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杨叔的脱贫日记

2021-10-25 09:1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杨叔的脱贫日记

参评项目

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

体裁

文字通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张辰、刁江岭

编辑

周维军、曹瑞

刊播单位

陕西日报社

刊播日期

2020-12-22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一版

作品字数

(时长)

2884字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脱贫攻坚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在这一宏大的时代叙事中,一颗水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2020年4月,在一次跟随扶贫人员走访脱贫户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宝鸡市硖石镇车辙村73岁的杨思笃老人家里,有14本用各式本子记录的日记。征得老人同意后,记者翻开阅读,这些日记跨越几十年,记录了这个农民家庭的变迁,尤其是近5年他和帮扶干部共同努力,战胜贫困的经过。工整的字迹中有对美好生活的感慨,更有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一字一句,让人动容:“人常说,吃够了要知道摞碗,请结束对我家的帮扶,改扶别人”“这么好的时代,我还想多活几年”。在快节奏的新闻时代,潜心打磨稿件不是一件易事。这篇报道采写历时半年,九易其稿,精益求精。到杨叔家的车程近五小时,记者先后六次驱车到杨叔家了解情况。白天,记者陪杨叔上山察看树苗长势;傍晚回到家,又和杨叔坐在炕上,听他讲自己的脱贫故事。   深入了解杨叔家的前后变化,仔细聆听帮扶干部畅谈工作收获,记者将这些新闻素材提炼归纳,以蘸满情感的笔触刻画成文,同时还巧妙地将日记内容穿插于故事的叙述中,全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报道中所有对日记的引用皆尊重原文,包括杨叔喜欢用农历记事的习惯。   脱贫日记的记录小而普通,却是脱贫攻坚时代巨著中必不可少的篇章。它映射出脱贫户“我要脱贫”的发奋图强,映射出帮扶干部勇于作为的真抓实干,更映射出共产党人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坚守初心使命的不懈追求。 

全传

媒播

体实

  效

    报道刊发于2020年12月22日陕西日报头版头条,配发图片和评论员文章《写在人民心里的战贫篇章》。   杨叔的日记摘抄在“群众新闻”客户端连载19期,阅读量逾百万次。央视网、腾讯新闻、新浪新闻、手机网易、澎湃新闻、西部网等网络平台纷纷转载。




    单说脱贫成绩是枯燥的,生动鲜活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在这篇报道中,一位善良的老人、一群有责任心的帮扶干部形象跃然纸上。他们背后的力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向贫困宣战的坚定决心。2021年2月,杨叔走了。正如他所说,“希望我的子孙日后偶然见此字迹,能记住历史,律己向上,感恩社会……”,他留下的14本日记,是一位普通农民对这个时代最好的见证。   作品刊出后,广大干部群众纷纷留言:“老人的觉悟真高,自强不息让人感动”“扶贫干部真是出了大力了”“好政策好时代,还有啥不满足的”……迅速激发出强大的社会正能量。更有作家表示要将杨叔作为原型,创作文学作品。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这篇报道是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的一个小典型,同时这个小典型又折射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践行“四力”深入挖掘,稿件写作直抵人心。记者以新闻敏感发现线索后,多次入村采访,文章创作精细有深度。日记引用鲜活动人,与报道的叙述部分相得益彰。从14本日记中精心选取杨叔的内心独白,配以时代背景、生动情节,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立体饱满。叙事流畅结构完整,主题鲜明立意高远。作品从杨叔焕然一新的家切入,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叙事流畅,报道以小见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0 年    月    日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6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