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近观中国”之“大变局·中国治”系列报道

2021-10-25 09:2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近观中国”之“大变局·中国治”系列报道

代表作1:

(近观中国)全球战疫,习近平展现中国的“同理心”

  中新社北京4月6日电 题:全球战疫,习近平展现中国的“同理心”

  作者 钟三屏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多国蔓延,其不仅成为全球共同挑战,也再次凸显各国制度、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如何在理解尊重各国不同国情、不同“打法”基础上形成全球战疫的最强合力,是一道难题。

  从国内动员到国际合作,从双边外交到多边舞台,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全球战疫时刻的一系列动作,展现了中国的解题思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始终保持一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同理心”。

  ——站在中国看世界,这份“同理心”首先体现在“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理解他国感受和处境。

  在习近平与多国领导人的对话中,“感同身受”成为关键词。他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目前德国面临疫情严峻挑战,中国人民感同身受”;他对韩国总统文在寅说,“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韩方目前遭受的疫情和困难感同身受”。

  相互“理解”,也一直是习近平与世界互动的一个重点。一方面,在与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印尼总统佐科等人交流时,他感谢对方国家对中国及其抗疫努力的“理解”;另一方面,他向美国总统特朗普、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等均表达了对这些国家困难处境和严峻形势的理解,愿尽力提供支持和帮助,更向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相信战胜疫情后,中英相互理解会更深入”。

  在他国面临困境和挑战时,选择并肩作战还是隔岸观火、同舟共济还是幸灾乐祸?从中国给出的答案来看,无论“感同身受”还是增进“理解”,这些朴素的外交语言代表了习近平增进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共同疗愈疫情创伤的努力,也是在为国家之间深入开展战疫合作夯实基础。

  ——站在中国看世界,这份“同理心”还体现在“推己及人”,与国际社会开展建设性合作。

  中国抗疫最艰难时期曾得到来自世界的大力援助,在国际疫情加剧蔓延的当下,习近平告诉世界,“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在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互动中,他呼吁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先后十余次表示中国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信息分享到病毒检测,从物资供给到疫情趋势预测,他一一部署,督促落实;从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到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他发出倡议,更积极推动。

  中国外交部3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向80多个国家,以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向世卫组织提供2000万美元捐款,支持其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并向多国派出专家组支援抗疫。

  这些努力,有利于国际社会抗击疫情,也有利于降低疫情境外输入风险、巩固本国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同理心”正为中国和世界战疫凝聚合力;对国际社会而言,“同理心”还是对抗干扰和杂音的一剂“良药”。舆论场一直不乏试图“甩锅”他人、污名化他国合作抗疫努力的论调,甚至出现类似“寻求抗疫领导权”“搞慷慨政治”的极端言论。多一些“同理心”,少一些“私心”和“口水仗”,将显著降低国际合作成本。

  ——站在中国看世界,这份“同理心”还体现在“换位思考”,及时回应外界关切,合情合理表达中方关切。

  在双多边舞台,习近平及时向世界介绍中国抗疫第一手经验和进展。“中方已经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向所有国家开放”,“愿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中国将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要携手帮助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能力”,这些表述直接切中国际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同时,对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重要问题,习近平直言不讳表明关切和中方诉求。在与中国公民尤其是留学生比较集中的英美等国领导人沟通时,他都强调希望对方国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好这些人员的“健康安全和正当权益”“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据报道,目前中方正增加临时航班,为确有困难的海外学子归国提供便利。

  通过换位思考回应外界关切,中国展现了一份“同理心”;而表达中方关切并呼吁他国采取行动,则需要相关国家也拿出“同理心”,以增进理解扩大共识。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曾在《同理心文明》一书中呼吁,在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建立起同理心文明的全球意识。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秉持“同理心”绝非“唱高调”,而是被一次次危机所证实的必然选择。迈过意识形态鸿沟、放下制度和社会偏见、包容历史文化不同、真正将彼此视为命运共同体的一员,人类方能汇聚战胜疫情的最强合力。(完)

