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FM十万个为什么

2021-10-26 14:3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上半年】

 

上半年代表作标题

新冠疫苗人体试验的背后

发表日期

2020-03-24 

作品评介

本期节目将新闻事件与科普内容有机结合,用事实说话,有说服力地回击了相关“阴谋论”。内容构架条理清晰、对话流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播出后收获良好反响。从主观意图到客观效果都体现了主流媒体传播正确科学观的价值担当!

采编过程

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后,疫苗作为对抗病毒最有效的手段,其研发进展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三月中旬,中美两国相继宣布疫苗进入人体实验阶段。其间与之相关的各种猜测也频现网络,其中不乏“疫苗研发进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是病毒早已被发现或制造”等阴谋论言论。作为主流媒体,及时地、敏感地、具有高度政治意识地策划了这一主题采制。《FM十万个为什么》节目组及时连线访谈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疫苗研发科研人员,详细介绍中美两国疫苗研发的特点,客观分析两种疫苗的异同,阐释影响疫苗研发进度的几大关键因素,引导公众科学看待科研进展,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理性思维。在致敬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与科研团队的同时,特别注重从科学的视角对疫苗上市的时间有了一个理性的预期。

全媒体传播实效

特别直播前一周,在阿基米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征集贴,号召青少年向科学家提问,借助网络手段,让更多青少年以语音形式对话科学家,增加青少年对重大航天事业的参与度和知晓度;直播后,根据互联网音频传播的特点,对节目进行精剪后分发至阿基米德、喜马拉雅、蜻蜓FM等平台,截至目前,相关音频总播放量已达50万+。

社会效果

新冠疫苗研发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节目通过从科学原理层面的分析,对流传的一些谣言起到明显遏制效果,进一步稳定公众情绪。在互动平台上,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听了节目后,不仅对疫苗研发的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深刻感受到面对疫情,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充分利用各自的先进技术为抗疫做着努力,这一刻,大家是齐心合力的!节目播出后,收听效果良好,根据赛立信数据:同时段市场份额跃升至当日上海广播第二名。

 

 


上半年代表作作品内容

 

