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国家记忆

2021-10-26 14:3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上半年代表作作品内容

 

上半年代表作标题

《国家记忆》上半年代表作《一九五八炮击金门 于无声处》

上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电视新闻专栏《国家记忆》上半年代表作文稿

《一九五八炮击金门 于无声处》

【导视】

60多年前,一场炮战,在台湾海峡骤然打响。一次炮击作战,如何成为世人瞩目的政治博弈和外交斗争。

“毛主席讲,这一下子把美国的底摸到了”

金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岛,又为何牵动着北京、华盛顿的神经。

“美国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为了第一岛链”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一场炮战因何成为毛泽东军事生涯的绝妙之笔。

“我们愿意打就打,愿意怎么打就怎么打”

“说是我指挥,实际上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

重现60多年前那场举世震惊的炮战,昭示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

“毛泽东和蒋介石,后来在维护一个中国这个问题上,心有灵犀的”

敬请收看《国家记忆》。

【解说】

福建省厦门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作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海滨城市,厦门正以其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和美不胜收的海岛风光吸引着八方来客。然而,在60多年前的1958年7月26日,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行动。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部队依照作战部署,已经全部进入阵地,炮口直指对岸的金门。负责前线指挥的是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州军区政委的叶飞。

【解说】

1949年毛泽东将金门登陆战的指挥权交给了叶飞,然而,金门登陆战的失利让叶飞久久不能释怀。9年后,毛泽东再一次将炮击金门的前线指挥权交到了叶飞的手中,这一次,叶飞是志在必得。

【解说】

然而,就在叶飞与前线将士全部就位,只待北京一声令下的时候,远在北京中南海里的毛泽东却迟迟没有下达开炮的命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解说】

7月26日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彭德怀、黄克诚、刘亚楼和萧劲光,就福建前线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解说】

第二天一早,毛泽东给彭德怀和黄克诚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中东解决,要有时间,我们是有时间的,何必急呢?暂时不打,总有打之一日。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个原则,必须坚持。

【解说】

毛泽东的谨慎不无道理,自美国在中东挑起战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早已群情愤慨。虽然1958年7月18日,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以实际行动牵制美国,支援中东国家,惩戒国民党军队。但此时,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前线部队的备战状况,却让毛泽东作出了暂缓

炮击的决定。

【采访】杨贵华: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

毛泽东为什么要推迟呢,7月下旬之后,中东的局势,它有所缓和,美英这时候就酝酿着如何撤军问题。第二个,我们这时候空军还没有转场,那么南下北上支援的舰艇还没有到位,推迟炮击对我们比较有利,各方面更有把握。

【解说】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也在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自1955年3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生效后,美国不断加大对台湾的军事援助力度。到1958年,仅各型号战机就援助了1117架。不仅如此,美国还派遣“斗牛士”导弹部队进驻台湾。这种最大射程超过1000公里,可携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对大陆造成了巨大威胁。

【采访】杨贵华: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必然引起强烈的反应,因为当时中国和苏联,当时还是比较友好时期,那么社会主义阵营,也只有苏联有核武器和导弹。

【解说】

就在台海局势剑拔弩张,战云密布的紧张时刻,1958年7月31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来到北京,与毛泽东进行秘密会谈。然而,在与赫鲁晓夫的交谈中,毛泽东只字未提与台湾相关的任何军事计划。

【解说】

在毛泽东看来,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打金门、马祖,惩罚国民党军,是中国的内政。

【解说】

在会谈的最后一天,毛泽东提出,双方就会谈发表一个公报。1958年8月4日,《人民日报》刊载了《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公报显示,中苏双方对于反对侵略和维护和平所应采取的措施达成了完全一致的协议。

【解说】

对于这份中苏公报,最为关心的无疑是美国人和蒋介石。在解密的《美国对外关系档案》的相关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1958年8月4日,也就是中苏公报发表的当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表达了自己的严重关切,甚至确信解放军已经具备了进攻台湾的能力。

【解说】

比美国人更关切的则是蒋介石。8月4日,台北阳明山,蒋介石召集紧急会议。多数发言者认为,赫鲁晓夫此行是劝告毛泽东暂时按兵不动,但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却认为解放军将在三星期之内进攻,还提供了亲自侦察的第一手情报。

