮。

  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来永才:

  【来永才:加速攻关,及早拿出适合生产的种子,来满足农业生产对种子的需求。作为农科人,有信心把中国的种子打造成世界一流!】

  黑龙江省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魏成林:

  【魏成林:以大豆种子为主营项目,同时推进水稻、玉米种子市场份额,着力提高主营收入和盈利能力,提高龙江种子的市场话语权。构建种子产业合作平台,抱团出海,让龙江种业走出龙江,登上国际舞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5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