上半年代表作标题

新冠疫苗人体试验的背后

上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新冠疫苗人体试验的背后 【片头:收听广播中的《十万个为什么》,用好奇之镜,放大平凡深处】 主持人:欢迎回来,这里是《十万个为什么》,我是旭岽。在抗击疫情的过程当中,有两样东西是大家所最期待的,一个是针对病毒的特效药,另一个就是疫苗而疫苗恰恰也是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当中,最有利的一种武器,最近其实关于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是传出了很多好消息,也有了新的进展。而中美两国的疫苗研发,也都相继进入到了临床试验的阶段,也就是说第一批志愿者已经接受了注射试验。疫苗的临床试验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中美两国的疫苗研制,走得又是怎样的技术路线?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同与不同?而从临床试验到正式上市,这背后可能还会经历哪些环节?当然普通人可能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通人能够注射新冠病毒的针对性疫苗?大约还有多久?这就是我们今天会一直来聊,一起来讨论的话题,我们马上就请出我们的老朋友,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王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王博士,您好。 王博士:旭岽,你好! 主持人:记得上一次连线你还是在2月9号,一个半月之前,当时你其实是在节目当中和大家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疫苗以及疫苗研发的大致流程,时隔一个半月之后,我们再次联线就发现其实这一次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好像进展的速度还挺快的,其实也想听听您站在专业角度来看,现在疫苗研发大致是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王博士:现在因为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传染病就是能控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能够拿到它的疫苗。所以我们国家研发、进展也相对比以往的时候都感觉快很多。现在大部分冠状病毒里面,疫苗的研发都是处在一个临床前的一个研究阶段。等一下我们再说已经上临床一期的疫苗,现在大部分的话,因为我们国家这个新冠病毒的研发是分为五个研发路线,第一个就是五种研发思路。第一个就是我们之前也讲到过,灭活病毒疫苗,第二个就是重组蛋白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就是把有活性、有抗原性的这一部分蛋白冲化出来,马上就是一个蛋白这样的一个疫苗,第三类就是核酸疫苗,这里面包含了mRNA疫苗和DNA疫苗,他们都属于核酸疫苗,还有一种就是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目前主要是重组一线病毒载体疫苗,还有第五种就是他们现在流感病毒弱毒疫苗在这个基础之上,想引进冠状病毒的表面抗原,主要是这五种研发的路线。 主持人:这个倒是我们普通人好像不太关注到的,我们想到的就是针对新冠病毒疫苗有了进展,其实现在是我们分这五条路线都在攻关。 王博士:对,所以他们这个速度并不是说大家都在一个线上就是齐头并进,所以有的团队可能比较快,但是大部分都是处在一个临床前,动物水平的试验一个阶段。 主持人:我们先给大家简单的来回顾一下,就是疫苗基本上从开始研发到正式上市,中间会有几个阶段,您提到这个临床前动物试验的阶段,大致在整个流程当中是在什么位置呢? 王博士:应该还算比较靠前面,因为首先这个疫苗研发第一步就是我们拿到相当于种子疫苗,比如说我们要做灭活疫苗,把疫苗株或者第一步拿到这个疫苗,相当于候选疫苗,然后我们拿到这个疫苗之后,一般是先在小动物水平,主要是小鼠水平上进行一个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这个时候有时候在实验室水平,就只是说做主要之后赶紧做,实际上如果你要报临床,有的团队就会需要在这个GMP车间水平上,再生产三批样本,用这三批样本分别还是在这个动物水平上做动物试验。 主持人:就相当于最开始这个疫苗是在实验室制备,后面我们得先让他进入类似于可以用工厂的条件,来生产,然后再用这样子的方式生产出来的疫苗,再到动物水平身上去验证他的安全性,有效性。 王博士:对,就是验证它的免疫学反应,还有它的安全性,主要是包括毒理等等。然后完了之后,如果这个小动物水平上可以的话,比如说要在猴子水平上进行一个进一步的验证,太可以去申报中国的药品监督管理局,去申报临床试验。 主持人:然后接下来的这个部分,我们稍候其实也会再继续的展开,从临床试验到正式上市中间,还会有哪些环节?这样的话,梳理一下,其实这个逻辑还是非常清楚的,最开始我们可能先要找到可能有效的疫苗,接下来我们就要验证它的安全性,先从比较小的动物开始,然后再要验证他是不是能够有大规模生产的可能?以及这样子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是不是同样也具备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后再往更接近于的那些动物身上去进行验证,最后在人身上进行验证,大致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王博士: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才到了临床试验的第一步,完成了这些之后。因为这个临床试验我们知道也是要分好几期的。 主持人:我们这一次其实在新闻当中看到,招募了好像数量还不是很少的志愿者来进行了临床试验,但这仅仅是临床试验的第一期。 王博士:对,这个一期临床试验其实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看一下疫苗有没有毒副作用。这个是一期临床试验的主要的目标,所以它不需要有太多人,大概一般情况下就是几十个人,或者一百左右。现在我们的这个试验就是现在这个新冠病毒,大概也就是一百多人进行了这样的一个临床一期试验,就是把这个疫苗分为不同剂量,高中低剂量,去检测一下他在人体使用的时候,毒副作用是怎么样的? 主持人:所以即使是同一批的志愿者,他们可能被注射的疫苗的量还是会有不同的,这个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验证它的安全性。 王博士:对,因为相当于看一下人体的耐受,如果是低剂量,如果太小的话,会不会是没有效果,高剂量的话,会不会就是引起的比如说可以引起的毒副反应比较大,过激,主要是它的安全性的一个考虑。 主持人:这个是第一期的临床试验,我们主要切中的关键点是在它的安全性上,之后是会有一期侧重在它的有效性上吗? 王博士:对,第二期临床试验的话,主要是在评价在目标人群当中,能否有一个有效性,这个时候它在目标人群,比如说这个疫苗接种对象是在成人,那你就在成人里面:如果这个疫苗接种对象是小孩,这个时候也要注意因为如果是婴幼儿的话,他也应该是按照这样的一个顺序就是说先在成人验证,之后再转到儿童,最后才在婴幼儿体内进行一个验证,就是这样一个顺序。他需要的二期临床试验,需要的人也不是很多,一般是500人以内,主要是看一下他在目标人群里面能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一个保护效果。 主持人:这个保护效果是如何去验证的,因为我们如果就动物试验而言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到,比如说我们让了接种疫苗的小鼠,我们可能故意给它暴露在一个有病毒的环境当中,看看它是否如预期那样获得的对于病毒的免疫,但是人的话,好像从伦理上应该不会说是让这个志愿者,哪怕他是志愿者去主动的接触这个病毒吧,这个感觉好像也不道德。 王博士:我们现在二期和三期的话,主要是有效性的验证,它其实可以选择一些替代性的一个指标。就不会说拿这个病毒去相当于攻击感染你,我们像对动物来说的话,我们直接用病毒去垢剂感染。但是人的话,如果他真的是自然情况下,没有感染的这样的一个保护,但是有时候我们可能就是说等不到,不是说等不到,比如说这个人,你让他去面临这样的一个危险,如果是自然的话,其实也有这种感染的风险,这样的话来评估,但是有时候这样做,可能时间比较长,很难观察到这样的一个保护,比如说在冠状病毒季节里面,两组人,有的人接种疫苗,就没有感染,就是放在这样的环境里。 主持人:就是评估A组和B组,接种组和非接种组,他们最后比如说一百个人或者五百个人里面有多少不幸感染了,这是一种。但是另外一种情况的话就是。 王博士:但是这种指标的话,他很难观察到,而且时间的话,也比较长。所以有一些替代性的指标,就是比如说要评价它的体内综合性的抗体,包括它的一些免疫反应的一个激活情况等等,它不一定是纯保护性的指标。比如我们打个指标,现在狂犬疫苗一般情况下,注射之后,如果你体内的综合抗体水平能够达到0.5个IU每毫升,就默认为你产生了有效性的保护。 主持人:就是有一些指标不一定非得暴露,才能够证明它已经获得了这样子针对特定病毒的抵抗能力的。 王博士:对,但是这个也是需要一些临床数据的积累,比如说到底综合性的评价抗体是多少?这个东西也是需要去临床数据来支撑,可能现在我们也需要进行一些更多的试验来支持、确定我们最终评价指标,替代性的指标。 主持人:这个其实也是解答了我们很多普通人心中的一个困惑,因为我们也在想,毕竟现在国内的疫情已经逐渐逐渐趋缓,很快我们可能就会看到大体上的一个平息的态势了,这样子的话,其实注射了疫苗的志愿者,他们暴露到病毒环境的风险是非常非常小的,或者说是这个概率是很低,我们怎么去验证?其实我们有办法,就是您刚才提到的这一块了,我们也会涉及一些指标,当然这个指标本身也是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科学论证的。 王博士:对,这是大概前三期的临床试验的基本情况。 主持人:就是第二期和第三期会是比较像的。 王博士:对,第二期和第三期比较像,但是他的这个群体是不太一样的,第二期主要是目标人群,三期的话,需要的人就更多了,它的目的就是全面评价,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就是广泛的去应用这个疫苗,第三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期的临床试验是获得注册批准的基础了。 主持人:这里其实有一个关于志愿者的问题,我们看到第一期您刚才其实谈到了首先是成人,作为一个成年人,他是会对于自己的行为,包括对自己的各方面可能会面临的风险是有一个判断和承受能力的,他们做志愿者,我们普通人是能够理解的,后面如果说哪怕抛开这一次新冠病毒针对性的疫苗,或者说是其他的这些疫苗在上市之前,您刚才也提到了,有可能会针对未成年人甚至是婴幼儿还做这样子的人体试验,这个的话,我们是怎么样去过伦理这道关的呢?是会有一些什么样子的针对这些群体的保护措施? 王博士:首先就是要先大概的确定这个疫苗,质量各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它的安全性,我们科学家会有一个预期,最坏的情况是什么?然后他会有一些有像补救措施一样,如果出现了什么什么样的话,他会有一些应对措施,但是也有一些是意料之外的一些情况发生,所以就需要这个人去注射这样的一个试药相当于。 主持人:所以您刚才说了,这个逻辑一定是先是成年人,就是一层一层的往下,然后到这个年纪最小的被试者。 王博士:对。因为无论是新药还是疫苗,它的研究过程当中,有一些是我们期望的结果,或者是说我们希望达到的一些效果,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一些很不确定的因素,这个时候可能是意料之外的。所以这个是有风险的,志愿者在招募的过程当中,首先要签知情同意书,对有可能的一些风险,双方同意。然后也需要医院开伦理证明,你在所有的试验自己人量。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还需要医院出具伦理证明,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王博士:对,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这些都不全的话,其实主要还是为了保护志愿者的一个权益。 主持人:这一方面的话,其实通过您刚才的分析,大家也可以相对来说比较放心了,针对这样子的志愿者,他们也是勇士,但是科学家也不是冒冒失失,真的是把他们当小白鼠的,因为我们在之前其实更多考虑到它的安全性,尤其是针对第一批志愿者,主要就是看他的可能会面临到的风险,在此前这一系列的试验当中,其实我们也针对他可能出现的最坏的情况,做了一个预估了,如果这个情况可能会非常糟糕,也不会贸然去开展这样子的试验的? 