【采访】李功勤:台湾世新大学教授

他就坐双座的侦察机,由驾驶员在前面,他在后面拿着望远镜,他来观察,他要观察什么?他飞到大陆沿海,他观察所有大陆沿海的炮兵阵地,他跟蒋介石汇报,那就是共军已经完成作战准备。

【解说】

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俞大维,是蒋介石在台湾的得力干将,作为台湾“国防部长”,他常常亲赴前线,平均两周就要去一次金门。

【解说】

此时,俞大维作出金门、马祖危在旦夕的判断,令蒋介石一言不发,面色凝肃。

【采访】邵铭煌:台湾政治大学教授

(蒋介石)日记里面就写了,他就确定中共在得到赫鲁晓夫的,等于一种帮助或者背后的一种支持。他判断中共对台湾的攻击行动在即了,也就是不远了,这是8月6号(日记里)写的。

【解说】

同样,在《艾森豪威尔回忆录》里也记载了,正是在8月6日这一天,艾森豪威尔得到确切情报,中共想对沿海岛屿再次发起攻击。这个消息让美国人和蒋介石立刻警觉起来。

【采访】

陈红民: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到8月6号的时候,台湾的“国防部”就下紧急戒严令,就是命令所有的军官都不可以再休假了。就是进入战备状态。

【解说】

预感到危机的蒋介石坐立不安,他令蒋经国视察马祖、金门防务之后,又亲自于8月18日清晨前往两地视察。

【解说】

冥冥之中,毛泽东与蒋介石这两位毕生的对手有着惊人的默契。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毛泽东于8月18日再一次提出炮击金门,并且提出“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的方针。此时的毛泽东对于炮击金门,又有了新的考虑。早在4年前,美国同台湾签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但美台双方在金门、马祖的协防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曾经驻守小金门的台湾行政机构原负责人郝柏村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采访】郝柏村: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原负责人

这个《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它只共同防卫台湾、澎湖,不包括金马外岛的。但是金马外岛如果发生战争,美国人援助不援助呢?美国总统临时决定,条(约)上没有规定。

【解说】

因此,毛泽东计划以炮击金门的行动,对美国在金门、马祖的态度上进行战略侦察。

【解说】

至此,金门同时聚焦了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老对手的目光,这个弹丸小岛已经处在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

【解说】

这时,就在金门的对岸,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正在加紧备战。自7月下旬,解放军空军部队陆续进入福建,击落、击伤国民党空军战机近10架,逐步确立了空中优势。同时,地面部队也在昼夜不歇地抢修工事。

【采访】赵树和: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39团8连指导员

这个抢修工事,就是个抢,你能够抢得多快就多快。那真是疲劳啊,把饭送上来以后,大家都自己到那儿吃,吃着吃着怎么一点声音也没有了,怎么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我打开手电筒看看,一个一个的这么端着碗,很多都是这样,就站在那个地方,端着碗在那儿睡觉呢。

【解说】

直到6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可以看到当年解放军炮兵遗留下来的一些阵地。当时,解放军地面炮兵已全部进入阵地。炮兵阵地从浯屿岛到大嶝、小嶝,再到泉州湾的围头,呈半圆形,大金门、小金门及其港口、海面都在解放军数百门火炮的射程之内。

【解说】

然而,最为关键的金门防卫司令部所在地,翠谷的位置却迟迟无法确认。如今的翠谷,已是金门旅游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那么,60多年前,作为金门防御系统的指挥大脑,解放军又是如何确定翠谷的位置呢?当时担任福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的石一宸,多年以后,再次来到了厦门前线指挥部所在地云顶岩,向我们讲述了这一段难忘的经历。

【采访】石一宸: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副参谋长

情报部长王健行提供了一个线索,他说有在押的三个国民党特务都在金门驻过防,其中有两个人曾经进出过胡琏的指挥坑道。我说这个情况太好了,想办法调来,调来我亲自审问。

【解说】

经石一宸亲自审问,特务交待了金门防卫司令部就在北太武山的反斜面,由主峰制高点沿西南约500米的位置就是金门防卫司令部的坑道口。

【解说】

对翠谷这一关键目标,解放军前线炮兵共有6个炮营72门大炮对其瞄准。充满戏剧性的是,8月20日黄昏,蒋介石正是在数十门大炮的瞄准之下,登上了金门北太武山的炮兵阵地,进行视察,他拿起了望远镜,瞄向了近在咫尺的大陆,沉默许久。