    

代表作2:

(近观中国)联合国时间,习近平表达的“不能”与“不要”

  中新社北京9月30日电 题:联合国时间,习近平表达的“不能”与“不要”

  作者 钟三屏

  时逢联合国成立75周年,中国元首外交也进入了“联合国时间”——9月21日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第七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接下来,他还将出席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联大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全球疫情,世界再次站在十字路口。透过在联合国这一多边外交舞台上的连串重要活动,习近平以2020年特殊的“云聚”方式,再次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期待——不能作出错误选择,“单边主义没有出路”;不要误读中国,“中国从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从不主张脱钩,从不想称王称霸。”

  联合国是微缩版的世界,在联合国走过75年之际,当我们回望联合国成立的初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时,不仅言犹在耳,而且深具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抬头,个别国家和政治势力急于“甩锅”“脱钩”“退群”,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机制和国际治理体系遭受严重挑战和冲击。

  团结还是分裂?合作还是对抗?共担责任还是逃避推诿?人类面临关键抉择。“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联合国?需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这是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所有成员国的“必答题”。

  在“联合国时间”,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明确的立场、清晰的表达给出了中国的答案——

  “不能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不搞例外主义,不搞双重标准,也不能歪曲国际法”“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更不能在世界上我行我素,搞霸权、霸凌、霸道”。

  “疫情也放大了全球治理体系中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各方应该思考如何加以完善,而不是推倒重来,另搞一套。”

  “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

  ……

  毫无疑问,站在决定未来的十字路口,中国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双重标准明确“说不”,坚定站在了多边主义、合作共赢的一边。

  “习近平展现出了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维护者的一贯形象。”有外媒评论认为,这与单边主义倾向日趋明显的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学者则认为,习近平的表态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秩序的基本看法,而非针对特定国家。因为各国关系及利益都有可能存在冲突,需要依靠制度和规则加以协调,而联合国所代表的规则体系就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途径,不能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拳头”更不是搞霸权、搞例外、搞单边主义的理由。“这即是中国的‘世界观’。”

  什么才是世界各国的正确选择?习近平亦给出中国的回答——“我们要做的是,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协商代替胁迫,以共赢代替零和,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国共同利益汇合点,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

  这也是中国始终坚持的承诺和行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合作共赢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物资援助,承诺疫苗研发成功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

  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秘书长特别顾问法布里齐奥•霍克希尔德此前指出的,中国是塑造联合国和人类未来极其重要的角色,来自中国的支持与合作至关重要。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确定的世界、复杂的局势以及个别国家、个别人出于一己私利“搅浑水”,确实造成一些“理解赤字”下对中国的误读。

  在“联合国时间”里,习近平高频发声,对中国理念、中国态度作出一系列阐释和廓清,同时也传递出不要误读中国的“言外之意”。

  “我们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意跟任何国家打冷战热战”,习近平重申。这也可以视为对一些人习惯性炒作“中国威胁”等论调的再次回应。

  “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这可以视为对“中国是否一如既往坚持开放”等“新问题”的直接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这些“新问题”,习近平近期已经多次给予回应和阐述。在“联合国时间”,习近平再次强调,中国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中国“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

  由此可见,中国的新发展格局仍然是将自己置于“世界之中国”的维度作出的政策选择,这与一直以来中国坚持的对外开放、多边主义选择是一致的。

  中国的行动也为世人观察问题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倘若中国真的要“封闭运行”,那为何在全球疫情尚未结束前搭建国际服务贸易平台、“逆势”举行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又为何在今年一再优化营商环境,新增多个自由贸易区?