王博士:对。但是他们这些志愿者的话,其实是为了我们整个人类健康作出了牺牲,自己甘愿做这种小白鼠可以说,但是他们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钦佩的一些人。 主持人:的确是英雄,得谢谢他们。 王博士:对。是的。 主持人:我们倒不妨来说一说这次进入到一期临床试验阶段的疫苗,是您刚才提到的这五条路线当中的哪一条呢? 王博士:就是腺病毒载体疫苗还有核酸疫苗。 主持人:腺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感觉好像汉字大家都知道怎么写,但是具体是什么意思,可能就需要王博士来和大家解释一下了,这两个疫苗它大致是一个什么样的思路呢? 王博士:因为这两个疫苗为什么要点说它们?它们就是现在首先进入了一期临床试验,我们国家主要是陈文院士做的低于人腺病毒五型的这样一个重组腺病毒冠状病毒疫苗,这样一个重组疫苗。其实它就是一个重组腺病毒给人打的就是腺病毒,这个腺病毒是一个复制缺陷型的腺病毒。 主持人:复制缺陷型,意思就是打进去之后,它不会像正常病毒那样,复制感染人体,可以这样理解吗? 王博士:它不能复制,但是它可以感染。但是腺病毒这个病毒的话,就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在小时候都感染过,他感染了之后,就是这个人五型腺病毒,不会引起一些这些致命的这种伤害等等。一般情况下,就是相当于得了一次感冒。然后就是自己排愈。 主持人:就是它本来就比较温和这种病毒。 王博士:对,是的。它就是这样的一个病毒载体疫苗,那么它打到体内的话,这个腺病毒的核酸我们进行了改造,让它携带了冠状病毒的表面抗原,这个基因。这个腺病毒感染性还在,可以感染进入细胞,完了之后,就可以利用细胞里面的这些比如说核糖体,内质网,包括它的一些酶进行一个转录和翻译,所以它就可以产生冠状病毒的蛋白细胞在这个体内,它其实是这个疫苗进入体内之后,是我们自己人体或者说是宿主自己产生或者合成了这个冠状病毒。 主持人:他还真是把我们的细胞一定程度上改造成了这个冠状病毒的生成工厂了,当然生成出来的这个病毒,虽然和冠状病毒很像,但是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但是的确用的是这个细胞,它发挥了这样子的一个功能,然后再被我们的免疫系统去识别。 王博士:对,它其实生产出来的不是一个病毒,它就是生产出来的这样一个抗原。 主持人:抗原。 王博士:对,冠状病毒表面的抗原,这个抗原在你体内表达之后,你的这个免疫系统去识别,好像以为冠状病毒来了,但实际上,只是腺病毒把它的这个抗原带进来了,但是不管怎么样的一种途径,你的这个免疫系统就识别到了冠状病毒的东西来了。然后他就会产生针对冠状病毒的主要是综合抗体,等下一次比如说真的冠状病毒来了,他就可以迅速的把这个真正的病毒给中和掉,是用这样的一种保护机制。 主持人:这个其实也是绝大部分疫苗的基本原理了,就是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情况下,先认识一下我们要对抗的这个病毒它长得什么样,当然在这边,我们针对的就是它表面的抗原。 王博士:对,是的。 主持人:这个是您提到的第一条路线的疫苗,另外一条路线呢? 王博士:另外一条路线主要就是美国这个公司,它们研发的是这一种RNA疫苗,我们刚刚提到研发路线有一种是核酸疫苗,核酸疫苗包括RNA疫苗和DNA疫苗,核酸疫苗DNA疫苗和RNA疫苗,现在都在研发阶段。这个mRNA疫苗先一步就是进入临床一期试验,就是在美国那边。 主持人:它的这个原理是什么呢?因为您刚才提到这个腺病毒的这个疫苗,经您这样子的一讲,大概还能理解,相当于就是我们改造了一个其他的病毒,让其潜伏进人体,但是发挥得作用却和冠状病毒有一点像,以此来让我们的免疫系统识别,这个直接针对核酸的疫苗,是怎么去操作的?我们人体又是通过什么去识别这个冠状病毒的特征呢? 王博士:是这样的,其实我们知道体内的这个基因是DNA,首先需要转录成mRNA,然后才进行翻译成各种功能蛋白也好,结构蛋白也好,病毒它也是这样的,所以它的核酸虽然自己不能够合成或者说是翻译很多蛋白质,但是它可以借助宿主的细胞,来进行这样一个翻译成其他的蛋白质等等产生。现在我们是用的冠状病毒的RNA,就是把它的mRNA用体外合成的这样一个方法生产的冠状病毒mRNA,这个mRNA进入细胞之后,就可以直接利用核糖体,包括翻译所用的其他一些细胞里面的细胞体原件来进行mRNA,进行冠状病毒蛋白的一个翻译表达。他翻译表达出来的mRNA就是冠状病毒的抗原。 主持人:但是这个听着挺吓人的,因为您已经谈到了核酸,我们说无论是DNA还是RNA都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如果RNA都是个真正冠状病毒的RNA是一样的,那它和真正的冠状病毒还有什么区别呢? 王博士:其实是这样的,因为冠状病毒其实是一个很大病毒,mRNA只是用得它其中表面抗原的蛋白的mRNA,或者说其他抗原的一部分mRNA,其实它的mRNA,RNA疫苗优点主要就是:因为我们知道一个蛋白它翻译的话,从一个蛋白合成的话,前面也是需要转录翻译等等需要一系列的过程。但是这个mRNA的话,直接就是信使RNA,这个RNA的话可以直接翻译成蛋白,所以它的反应非常快,比如说你这个mRNA只要是它能进入到细胞里面,就可以立马进行转录,立马翻译不是转录,翻译出来疫苗的抗原,这个是它相当于来说是一个优点。另外它虽然是mRNA疫苗,我们知道我们人的这个基因遗传物质是DNA,mRNA的话,它不能够插入到基因里面,所以它就不会引起这样一个突变。而且我们知道体内有很多RNA的保护机制,可以剪切对外缘RNA剪切,或者降解。所以mRNA在进入细胞里面在进行翻译表达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被细胞降解,这也是它对安全性其实是不用考虑,另外它的生产周期短,主要是可以起体外合成,如果很快不需要拿到族种,我们不需要去筛选,只要我们知道病毒的基因就可以了。还有一点,因为它很明确,就是哪一段的mRNA,它只引入它翻译的这段mRNA的产物,比如说他表达的就是只带入,别的任何东西都没有,所以它就是不会有一些别的非必要的抗原物质,大分子,带到我们体内,所以它的这个副作用相对来说比较小。 主持人:听您这样子讲,我大致有这样一个粗浅的理解,您判断一下这个是不是正确?就是说我们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去识别病毒的一些关键特征,您谈到的这条技术路线,相当于就是给我们的免疫系统看了一下它的照片。相当于就不是说让他见到真人,及时这个真人是半死不活的,我们在想,他是不是还会有一些破坏力,但是这个是只看照片,就能够让免疫系统去识别了,所以他相对的风险也是比较小的。 王博士:对,可以这么理解,就是比较形象。 主持人:一方面我们是说它的安全性,另外其实还是谈到有效性。这样的操作一样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有效性吗? 王博士:对。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是腺病毒疫苗,还是我们现在的RNA核酸义卖,它其实都是我们现在新型疫苗的形式和我们传统疫苗是不太一样的,这些新型疫苗的话,它就是重点靶向抗原表位,我们只需用这个抗原表位,因为我们知道疫苗有效性的话,有效成分其实也是某一些表位在起作用,所以它这两个疫苗的话,就是直接靶向了冠状病毒表面的抗原表位,让这个抗原表位在体内进行一个表达。之后,我们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它,对以后的产生的这样的一个保护。 主持人:这里其实我们也看到了相关的报道说,咱们中国新冠疫苗研制是经过的横和候等大动物试验的一个验证,但是美国这一次疫苗研制说是直接跳过了大动物试验的步骤,这个和您刚才提到的就是说它是完全不同的路线有关,还是说他们采用了一些加急的做法? 王博士:其实无论是它跳过大动物试验也好,还是小动物试验可能也做了,这样做的话,其实我认为绕过这种动物试验阶段,确实还是有一定风险性。因为在这个疫苗研发的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它能够比较好,因为这个疫苗mRNA不是只在新冠上面第一次用,它在别的一些疫苗,比如说流感疫苗用过这样的一些策略,对于新冠病毒来说的话,只是把其中的一些,因为基因序列是不一样的,把这个核酸序列进行了一个修改,在此基础之上,他们默认为就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但是实际上,按照我们常规这种疫苗的生产流程,其实我觉得可能还是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特殊时期,新冠疫情。 主持人:因为它发展的很快,各国科研人员都在鼓足了劲,都想要快点拿到有效的疫苗,所以可能都会有一些开绿灯的做法。 王博士:对,可能是有一些绿色通道,就是说跳过了某些东西,然后我们需要尽快的得到这种疫苗,来控制疫情。 主持人:但是您这样子的谨慎其实也是完全理解,因为毕竟这是用在人身上的疫苗,人体还有很多未知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也没有办法说是就确信或者说是100%的保证理论上是有效或者安全的做法,进入人体真实的环境当中,会不会出现一些不可控,或者预料之外的因素? 王博士:对,是的。会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之前也提到过就是这种疫苗依赖的这种增强反应,就是促进它感染等等,会有一些这样的风险,但是目前来说的话,登革热病毒的话,风险是比较确定的,但是对于冠状病毒来说的话,有一定争议。 主持人:这样子的话,其实也一定程度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次会看到,中美两国的疫苗进入到人体试验,好像比我们之前的预期还是要快了很多的。 王博士:对。快了很多。 主持人:这个是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就是说一切的资源包括很多流程都是给它们所谓绿色通道,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在疫苗研发上,其实是都有相应的一些技术储备。 王博士:对是的。 主持人:我们现在其实看到的很多疫苗,都是在原有的一些疫苗的基础之上,然后进行一些改变,进而得到的。 王博士:是的。 主持人:还有三条技术路线,为什么会相对来说慢一些呢?是因为它原来没有现成的,必须是从零开始吗?还是说可能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王博士:不是的。其实这些疫苗路线的话,都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尤其是像我们的传统灭活疫苗,我们有很多疫苗都是这种灭活疫苗,但是我觉得可能还是有一些进度的问题,现在可能4月份可能会进入临床试验申报。 主持人:那么接下来其实还是会听到更多的关于疫苗试验的消息的。 王博士:对,我觉得还会有很多,因为现在其实大部分人疫苗研发还是比较谨慎的。我们希望得到一些尽量的把副作用不让它在人的身上进行一个发生,他们可能会进行一些更多的验证,比如说在动物水平上等等。 主持人:当疫苗经过的一期、二期三期的临床试验,最后上市。这个中间其实还会有很多的过程,我记得在一个多月前和您聊的时候,您提到义卖的这个量产其实还会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包括它走不同的路线,可能对于它之后的这个产量,也会有一些影响。好像您提到过有一个是需要用受精的基蛋,来培养疫苗的,这个是哪条路线? 王博士:这个一般是传统疫苗。 主持人:灭活疫苗。 王博士:灭活疫苗还有弱毒疫苗也有可能,它们一般情况下主要就是流感病毒,用这样的方式去生产一批相当于毒株,然后进行这样一个扩增,扩增完了之后,用来筹划,制备成这样的一个灭活疫苗,现在我们也有很多,流感疫苗就是一个灭活的裂解疫苗。 主持人:他们的这个基本原理用的就是真的病毒,只是把它打得半死不活了,即使是进入到人体,也不会像正常的病毒那样发挥作用,但是我们免疫系统又能识别它们。 王博士:对,它是一种灭活疫苗,但是灭活疫苗的话,也有一点就是它的免疫反应比较弱,因为它已经是灭活了,可能就是具体的免疫反应没有那么强,有时候需要打两针,或者是三针。 主持人:就是量不够的话,我们的免疫系统其实没有办法完全建立起针对它的这个防御机制的。 王博士:对,是的。还有一种就是传统疫苗是有两种,一种刚刚讲到的灭活裂解疫苗,另外一种就是弱毒疫苗,这个疫苗它是经过多次传代和驯化之后,它这个疫苗也是一个活的病毒,但是其毒力比较弱。 主持人:这个又不一样了,这个不是说是把一个健康的病毒弄得半死不活,而是等于专门培养一批,针对性的去筛选一批,还是一个健康的病毒,只是说它相比于野生状态的病毒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攻击性了。 王博士:治病力比较弱,因为它是活病毒,其诱导的免疫反应也比较强,但是也有一个风险,就是有可能恢复突变等等。就是有可能毒力又恢复了,这样是有一定的风险在里面。 主持人:这样看来的话,疫苗真的是比我们普通人想象的背后复杂的点太多了,不同的路线,其实都有它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像是传统的方式是不是研发的进度比较快,还是比较容易量产? 王博士:传统疫苗的话,其实现在来看的话,基因工程疫苗就是这种新型疫苗,好像其研发会更快一些,因为传统疫苗需要进行这样一个毒株的筛选,需要分离出来这个毒株进行一个单克隆鉴定,还要摸一下它最适合的一个条件等等。尤其是当我们面对一种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这个病毒的时候,很多条件都需要进行一个摸索,但是现在的这种新型疫苗,比如说我们刚刚提到的这种核酸疫苗,我们只需要知道它的序列,我们就可以合成它的这个技术。因为现在DNA合成还是RNA合成技术的话,都非常成熟。 主持人:这也可能就是未来针对新型病毒的疫苗研发的一个大的趋势。 王博士:对。 主持人:从产量上来说,因为大家其实也是关注到,未来的疫苗是不是上市了之后,可能在初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这样子疫苗的注射?因为这一次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看到它的这个蔓延速度是非常快的,疫苗上市之后,真的是能够做到那么大规模的量产吗? 王博士:这个量产主要还是要由我们公司大的一些生物公司,药企公司他们来生产这样的一个疫苗。因为我们现在人口基数也比较多,然后世界范围内用的话,我觉得如果一个疫苗首先验证出来它的有效性安全性都很好的话,就是我们批准它上市了,我们需要在距世界范围内把这个共享,当然一个公司生产的话,可能会供不应求。就是需要多个公司或者多个企业进行合作,进行这样一个生产,可以在量产方面进行保障。 主持人:从产量的角度来看,这些技术路线当中,哪个相对来说是最有可能大规模的生产的?针对现在这样子的一个局势? 王博士:针对现在来看的话,一般传统疫苗,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毒株了,它的培养也是没有问题的,大规模进行体外培养,我们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进行这样一个扩增培养病毒的培养。另外其实我们国家的腺病毒生产线包括一些技术路线等等,也已经比较成熟了。 主持人:我大概明白了,其实从产量的角度,我们反过来去推,也可以去解释为什么现在那么多条关于疫苗研发路线都再起被并进,其实到最后我们可能希望获得的是不同类型的疫苗,然后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产量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他也可能做到最大范围的一个覆盖了。 王博士:因为如果我们国家有这种政策的话,其实我觉得这种一夜之间的合作的话,我觉得是会有可能达成的。比如你这个技术要大家共享,因为这是整个人类的事情,我们战胜病毒。 主持人:真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是一点都没有错的,大家也都能够理解。我们回到一些现在看到的一些报道当中,接受这一次我们说疫苗临床试验的志愿者,他们的一个反馈,我看到有志愿者说,好像接受完注射之后,出现了轻微的发烧的情况,想问一下这个在疫苗试验当中,算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吗? 主持人:因为你听到这个的话,我们现在临床一期,京科院他们做的人五型腺病毒这样一个疫苗的反应,其实刚刚也提到它其实就是一种腺病毒,只不过是它重组了腺病毒,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接触到了一个病毒感染之后,我们免疫系统会有一些反应,会发生一些比如说发烧,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发热,还有就是可能乏力等等。或者说这个肌肉疼,这些都是我认为都是一些正常现象。 主持人:这恰恰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在正常运作,我们要产生抗体之前,其实必然要经过这一系列的免疫反应,而发烧其实也就是一个免疫反应的现象而已。 王博士:因为你这个疫苗尽管是一个好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是为了让我们获得这种免疫力,但是其实是对于我们免疫系统来说的话,还是不认识它,还是一个外来的东西,所以,还是需要进行这样的一个时间,包括对病毒的反应,攻击,相当于是我们要清除它。因为现在这个是腺病毒,其实就是在体内,据我的经验,在动物水平上,大概两周左右,就会被机体的免疫系统给清除。 主持人:这个的话,其实反过来大家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这些病毒会引起我们发烧、咳嗽等等一系列的症状,恰恰其实就是我们免疫系统在工作,而接触疫苗当中的这些抗原,我们的身体其实也会做出同样的反应,只不过这两者一个质的区别就是一个是进来之后有可能不可控,一个是可控的,而且是经过了前期的科学论证,所以注射疫苗之后,出现这样的症状,也是在预期之中的。 王博士:对。 主持人:这个的话,大家就可以放心了。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反而我们身体有一些反应,是说明它开始起效了。 王博士:对,我觉得因为我们是腺病毒载体疫苗,其实大部分人之前感染过腺病毒,如果这个疫苗注射之后,没有任何反应的话,我觉得可能就是没有起作用,有可能就是被清除掉了,所以现在我认为他这样是一个证明你外源病毒,还有包括冠状病毒的抗原在你体内进行了一个表达。 主持人:就说明我们的身体并没有把它当做是我们以前接触到过的腺病毒,来进行一个正常的清除的工作,而是进行的一个重新的识别。 王博士:他也有可能进行了一部分清除,因为这个在人群里面,我们也做过这样的调查。有一部分人是有这样的免疫,预存免疫,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是没有的,另外如果这个疫苗的计量的话就是比较多,比较大。之前的这种免疫记忆的话,它不能够完全被清除,所以这个时其实这个疫苗还是有效的。而且这个腺病毒疫苗的话,其实有很多优点,它可以感染细胞有广普的感染性,就是分裂和非分裂的细胞都可以感染,另外它本身是一个病毒,可以激活体内的细胞免疫还有体液免疫,它本身就相当于是一个佐剂。 主持人:就是把我们这两套免疫系统都能够激活,然后都能够去识别它。 王博士:对,而且它表达水平的话,对于外源抗原表达水平非常高,因为在你机体内清除腺病毒这一段时间里,他每天都在表达你这个抗原,相当于一直在给你做一个持续的加强免疫。 主持人:我们可以粗浅的理解为,其实它进来之后,是不断的给我们免疫细胞在培训,在上课。这个新冠病毒长什么样,它有什么特点你们都记好了,然后再被清除出去。 王博士:对,可以这么理解,可以这么认为。 主持人:所以这个是它为什么备受关注,备受期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了。因为这一次新冠病毒让很多人联想到了十几年前的SARS,而SARS好像当时也是有过疫苗研发的计划,所以有些文章就在联系说是当年的SARS疫苗说最后是半途而废的,想问一下这个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原因? 王博士:因为当时我们针对SARS疫苗也是有很多动物试验上面的研究,也有一些是进入了临床一期试验,但是后面的SARS病毒就销声匿迹,就没有了。如果继续做临床试验的话,也没有病人做临床试验,确实是这样的,也没有病人。另外这个疫苗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你知道我们做试验的那些试剂都非常贵,包括小鼠整个试验都是非常的烧钱的东西,就是一个过程。 主持人:这个其实还是就是涉及到的就是这个投入产出,而且您刚才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如果说没有病人了,甚至说这个病毒本身就销声匿迹了,其实后面我们就没有办法验证,或者说是去证伪了,这个就很麻烦。 王博士:对,所以也没有办法证伪了,然后另外的话,就是你投了这么多的钱,可能弄出来了一个疫苗,就是说你没有对象,这样的话,因为我们疫苗的产业发展其实还是要靠这种理念。 主持人:这其实还是一个很正常的投入和产出,这包括我们以前在聊的新药研发的时候,也是要看这样子的投入,是不是会有一个预期的回报,而且这个回报可能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还有就是它社会意义方面的。 王博士:对,而且像我们单个的这种小公司,或者是个人,或者是这种小实验室,就没有办法完成这些,还是需要很多企业在推进。 主持人:其实这一次的疫情,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关于新冠病毒的节目,也是请了很多专家来科普,我就有这样子的一个感觉,其实也想听听看您的看法,很多专家都谈到了,病毒它变异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就想问了,我们现在花的那么多的力气,研发了疫苗,有没有可能到明年它就开始变异了,结果我们还得研发出新的疫苗呢? 王博士:对于SARS病毒来说的话,我们现在这个新冠病毒来说,可以说是只有一种亚型,它是这样的一种病毒,它可能突变的话,也是在某个氨基酸位点上,它不会存在很大的这种突变,有可能会存在这样的一个您刚刚提到的风险。但是大范围内,这个疫苗其实还是和流感疫苗差别很大,流感疫苗我们知道每年的疫苗成分都需要更新,因为流感我们知道其血凝素是有18种,神经氨酸酶的话有11种亚型,它这一个组合的话就是一百种病毒,就是一两百种病毒,就是非常多,而且它那个变异的话也是很快,对于SARS来说的话,也存在这样的风险。但是目前来看,我认为它的这种交叉保护,不同变异的这种交叉保护之间,我觉得还是这种保护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有效性还是会更高一些。 主持人:就是这次新冠我们说这样子的病毒的类型它和我们可能更熟悉的流感病毒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就是流感病毒它实际上是太多变了,但是新冠病毒相对来说虽然也在变,但是变的版本没有那么大,相对来说我们的疫苗还是能够覆盖它的,理论上是这样,可以这么理解吗? 王博士:可以这么理解,但也会存在这样的风险,就是说突变的非常非常大,但是一般情况下,和流感比起来的话,它还是会好很多的,疫苗不用每年就像流感一样,每年都在变,每年都在变。 主持人:只要这个病毒还是处在一个活跃的状态,我们疫苗研发人员,可能也不会松懈的,也会紧盯着它。当然有了这个有效的已经上市的疫苗,这样子的基础之上,是不是说是对现有的疫苗进行一些改进,针对其新的突变,这个工作会相对容易一些呢? 王博士:对。这个工作的话,因为同样都是冠状病毒的B亚型病毒,如果它发生了一些改变,如果就像您提到的,再做疫苗,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改进的话,会很快,比如说现在我们每年都在预测流感病毒,每年都在更新,所以就是说,不会说很难很难,我们只要确定了毒株,疫苗的生产就相对来说不用像每年虽然疫苗都很不一样。 主持人:就不会像新做那么长了。 王博士:对,不需要是说每次都要做这种像临床试验,这种验证,我们只需要把这个毒株进行一个调整。 主持人:太棒了,还有一点点时间,又回到和上次一样的一个问题了,就是说还有多久我们能够得到疫苗,上一次好像我记得说预测是差不多要18个月这样子的一个周期,那像这一次我已经看到了好像都已经进入一期临床试验了,是不是说这个预期的18个月的时间,会有所缩短呢? 王博士:会的,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有两个进入临床一期,另外还有很多也会陆陆续续的进入临床一期试验,而且现在我们这个一期临床试验的话,我们主要是毒性试验,就是看一下它的这个毒副作用,一旦我们到时候看到它这个疫苗比较乐观,和我们预期一样的话,接下来就会迅速开展二期临床试验,然后就是三期临床试验,这些都是要根据我们目前一期临床试验的结果进行下一步,可能会在这个基础之上,会得到它的预期结果基础之上进行一个调整。 主持人:当然,再快也不会说是下个月就能够直接上市的,这个还是有一个基本的大家的预期,可能还是十个月,十二个月大致是这样的长度,可以这样理解吗? 王博士:美国那边好像说是9月份,可以上,我们这边的话,一切顺利的话,有可能会比较快,但是如果常规来看的话。 主持人:但是该有的科学谨慎还是需要的,好的,也再次感谢我们的老朋友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王翔博士和我们带来的精彩科普,谢谢您,再见。 王博士:谢谢您,再见!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下半年】