  “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重申,要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同样可以视为对那些误读中国之人的回应。

  从某种程度上说,误读也是一种关切。事实上,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而对中国的所有关切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今日之中国”将如何做“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对此,习近平在会见古特雷斯时用最朴素的话一语道明:

  “中国从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从不主张脱钩,从不想称王称霸。我们想得最多的,是让14亿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完)

 

代表作3:

(近观中国)“中国减贫奇迹”——习近平为世界展示的一种可能

  中新社北京12月15日电 题:“中国减贫奇迹”——习近平为世界展示的一种可能

  作者 钟三屏

  2020年,全球经受着百年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双重考验。在这样的一年即将过去之际,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向世界宣示: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中国成就的几千年人类减贫史奇迹,如同在人类至暗时刻带给世界的一抹亮色,也再次激发了外界读懂“中国奇迹”的热望。

  读懂中国减贫奇迹,必然要解答“中国为什么能”。

  联合国粮农组织减贫项目官员安娜·坎波斯指出,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巨大成果,是因为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且在扶贫方面有清晰的目标,中国在减贫领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诚如所言,在中国,消除贫困一直是重要的政治议程。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消除绝对贫困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

  习近平曾自述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有媒体用“扶贫干部”这一称呼来概括他40多年来,从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中国最高领导人,致力于减贫事业的努力。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从“苦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中共十八大以来,他更走遍了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20年年初,他在疫情来袭的“特殊时期”,召开中共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以“硬核”部署要求不留任何退路和弹性,如期兑现减贫承诺。

  40多年发展扶贫、8年脱贫攻坚,既是对习近平个人扶贫经历的概括,也是无数中国各级官员工作生涯的一条共同主线,更是几乎全体中国人的生活背景板。中国对减贫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度由此可见一斑。

  过去8年,为实现目标,中国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完成世界2030年减贫目标,对世界减贫事业贡献率高达七成。

  面向“后扶贫时代”,中国政治逻辑也非常清晰。习近平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国将在稳定脱贫成果与破解相对贫困上持续作战,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无缝衔接,“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读懂中国减贫奇迹,不仅要理解中国政治逻辑的起点和框架,更要从中看到“中国能,世界也能”。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联合国高级顾问杰弗里·萨克斯看来,中国的减贫奇迹,得益于清晰的目标,良好的计划,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多主体参与。中国经验为世界贫困国家和人们带来了希望。

  习近平在谈及中国减贫方案时指出,“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8年间,中国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探索形成了针对不同贫困类型、覆盖全部贫困群体的扶贫干预体系,显著缓解了贫困群众的脆弱性;大力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筑牢民生保障底线,被认为构建出制度减贫与精准扶贫为特征的国家减贫框架。同时,中国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发展融为一体的战略,为扶贫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开创了新的格局。

  有中国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的脱贫路径是一条渐减曲线,不同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贫困率就不再下降的现象。中国在全球实现了快速增长与减贫任务目标的同步达成,这一奇迹为世界展示了一种可能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读懂中国减贫奇迹,更要理解“世界好,中国才好;中国好,世界更好”的中国世界观。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减贫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月14日,习近平向在北京开幕的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发去的贺信中说。

  如其所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特别是,中国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共建“一带一路”预计将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国还不断通过多、双边渠道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能力建设,助力减贫国际合作。

  2020年,被《时代》周刊称为“最糟糕”的一年。这一年里,国际社会矛盾、对立凸显,共识、共鸣受抑制的特点表现突出。摆脱贫困,作为人类叙事的千年母题,成为现下国际社会难得的共同话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不啻在至暗时刻,用“人类奇迹”这种特别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可能性。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从中国减贫奇迹中,能够看到全球贫困治理的行动方向和有效路径,以及由此转化出的巨大效能,为世界减贫事业注入了巨大信心。

  面向2021年,希望这个发生在人类至暗时刻的“中国奇迹”,让世界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之光;也期待世界珍惜这一面向未来的可能性,从中汲取力量,共同战胜疫情,破除迷雾,迎接人类充满希望的明天。(完)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5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