 

下半年代表作标题

火星,我们来啦

发表日期

2020-07-23 

作品评介

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发射为主干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播报发射动态的同时,巧妙设置对话场景。节目组将青少年请进直播间,让他们与行星科学家、航天专家、前方记者直接对话,关注发射进程、解答心中疑问。整档节目将有价值的、深奥的科学问题,巧妙设置为童趣的话题,由专家通俗地解答,使“高精尖”的科学变得通俗易懂、可亲可近。将新闻性、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可听性有机统一,内容扎实、形式新颖、制作精良。

采编过程

“天问一号”迈出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特别节目《火星,我们来啦》全程关注。本台记者奔赴文昌,全程现场连线,发射的轰鸣声伴随记者的描述,让人“声临其境”。发射任务成功后,直播室第一时间插播了指挥大厅信号,现场掌声感染每一位听众。除第一时间报道发射现场的动态情况外,贯穿特别直播的科普解读部分,邀请了天文、航天专家深度参与,保证了科学传播的权威性。形式上,邀请两位小学生做客直播间,通过小学生和科学家对话的形式,将深奥的科普,结合大众关心的角度进行解读。节目中,郑永春研究员谈及太空探索的意义之一就是“激励下一代”,也与此次创新设置不谋而合。天文、航天两个科学领域的跨界碰撞,嘉宾、记者、主持人间的多重互动,也让节目本身成为一场知识盛宴。航天发射动态与科普解读无缝结合、紧密衔接、节奏得当,让听众无门槛地收获知识的同时,更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由衷地为中国航天点赞!

全媒体传播实效

特别直播前一周,在阿基米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征集贴,号召青少年向科学家提问,借助网络手段,让更多青少年以语音形式对话科学家,增加青少年对重大航天事业的参与度和知晓度;直播后,根据互联网音频传播的特点,对节目进行精剪后分发至阿基米德、喜马拉雅、蜻蜓FM等平台,截至目前,相关音频总播放量已达50万+。

社会效果

节目直播播出时段收听率为1.32%,占有同时段14.5%的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涨幅7%,共计覆盖约46万广播听众。当晚20点重播时收听率为1.57%,市场份额同时段第一。节目的音频版内容在互联网进行二次转播后,截止目前的总播放量超50万。

   


下半年代表作作品内容

 

下半年代表作标题

火星,我们来啦

下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火星,我们来啦 【片头:揽星九天,叩问苍穹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之旅即将启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特别直播“火星,我们来啦!”与您一同见证!】    主持人:火星,我们来啦!或者说,我们就要来了!北京时间到了12:30:33,这里是上海新闻广播。各位好,我是旭岽,在距离上海两千公里外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即将启程。在接下来的特别节目当中,我们会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直播间里与我们一起来见证的是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设计师,张博博士。张博您好。    张博:旭岽你好,广大听众们好。    主持人:还邀请到了两位特别来宾,我们的两位小朋友,和大家来打打招呼。    张毅驰:大家好我是张毅驰,今年已经11岁了。    金佳瑶:大家好我叫金佳瑶,今年10岁了。    主持人:两位小朋友也是通过我们之前的问题的征集和甄选来到我们直播间,共同和大家一起来见证历史,更重要的他们也是来节目当中一起听科学家,分享和火星相关的知识。他们自己也准备了很多的问题,希望能够向专家请教。那么通过电话联线的方式,我们还会邀请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行星科学家郑永春老师,向广大青少年在线解答“火星天问”。同时,正在文昌发射基地的我们的前方记者孟诚洁,也会全程参与我们的直播,为我们带来前方的动态。在播出的同时,也欢迎大家在阿基米德的首页,找到《火星,我们来啦》,这是我们特别节目的专区,和我们留言互动,提出你心中的“火星天问”。当然了,话匣子FM也在同步直播当中。    【好奇宝宝天问:大家好,我叫华芝妍,我今年4岁了,我想问科学家:火星为什么它叫火星呢?是因为它上面有很多火吗?大家好,我叫陈景宏,二年级二班,我想问的问题是: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火星人?大家好,我叫曹一凡,今年6岁,我想问问:火星有火山吗?我是蔡智宸,今年7岁了,我想问问科学家:为什么火星一直围绕着太阳转,保证可以不掉下来呢?火星,我们来啦!】    主持人:孩子们对于火星的这种好奇和向往真的是发自本能的,非常的可爱。那么在之前的节目当中,我们已经通过进郑永春研究员、张博博士,还有孟诚洁老师三位的介绍,对火星本身以及火星探索的艰难有了基本的认识。随着发射窗口越来越近了,大家现在肯定非常关心现场的情况了,我们来联线孟诚洁。孟诚洁您好,现场的情况怎么样了?是不是进入到了非常临近发射的阶段了?    前方记者:应当说一切准备都在进行当中,目前来看,整个火箭还是保持刚刚这样的状态,但是从气氛上大家看,确实离发射时间很近了。我现在处于一个制高点,周围的楼上、天台上其实都有很多的一些当地的群众在观看发射。在远处的海滩上,据我所知一大早就有航天发烧友,摆着长枪短炮,都已经列好了阵势。现在太阳很大,但是人们都出来了,说明离发射时间确实是越来越近了。我们可以共同期待了。 主持人:好的,那接下来就请孟诚洁全程在线了,现场有一些新的变化就向我们实时的更新动态,全上海的听众其实也都非常期待。直播间好像我们的小朋友是不是对这一次的探测也有自己好奇的问题。金佳瑶还是张毅驰? 张毅驰:让她先问吧。    主持人:好,金佳瑶你问。 金佳瑶:我想问一下,人类是如何探测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火星人的?    主持人:哦哟,人类如何探测火星人的,张博士可以回答吗?    张博:可以。其实这样的,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比较成功地在火星上完成探测了,其实是只有8次,包括一些巡游器。一般我们在巡游器上面都会带一些全景相机之类的,就是这些探测器。如果说火星上面真的有活体生物的话,那么它是非常容易就发现了。正是因为这一块,我们其实是非常希望火星上面有一些活的生命,但是我们又没有观测到,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别的手段去观测,比如说探测它的水含量,包括探测它的一些甲烷的含量。    主持人:就是它具不具备存在生命的条件。    张博:对对对,或者说在几十亿年前,它是不是存在过,到现在是不是没有了。    主持人:所以其实本身寻找火星生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探测任务,然后我们的探测器其实都会有。这个就会联系到我们这一次的探测任务,而且之前公布出来的资料当中,也是提到我们这一次计划把“绕、落、巡”这三步希望一次完成。好像之前美国是分了三次。    张博:他们一般是分开。    主持人:而且是隔了若干年,再把这一步一步实现的。这个能不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本身是要什么样的技术底气?    张博:我们这一次已经提出了“绕、落、巡”这三个阶段,而且很早之前就提出来了。主要是因为我们前期有了很好的技术储备。首先我们有了大型运载“胖五”,就可以帮我们把探测器推向更高的地方。首先被火星捕获之后,这就是我们轨道器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我们还有一些之前嫦娥的积累,我们可以把它通过着陆器、巡游器一起降落到火星上面。这个从我们的载人航天里面也是可见一斑。这里面有一些技术非常难,降落的时候,我们都叫“恐怖七分钟”。    主持人:因为火星有大气,这个和月球还不一样。    张博:对,大气还非常稀薄,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力量。除了我们有的时候需要备一些降落伞包括反推力之外,它也要保证外面的烧蚀层既要足够烧蚀,也不能给着陆器和巡游器带来额外的负重。    主持人:我们现在是在期待发射。也想请孟诚洁介绍一下发射的这个部分,和我们之前熟悉的载人航天,或者是月球的探测相比,它的发射,我们说送入轨道的过程,是差不太多的吗?    前方记者:是的,我们离发射时间已经非常近了,待会儿我们结合我们所看到的发射情景再和大家解释一下。这一次的发射,因为轨道的原因和之前还有一些不一样的。长征五号在我们面前可以看到摆杆还是贴在了火箭的箭体之上,我们发射还是有一段的时间,摆杆是会进行打开的情况。    主持人:现场气氛好像已经很热烈了。    前方记者:对,大家已经非常热烈了,拿出各式各样的相机、手机进行拍摄了。火箭发射其实就是一个接力的过程,首先这四个助推器的当中,八台液氢液氧煤油发动机和芯一级的两台液氢液氧发动机将发挥作用,然后推动火箭进行第一步的上天。而且这其中的助推器就是我们上海航天的拳头产品,这是第五发了,前面的四发表现都是非常完美的。我们知道“胖五”它的芯级直径是5米,是我们目前最大的火箭。助推器的直径是3.35米,大家如果对航天比较熟悉的话都知道,这其实该是我们之前像长二、长三火箭芯级这样的直径。可以说呢,相当于我们之前(信号卡顿)    主持人:可能现场的(信号),估计有很多人都在……孟诚洁,请继续。    前方记者:它的支撑点不是落在火星当中芯级上,它完全靠每个助推器有三个支撑点,靠12个支撑点,等于说它是坐在4个助推器之上的,然后起飞之后,四个助推器一共是8台发动机,一台是120吨的推力,一共将提供960吨的起飞推力,占到整个长征五号起飞1060吨的90%左右。所以说在起飞阶段这个助推器是一个主推器的作用。    主持人:最重要的动力来源。现在还有30秒。    前方记者:大家都在屏气凝神等待火箭的发射,我们看到摆杆似乎已经有所打开了,距离发射非常非常临近,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刻,现在感觉身边的气氛已经像凝固一样。    主持人:刚才还挺热闹的,现在好像大家都在期待,好像只能听到风声。大家也一起来感受一下现场的气氛。直播间里看我们两位小朋友也在屏气凝神。    前方记者:它的整个点火的过程距离起飞还会有一段的时间,所以并不是同步来进行的。    主持人:对,因为发射窗口它的打开,并不意味着发射就是精确在这一分这一秒的。    前方记者:大概可以在前后5分钟之内,都可以来进行发射,这可以帮助它精准的而且是以最少的消耗,能够进入到轨道之中的。    主持人:我看社区当中也有很多朋友说,羡慕海南人民可以在家门口就能够感受到火箭发射的震撼。据我了解有很多的包括爱好者,关心中国航天发展的朋友都很激动,甚至有些请了年假到海南文昌,也是希望可以在那儿见证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前方记者:这两天文昌的车牌,全国各地都有。现在在我身边的,也有云南省过来的,也有上海专程过来的。    主持人:好像我们通过镜头的画面,好像说是看到发射架这边又有一些变化,说是有一个打开的情况。这是刚才孟诚洁你现场看到的情况吗?    前方记者:摆杆应该在发射期间会有个打开的过程。哦,点火了!现在可以看到,火箭的尾部已经有巨大的闪光,两片白烟从两个底板出来。这个是发射过程当中,平台上会对整个火箭发射有400-600度的水注入。大家能够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之声了,整个火箭拖着非常长的尾焰,已经飞上了高空。大家感受一下雷鸣般的声响。    主持人:我们静静地来听一下这个声音。    前方记者:整个尾焰的长度非常长,目前来看已经超过了火箭的速度,我现在……(被火箭发射的现场声盖住)    主持人:我给大家描述一下我们直播间的情况,在我们直播间里面,小朋友们包括我和张博都非常高兴。    前方记者:火箭开始垂直转弯了,在十几秒之后,火箭开始垂直转弯,转向东南方向……(被火箭发射的现场声盖住)    主持人:我们导播间外面的同志们,我相信此刻在听节目的上海新闻广播的听众朋友们,应该也都是默默地又激动又紧张。    前方记者:在我这边是一片欢呼之声,大家把头仰到最大的角度,来跟踪火箭的航迹。    主持人:感觉这个声音已经有一点轻了,是不是已经非常高了?    前方记者:已经是非常非常高了,因为在高空当中,它的这样一个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在高空的低温之下,拉出了非常漂亮的白烟的尾迹。    主持人:哇,整个升空的过程。    前方记者:现在火箭升到更高空,这个尾迹已经消失,基本上已经进入到了平飞的阶段,可以看到尾焰和我们平行的状态,再高空还有一个光点。 整个起飞过程非常非常顺利,可以说是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步迈得很成功。它的整个起飞的时候,它的速度是不断增加的,推力是固定的,而整个推进器在极具地燃烧,质量在明显地下降,所以它的加速度是在不断地在提升。 一千多吨的起飞推力相当于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我们国家歼-10战斗机差不多一百架这个推力的总和。所有这些能量的消耗,就是为了把五吨重的天问一号送上地火转移轨道。现在还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就像我们在最高空看一架小飞机的感觉,能够看出尾焰,但是前面的光点基本上已经看不太清了。    主持人:现在到我们说整个的火箭发射任务宣告成功的话,中间大概还需要等多长时间?    前方记者:还有很长的时间。哦!看到空中光点一亮,下面一个动作应该是助推器分离,助推器当中的推进剂要全部消耗完毕,然后它将跟芯一级分离,然后继续向前飞行,整个火箭已经完全飞出了我们的视野之外。从火箭点火起飞到助推器分离这个时间一般是在170秒到180秒之间,然后火箭就会飞出大气层。 这个过程当中,头部的整流罩就已经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话整流罩会抛出,整个天问一号就会显露在整个火箭的头部,火箭芯一级继续往前推进。大概是到400秒左右的时间,芯一级会和芯二级进行分离,由芯二级的两台液氢液氧发动机进行接力,继续推动着天问一号飞向地火转移轨道。     刚刚我说到它的轨道和一般的发射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这一次芯二级在工作完成之后,它要进行一个关机,要进行一个滑行的阶段,然后再进行二次点火,把天问一号送入轨道,所以说这个隔的时间会比较长。据我们了解,大概是点火之后的2500秒,差不多40分钟左右。    主持人:那就是说,刚才是在12:41分左右传来点火的消息,差不多我们要再等30多分钟,到1:20分左右。    前方记者:是,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面前这个测发大厅中得到顺利的消息了。    主持人:好的,期待孟诚洁能够从现场给我们带来第一时间的好消息。我们在等待的同时,其实也和大家聊一聊火星,聊一聊火星探测。刚才其实整个直播间的气氛,大家也不能直接鼓掌,但是心里都是默默地鼓掌。小朋友应该是很高兴,刚刚听完之后感受怎么样? 张毅驰:我觉得特别激动,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探测火星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第一次到火星去发射一个探测器,我觉得很厉害。 主持人:张博,你对整个航天发射的过程,还是比较了解的。我刚刚孟诚洁说有一个什么动态,一闪光之类的,我就会心里一揪,就生怕说是这个中间是不是会出一些意外的情况。但是火箭发射本身就是一个个阶段,刚才这个过程其实是很稳的。    张博:对,因为它有一些助推器,燃料消耗完之后,我们就要把它抛掉。    主持人: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小朋友可以向张博老师提问了,包括可以向孟诚洁叔叔提问。    张毅驰:好,探测器会在火星待多久?它还会回来吗?    主持人:探测器要在火星待多久?会不会回来,这是好问题。    张博:目前探测器设计时间是90个火星日,现在呢,它是不会回来的,我们还没有设计它返程的任务。    主持人:为什么没法回来呢?    张博:我们目前只是绕、落、寻,寻的过程当中,我猜有一些采样的东西在里面,但是目前如果再返回的话,肯定要在上面建一些基地,发射回来。    主持人:大家要想一件事情,火星和地球的距离。刚才孟叔叔也谈到了,最远的时候4亿公里。月球到地球才多少?平均38万公里。所以我们还能指望从月球上取样返回,但是火星上回来得多大的火箭,或者是在火星发很大的火箭才能来到地球。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了,可能就比较远期的一种想法了。所以目前基本上去火星都是单程票。我们看看小朋友还有什么样的问题?    金佳瑶:探测器飞去火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会拍很多漂亮的照片吗?    主持人:拍照片,刚刚说过找外星人可能也是这样的问题。    张博:对,就像小朋友刚刚问的和前一个问题一样,主要任务就是寻找一些生命,因为我们这一次也可以看到,我们天问一号的火星车上面,我们俯视看像大蝴蝶一样,有四个大翅膀,同时呢,它也携带了两台全景相机,全景相机会帮我们拍一些美丽的照片帮我们返回来。    主持人:之前的节目当中,郑永春老师回答了很多小朋友的问题,包括也谈到了火星上的一些,我们说大气的条件,包括地情、地貌等等,和地球包括和月球其实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不是对于巡视期或者是火星车的设计,有一些定制化的考量。    张博:这个是肯定的,我们之前从来没有去过火星,我们了解到火星的地形地貌包括一些气象条件,也都是通过我们的一些遥测手段看到它的。并没有说通过火星车直接探测它,如果说我们要去通过火星车直接探测它,那么我们就要在火星车上面布很多的探测器,这样子的话,就是从我们本质上来说,我的火星车和月球车探测的目标不一样,探测器就会不一样。其次呢,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数据的对比,我们太阳的光照,火星只占地球40%的样子。    主持人:能源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    张博:所以也是刚刚说到的,火星车背了4个大翅膀,但是我们看玉兔,其实只有两个翅膀。    主持人:太阳能翻版。这个就是形态上很大的区别。    张博:也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巡游器、火星车可以在火星上面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探测。    主持人:个头上的这个。    张博:我也是昨天晚上看到的央视发布的模型。高度是185的高度,整个枝干展开之后。大概是200多公斤。    主持人:这个其实,大家如果说以后有经验了,了解到这两颗星球,我们对比月球和火星,因为天文上的属性不同,轨道包括自己的环境等等,其实在车的设计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懂的朋友可能一眼就能够看出这个是火星的,这个是月球的。刚才我们在直播间回答了两位直播间小朋友的问题,我们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再来回答一些广大青少年朋友的问题,我们继续进入的天问时间。    【好奇宝宝天问:大家好,我是黄楚伊,今年9岁了,我想问科学家:坐火箭到火星需要多长的时间呢?我叫孟和源,我今年4岁了,我想问科学家:火星探测仪上面会不会捡石头?我叫黄新晨,我知道火星是地球的邻居,那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火星呢?我是“小水滴”飞飞,我想问科学家一个问题:火星上有没有火?是不是很热?火星,我们来啦!】    主持人:小朋友对于火星的问题五花八门,我注意到有一位小朋友其实是提了一个挺大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这可能也是很多普通人心中的疑问。火星那么远去它有什么意义呢?作为专门研究行星的科学家,他们有什么样的视角呢?我们来联线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行星科学家郑永春研究员,郑老师您好,如果说请您回答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火星探测它的意义所在,我个人理解是不是寻找所谓的地外生命,或者为人类寻找潜在的未来太空家园呢?    郑永春:你提到的问题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要面临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探测月球,为什么要去探测火星,还有将来为什么要探测小行星。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用三句话回答人家,这三句话也是全世界的科学家经过这么多年的一些总结,大家觉得最能够表达我们探测太阳系、探测太阳系的这些星球的意义。 第一句话叫“研究太阳系的起源于演化以及地球的起源于演化”因为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地球的起源于演化,我们在地球上很难得到准确的结论,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结论,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地球,去研究地球的兄弟姐妹。然后再结合我们对地球的经验和认知,我们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才有更客观的认知。 第一点就是扩充我们对太阳系的认知或者是新的科学发现,了解太阳系的起源于演化,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提升我们的技术,因为我们对于太阳系的这些星球的探测,一般都距离非常遥远,有的时候会非常远离太阳,有的时候会非常靠近太阳,这样的一些环境,都是和地球上迥然不同的,它的环境非常的恶劣,我们要登陆到这个星球,这个星球的环境又是未知的。 对于这些未知世界,严酷环境星球的考察,实际上是对人类的技术和能力很大的考验,我们要了解这些未知世界,提升我们的技术,扩充我们的能力,我们才能够实现这样的探测。第二点就是提升我们的技术,第三点就是也非常重要,叫启迪我们的下一代。就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站在我们这一代的技术上,他们能够走的更远,能够获得更多的认知,能够提升更强的能力。 启迪下一代进行科学普及,进行科学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长大之后有可能会选择科学技术作为他们的终生职业,他们终生会支持科技事业,那才是人类一代一代能力逐渐提升的一个关键。    主持人:真是不谋而合,我们这一次直播的设置,请小学生到我们的直播间,包括请您回答很多和小学生相关的火星之问,其实是非常契合的。我们本身对于火星的探测,就有这样的意义所在。    郑永春:对,因为这种未知世界对于孩子们来讲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主持人:那您对于我国自主研制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又有怎样的期待呢?    郑永春:天问一号作为中国的第一个自主火星探测器其实给予了全国人民的一个重要的期待。您也知道我们在这之前,已经进行了数次月球探测工程,但是月球和地球是一个地月系统,所以月球其实是在地球的引力范围内的。我们真正第一次的行星探测任务就是这一次的天问一号的火星探测器。 作为第一次行星探测任务,当然中国人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它给予了强烈的期待。我们希望它能够实现环绕火星进行摇杆探测,然后登录火星表面,进行着陆原点的探测,然后开始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进行巡视探测,通过对整个火星的全球性的探测,以及对局部地区的详细的观测,我们能够对火星获得第一手的探测资料。 您知道,我们在这之前,我们都是借用别人的数据来进行研究,之后我们要获得真正原创型的发现,就要用自己的数据和自己的想法,还要用自己的人才队伍,这样的话,我们对火星的认知才能不断的提升。    主持人:对于搞行星科学来说,没有自己的探测器,没有自己的火星车在上面,真的是很难做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性研究的。    郑永春:别人的数据也可以研究,但是别人给你的数据是人家已经试过一遍了。而且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它对于火星的兴趣点不同,他希望探究的问题不同。比如说有的国家对于火星生命很感兴趣,有一些国家刚刚才开始探测,可能只是想了解一个大概就可以了,但是不同的国家对于火星的兴趣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的国家,人才、队伍、学科、体系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自己探测,因为我们自己的科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科学目标,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原创性的发现。    主持人:这样的探测设备才是所谓的定制化。我们知道天问一号对应的火星探测器。天问本身是中国行星探测器计划的一个总称。接下来是不是还会对其他的天体目标有相应的科研的探索兴趣呢?    郑永春:是的,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天问一号的Logo以及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Logo都是由上海的设计师设计的。大家也可以看到,天问标识里面,不仅有地球、月球、火星,它是整个太阳系。这个Logo就非常清晰地表明了我们的探测目标不是只是月球和火星,而是整个太阳系。所以在天问一号之后,肯定有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就像探月工程一样,有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后面还会有嫦娥五号、六号,我们的神舟系列也是,神舟一号、神州二号、五号一直到十几号都会有。“天问”可能也是天问一到天问十几号都会有。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对整个太阳系,对不同的天体类型,对小行星进行一个系统的探测。    主持人:郑老师已经给大家剧透了很多,我们接下来的时间,就一起来期待这一次天问一号它的任务的顺利成功。不知道直播间的两位小朋友,有没有被激励到?郑老师也说了,我们火星探索或者是太空探索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所在,就是要激励下一代,两位小朋友有谁说以后想当航天员的,或者是想去火星看一看的?    张毅驰:有,如果有机会的话,去火星还是好的,但是我对安全问题有一点点担心。    主持人:这个想的很周全,稍候我们请直播间的张博叔叔和大家谈谈,更远的载人去火星也没有可能。这里是正在播出当中的我们的《火星,我们来啦》特别节目。 (整点报时声) 主持人:这里是正在播出当中的《火星,我们来啦》,北京时间已经来到了13点整,上海新闻广播我是旭岽。 在20分钟之前我们一起见证了我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顺利发射。此刻大家能做的就是静候佳音的传回,我们期待探测器的顺利入轨,能够开启它的火星之旅。在直播间里一起陪伴大家的是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设计师张博,同时我们今天还很特别的邀请到了两位小学生嘉宾,他们也会向科学家们直接对话,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通过联线方式我们还会邀请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行星科学家郑永春,以及正在文昌发射基地的,我们的前方记者孟诚洁。 节目播出的同时,也欢迎大家进入阿基米德的首页,找到《火星,我们来啦》特别节目专区包括话匣子FM也是正在同步直播当中。我们的节目还在继续。    【宣传片:揽星九天,叩问苍穹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之旅即将启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特别直播“火星,我们来啦!”与您一同见证!】    主持人:在我们的阿基米德社区当中,倩倩也一直说,正在听呢,听着也震撼,升上去了震撼,简单的几个字也能够感到他同步着跟着我们一样共振的心情。 包括他也说到了小朋友提的问题,大人们未必能想到,聪明的小朋友,还真是,大人有的时候我们更多的会觉得有一些东西感觉就是程式化没有必要回答,但是中间可能也是会有一些科学的奥妙在里面的。 关于火箭升空之后,接下来的旅程是怎样的,探测器又会经历怎样的过程,最后到达火星,我们继续对话直播间里的张博还有电话当中的孟诚洁。孟诚洁你好。    前方记者:你好。    主持人:想问一下,现在在文昌大家都还继续仰头张望吗?现在可以看到火箭留下的余迹吗?    前方记者:现在火箭空中的余迹已经看不清了。但是其实在发射塔架通过烟熏火燎这样烈火的考验之后,其实呢在塔架的上方有一款巨大的白色的云雾久久还没有散去,阳光打下来,周边的椰林都是被一片阴影所笼罩的。也是一种非常壮观的,即便火箭已经飞走了,但是燃烧巨大的威力,还通过这样的细节让我们能够感知到。    主持人:还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景致。    前方记者:对,几百吨的水瞬间被蒸发掉。    主持人:对,刚才说到,我们要等到捷报的传回,到现在的话,还有差不多20分钟的时间。更远一点,火箭升空,如果说顺利入轨的话,最终我们说被火星的引力所捕获,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前方记者:确实,我们都期待着火箭发射成功,但是这只是天问一号,从地球飞上火星在自己家门口迈出门槛而已,是非常非常小的一步。接下来,它要经过历时7个月,长达超过1亿公里的转移的轨道,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部分时间里面都是无动力的飞行的。 但是在中间的几个关键点上,它要进行一个轨道的修正。因为发射再精确,不可避免还是有一些误差的。而且如果这个误差经过非常长时间几个月的飞行的话,那么它这个会偏差到天南海北,在整个关键点上还要进行修正,然后在环绕距上有一台3000N的,目前我国最大的,叫做轨道姿态的这样一个发动机,要短暂的点火包括有八个120N的小发动机在进行配合,让它的轨道按照我们的标准设定,沿着路线非常精准的使往火星方向前进。 到差不多飞行200天左右,基本上会和火星有一个非常近距离的交汇。这个点影响这一次的任务作为关键决定的时刻,叫做自动捕获阶段。 主持人:所谓刹车需要一下。 前方记者:最近的距离,距离火星大概是在400公里左右的这样一个距离。相对火星的速度是每秒钟4-5公里的速度,要把速度降下来,使得它被火星的引力所捕获,成为一颗火星的卫星。这个过程当中,差不多会历时10-15分钟自动捕获的过程,有3000N的发动机进行工作。 这个发动机开启的时间点要分毫不差,而且开启的长度也要分毫不差。如果刹车早的话,那么这个其实速度降的太快,其实他会被一头扎进火星,如果速度太慢的话,就会略过火星成为一颗环绕太阳飞的卫星。 所以说这个自动捕获的过程,将是决定性作用的点。如果自动捕获成功了,至少我们的绕就成功了。后面的落和回我们再看后面的发挥。如果自动捕获不成功的话,那么三个任务可能一项都完不成。    主持人:所以我们一直在说绕、落、寻,并不是说这一次任务三个步骤,其实本身有绕这个任务、落这个任务和寻这个任务。绕的这个过程,包括我们就是说,整个在轨道上绕转的探测器的部分,其实以后就是会一直在火星上空,相当于地球的卫星一样,成为火星的卫星,给我们带来很多火星的一些意向。    前方记者:绕的过程当中,也要经历多次非常复杂的精确的轨道的变化。它在火星捕获之后,首先要进入到一个所谓的绕火轨道,差不多是以两个火星日为周期,环绕火星运动。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呢,就是对我们预定的火星着陆进行一个精确的探测,对它的地形地貌,对它的气候条件,有没有沙尘暴给了解清楚,来到我们的地面上做好这样一个着陆的决策。 在着陆过程当中,它就像一台俯冲轰炸机一样,它要降轨,然后带着着陆巡视器进入到更低的轨道,按照非常精确的角度,把这个着陆巡视器释放出来,然后让它进入火星,最终进入四段减速之后着陆。 环绕器在释放了着陆器之后,他要立刻的赶快把轨道升回来,不然会撞到火星上去,所以它升轨之后呢,等到着陆巡视器成功的在火星着陆,火星车开下来,它会成为一个火星车的一个终极卫星,建立起和地面上的连接。 等到三个月,火星车寻的探测任务完成之后,环绕器会进入它最后的一个工作阶段叫科学探索阶段,会降轨,进入自己科学探测的轨道,上面有七台载荷,可以拍摄火星的高分辨率、中分辨率的图象,通过雷达看浅表的结构,包括看火星空间的一些环境,看火星的磁场。经过它的,火星轨道上差不多一个火星年687天的飞行,会为我们构筑出一张完整的火星地图,这其实也让我们对火星的认知,能够大大的推进。    主持人:环绕器本身并不是说单纯的运输功能,把巡视器或者是着陆器送到火星的轨道,本身也是一颗非常重要的绕火星运行的探测器。    张博:对,既承担了探测,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充当了一个中剂的作用。    主持人:前面也谈到了,火星有着稀薄的大气,不同于地球和月球,月球没有大气。可能会采用什么样的着陆方式呢?这样稀薄的大气,我们可能在中途开一个大的降落伞。    张博:对,其实就是我们从昨天已经看到了一些动画演示,上面看出了一些,既然存在大气,我们就要好好的利用它,所以它肯定有一个伞降的方式在里面,其次呢,我们它是一个钝头体返回舱的形式降落,所以我们可能也会有一些通过烧蚀的作用,去减少一些就是这个大气和我这个着陆器和巡游器之间的这种摩擦生热的效应。     另外一个就是肯定还会增加一些反推力的装置。因为就像大家非常担心的,我们火星车这个着陆器降落的时候,会不会降落到一些坑里面呢?虽然说我们有探测器在那探测,但是其实也是非常难以避免,因为毕竟不是一个非常平滑的地方,所以肯定会有高低落差,所以我们也要通过一些反推器减速到一定的程度,这个时候我们的着落器会通过四个腿降落。着陆器降落的这一部分,它的腿上还有一些小的类似于缓冲或者性能的装置,降落之后会让它平稳的落在火星上面。    主持人:听你描述着陆的过程,我想估计几个月之后,大家还得像今天一样,再屏气凝神一段时间。那个过程其实也是同样的惊心动魄。    张博:所以我们预估了一下,这一次天问一号的发射,从我们今天如果成功的话,我们到火星的时间,大概是6个多月,6个月19天,7个月的样子。这个时候,大概就是到我们明年的大年三十左右的样子,刚好是这个时候。然后我们的探测器就会进行两个多月的环绕,择机把它释放下去。    主持人:并不是说到了那儿直接就放,还要绕一段时间。    张博:还要绕一段时间探测,我们要选一个比较平滑的地方,在火星上面叫乌托邦平原的地方。    主持人:我看有一个资料,原来可能是火星的古海洋。    张博:对,其实是在火星北纬20-30度的样子。我们看图也可以看得出,它其实在海盗一号附近,然后还有一个就是预计的着陆点在美国的“洞察号”附近。包括后面美国要发射的“毅力号”。    主持人:都是科学家相对来说比较感兴趣的,同时它又是有比较好的着陆条件的。    张博:这都是我们算出来的备选的、最优的地点。    主持人:比较好的这些降落的地点。我们也有一个资料片,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深空探测的历程,我们来感受一下。    【资料片:我国的深空探测起步于月球探测。按照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任务规划,已成功实施了五次探测任务,顺利完成了三步走的前两步,并正在按计划进行火星探测任务。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是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标志性和带动性工程。按照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任务规划:一期工程为“绕”,包括了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二期工程为“落”,目标是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包括了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实现了月面和月球背面软着陆;三期工程为“回”,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已经完成再入返回飞行试验。目前,我国探月工程正处于探月三期工程的初期,将突破与掌握月面表取采样、钻取采样、月球样品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样品转移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2016年初,我国正式批复火星探测任务。此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将实现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通过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研制与实施,有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首次任务中即实现火星“绕、落、巡”的国家。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将依次编号。除了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之外,我国小行星探测任务正在进行论证工作,对近地小行星开展绕飞探测,择机附着小行星表面,采集小行星样品,返回地球附近,释放返回舱,再将样品送回地球。】    主持人:这个时间表,在今天,在此刻还可以在加上一段,就是2020年的7月23日,12点40分的时候,我们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升空,再过应该是十来分钟之内,我们就能够听到它是否入轨的这个消息了。 在这个中间我们再请科学家,我们连线的郑永春老师来回答小朋友的问题,有一个问题非常的科幻,我觉得也非常的热门。有一个小朋友提到在火星上生存的必备条件。    【好奇宝宝天问:大家好,我今年5岁,名字叫郝彦然,请问在火星上真的可以种土豆吗?】    主持人:火星上真的能够把土豆种活吗?    郑永春:好,我想看过火星救援这个电影的小朋友,大家都对火星上能种土豆这个梗印象非常深刻。如果我们真在火星上种土豆的话,能不能种活,我们也进行一个分析。首先从温度上来讲,白天最热的时候二三十摄氏度,晚上最冷的时候,大概是零下80度到一百度。这个昼夜温差太大而且晚上太冷,所以我说露天种土豆肯定不可能,一定要种在温室大棚里面。那么从土壤的成分来讲,地球上有的一些元素,火星上大概也都有,所以从土壤的成分来讲并不差。但是,火星的土壤里面有很多的盐类,甚至还有有毒的物质,所以这个土壤要经过改造,特别是地球土壤里面有很多的有机质和微生物,但是火星的土壤里面没有这些东西的。如果用火星的土壤种土豆,我们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改造火星的土壤,让它净化。另外一个我们可能可以考虑无土栽培或者是水培的方式来进行。    主持人:在火星上能源、水源这些东西能就地解决吗?还有人担心辐射会不会很厉害。    郑永春:火星没有全球性的磁场,所以没办法屏蔽来自于太空的辐射,来自于宇宙的各种射线和高能粒子。这样的话,火星表面的辐射强度确实是非常大的。也有人提出来,为了避免这样的辐射强度,我们最好住到地底下去,躲避太空辐射,有这样的方案。也有人提出来火星上有什么资源,我们地球上可以用,因为如果从地球上运输能源、水源、氧气过去的话,这个成本和代价是非常高的。    主持人:那真的比黄金贵多了。    郑永春:如果这样的话,火星移民不可能实现了。所以我们在火星上用资源,其实是解决火星的生存需要。我们用火星上的水,如果能够生成氧气当然是更好的,但是也有人提出来用二氧化碳就可以生产氧气,用火星上的太阳能或者核能来解决我们能源的需要,用火星上的土壤和岩石解决我们的建筑材料和各种资源的需要。所以,这种火星的能源、水源和资源的开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从地球上过去的运输量,能够更好满足我们人类在火星上的生存,这方面进行相关的探索。    主持人: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很多的元素起码是现成的,这就看我们有没有好的化学的办法能够把它改造一下,变成适宜我们生存的那种环境。至于我们直播间当中的小朋友说到,以后还是想去火星旅行或者是当宇航员的。    郑永春:如果有小朋友真的想去火星上的话,一方面要做好科学、学习上的准备。我们说能去火星的人,一定是在专业技能上非常杰出的人,除了这方面的学习上面的要求之外,我们还要求这样的人,他能够有团结合作的能力,能够有和其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面对极端环境具有多种技能。因为我们如果说我们一个人只懂计算机,我们不可能专门送一个计算机的人过去,我们希望懂计算机的人又能当厨师,又能当医生,还懂计算机,还可以维修机械、电子这样的产品。这样的人我们才能选拔过去到火星上。     所以如果你真的要去的话,或必须做好一个抉择,你的心里的适应能力能不能适应,长期的远离父母,远离亲人,一个人孤零零的,奔赴这样不一定能够回来的旅程,是不是做好了这样的准备。所以这样的人还有非常强烈的献身精神,要为人类谋未来,要有非常强烈的勇气,能够和自己孤独相处能力,都非常重要。    主持人:这不是出去和爸爸妈妈度假这么开心的事情,而是真的要有献身精神的,非常伟大的人。小朋友的问题很棒,但是郑永春老师的回答更加的精彩,这里代表我们广大的学生朋友们向您表示感谢,谢谢您,再见。    郑永春:谢谢旭岽,再见。    主持人:刚才郑叔叔说去火星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我看到应该是张毅驰,是不是心里有了一些想法,是不是觉得去火星挺难的,要求挺高的?    张毅驰:是的。    主持人:要准备好好学习,争取以后能去火星。    张毅驰:对。    主持人:如果说去一趟火星可能要好几年见不到爸爸妈妈,这个你觉得怎么办?    张毅驰:我觉得可以比如说在火星上有一些通讯设施,有那些比如说像打电话,你肯定可以和爸爸妈妈说话。    主持人:很关键的信息,火星上打电话和爸爸妈妈说话,能和在地球上打电话一样吗?张博博士。    张博:这个还是不一样的,它其实是有延迟20多分钟呢!    主持人:你等于和你爸妈说“喂听得到吗?”,等20分钟,然后爸爸妈妈说“听得到”,然后和你招招手,20分钟又过去了。是不是区别很大。但是我们说到探测器也是一样的,地球上的叔叔阿姨向探测器发一个指令“往前走一下”,20多分钟之后它才能收到。所以探测器本身需要有很多的自主判断,自主执行任务的能力。    张博:对,必须要有自主的能力。    主持人:我们得和孟诚洁保持通话。孟诚洁现在时间好像是已经到了1:20分左右了,能不能和大家描述一下你在现场了解到的情况。    前方记者:现在大家都在期待着,我们面前就是整个文昌的发射中心,现在大家都期待着来自指控大厅最新的消息,那里应该是非常繁忙,火箭发射过程当中的每一步都会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每一个号令都能听到,离关键的宣布成功的时间点应该说非常近了。它并不是箭器分离之后就立马宣布成功了,它还要有非常复杂的,验证各个系统都能工作正常的过程。 首先太阳帆板要打开,这是一个很大的太阳帆板,要对准太阳的方向来获取能量,随后身上的各种天线,要延展开来,这个对地球进行通讯的链路,和地面上取得联系,这样的话确定一切身体无恙,非常健康可以继续奔上地火之旅,这也是宣布任务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这个其实也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可以说探测器上寸土寸金,每一克都是金,所以说从设备的布置,空间的布置都非常的复杂。刚刚我们说到超远距离通讯的问题,所以说在这个探测器上有一个2.5米直径的巨大的天线,非常大的天线,它能够在飞行过程当中,不管地球在哪儿,都有非常大的二维的角度,来对准地球建立通讯的关系。这个天线2.5米是很大的直径了,在整个安装状态的时候,要折叠6次,非常精密的天线,现在它要展开。 包括太阳帆板,刚才其实嘉宾也说了,其实因为火星离太阳相比来说太阳更远,1.5个天文单位,所以说在火星整个太阳光照幅度是地球的0.4,所以去火星的航天器当中,太阳帆板一定造的比地球去月球要大一点。     这其实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在这个探测器靠近地球飞向火星的过程当中,太阳帆板发的电太多了,如果这些电我们载荷用不掉,其实也是一个很考验我们航天专家的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必须把能源平衡掉。    主持人:电多了也不好。    前方记者:电多了也不好。它必须采用,比如说一些器件发热的关系,可以把电耗掉。但是问题是,如果发热太集中的话,可能对周边的这些材料、设备产生影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考验智慧的,决定各方面权衡的关系,整个火星探测器在十几个系统,这么小的空间内要平衡好。    主持人:这种非常复杂的系统,其实就是无数个天平都要把它摆平衡了,而且这边稍稍偏一点,整个系统其他的地方又会偏离,就不断的做非常精细的工作。    张博:是非常大的系统性的工程。    主持人:这个就是整个的航天探测的难点了。其实小朋友刚刚也是开始去畅想到火星上种土豆了,这个更近一步就涉及到我们真的去火星,如果换人去的话,这个难度和探测器相比又要上一个大的档次了。    这就涉及到了,因为人去如果真的是坐单程票,当然我认为很多的人愿意为科学献身,我愿意坐一趟单程的。但是如果是人道或者是人文的角度,我们更是希望宇航员们是去了还能回来的。回的话,这个是不是相应的这些复杂程度就很厉害了。    张博:对。如果要回来的话,又是另外一方面了。比如说我们从火星救援这个科幻片里面,我们也可见一斑。都是有一些火星基地的,如果要回去的话,还是有一些发射冲突的。    主持人:所以就是需要有一些更多的准备。我们现在来转一下央视新闻频道的信号。    (电视信号):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飞行正常,火星探测器已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现在我宣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主持人:不知道孟诚洁这边是不是和我们同步收到了消息。    前方记者:是。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    (电视信号):在此,我代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厂和发射厂区指挥部向这一次参加任务的所有单位和全体参研参射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莅临指导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此次发射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有这样子的来自现场的发布的声音,能够让大家一起来感受到,这个真的是一起鼓掌。孟诚洁现在你已经松了一口气了吧?    前方记者:确实,对于所有关心我们探索过程天问一号的航天员来说,发烧友来说,确实到了松第一口气的时候。但是我想留给大家庆祝的时间不会很多,更远的航程还等待着大家。    主持人:我们的阿基米德社区当中,“陈冲元”说,咱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现在起码我们已经登上了向星辰大海的门槛。“浪迹”说恭喜“胖五”,恭喜中国航天。“陈成”说火星我们来了,未来的路还是很长,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要付诸更多的努力。     “晴天”说中国加油,科研人员辛苦了,真棒。“阿酷”说探测火星原本是我心中一个遥远的设想,没想到今天真的去了,真的启程了。    (歌曲)    主持人:还有一点点时间,今天直播间当中陪着我们的两位小朋友张毅驰、金佳瑶感受怎么样?简单的说一说。    张毅驰:我觉得非常棒,也非常激动。我觉得经过这一次体验,我为我们中国特别自豪,而且我觉得这个火星任务,我相信它能圆满成功。    主持人:说的格局很大。金佳瑶呢?    金佳瑶:我听伯伯一边说,我脑海里就有一个很宏伟的画面,我一边听我觉得中国非常的了不起,很伟大。    主持人:希望以后也能去火星吗?    金佳瑶:我希望今后也能去火星,亲眼看看火星长什么样子。    主持人:在这之前我们可以共同期待天问一号能够顺利到火星,能够向我们传回来自火星的中国人自己探测器的画面。我们说人类的火星探测之旅才刚刚起步,这一路上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艰难和挑战,地球上的我们只能先遥祝天问好运,也愿所有从地球飞往火星的探测器都能够一路顺利,向我们人类传回更多关于火星这颗红色行星的宝贵信息。 火星我们已经来了,火星你准备好了吗? 各位朋友,以上就是上海新闻广播《火星,我们来啦》特别节目的全部内容了,感谢各位的收听。    (歌曲) —结束—

 


2020年每月第二周刊载作品目录

 

月份

标题

刊载日期

1月份

长江白鲟灭绝的背后

2020-01-07

2月份

直面新冠病毒

2020-02-07

3月份

邮轮疫情带来的技术思考

2020-03-11

4月份

陨石中的超导现象

2020-04-07

5月份

虎门大桥为什么会异常抖动

2020-05-07

6月份

恼人的白蚁

2020-06-09

7月份

牙膏竟是化妆品?

2020-07-07

8月份

台风的行走路径如何预测?

2020-08-06

9月份

真假“全麦面包”

2020-09-08

10月份

2020诺奖解读系列之“丙肝的故事”

2020-10-12

11月份

科技看进博系列之“服装篇”

2020-11-09

12月份

吃柚子竟导致肌肉溶解?!

2020-12-09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6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