【解说】

巡视结束后,炮兵科班出身的蒋介石严厉训话,北太武山谷地两侧建筑,空间太小,又过于密集,应将防卫司令部迁移,并鼓励金门防卫司令胡琏牢守金门。

【解说】

几乎在胡琏接受蒋介石训话的同时,他的老对手,福建前线部队指挥员叶飞接到了来自北京的紧急电话。

【采访】叶飞:时任福建省委书记 福州军区政委

要我到北戴河,马上到北戴河,不是第二天,8月20日到北戴河。中央在开会,北戴河会议,我汇报,就是汇报这个炮战准备怎么打法。

【解说】

8月21日下午3时,毛泽东接见叶飞,在座的还有国防部长彭德怀、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等人,叶飞将作战地图摊开,把战备情况和作战计划,详细汇报。

【解说】

就在叶飞汇报完毕后,毛泽东却再一次谨慎了起来,并且向叶飞提出了一个问题。

【采访】叶飞:时任福建省委书记 福州军区政委

他就问,你这样突然袭击,用这么多的炮弹,那会不会打到美国人。我说那会打到美国人的,这是主席问的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就问,有没有办法不打到美国人,我说没有办法,主席就考虑了,差不多考虑了十几分钟,没说什么。

【解说】

当天夜里,叶飞辗转难眠,他起身掀开了窗帘,看到不远处毛泽东的房间里仍然亮着灯火,久久未灭。第二天,毛泽东语气坚定地对叶飞说,就按原计划,8月23日炮击金门。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会选择在8月23日向金门开炮呢?

【解说】

原来,8月22日这天,联大召开紧急会议讨论阿拉伯各国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的提案,这让一直关注中东局势的毛泽东有了新的思考。

【采访】朱卫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

毛泽东的分析就是,一旦这个提案通过之后,那中东的局势就会缓和下来,那我这时候去炮击金门,可以让国际社会的焦点、热点都转移到对台海地区方面,以实际行动去声援阿拉伯人民的反帝斗争。

【解说】

很快,福建前线部队收到了8月23日炮击金门的作战命令,开始紧急调动。几百门大炮、几千吨弹药从待命位置进入发射阵地。但是,如此庞大密集的军事调动,要想不被金门守军发现,可谓困难重重,这该怎么办呢?

【采访】徐焰:国防大学教授

当时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比如说这个火炮调动,当然都是汽车牵引了,一般白天不行动,都是夜间行动,夜间行动,尽量要求不开车灯,那晚间你不开灯行驶,那有时候来讲容易发生事故,怎么办呢?几十米放一个哨兵进行引导。

【解说】

前线将士正在加紧备战,这时远在北戴河的毛泽东却作出了一个令叶飞意外的决定,要求他留在北戴河。一部专线电话被直接架到叶飞的房间里。福建前线大战在即,毛泽东为何将主将留在遥远的北戴河?叶飞又将如何指挥前线将士?

【采访】叶飞:时任福建省委书记 福州军区政委

厦门前线的指挥所跟我直接通话,我才转报毛主席、彭老总。说是我指挥,实际上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

【解说】

毛泽东的这一决定,无异于亲自接管了金门炮战的指挥权。在他漫长而辉煌的军事生涯中,这并不多见,足见此次炮击金门的行动在毛泽东心中是何等重要。

【解说】

在毛泽东把前线部队指挥员叶飞留在身边之时,蒋介石则往金门增派了一名得力干将。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于8月22日深夜赶往马祖、金门。

【解说】

第二天,8月23日下午,俞大维一行来到金门岛,路过古宁头阵地时,他们在沙滩上席地而坐。俞大维甚至自信地说,如果解放军再次攻岛,金门守军将再打一次古宁头战役。这时,金门防卫司令胡琏则忙着在翠谷水上餐厅为俞大维准备欢迎晚宴。谁都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

【解说】

1958年8月23日,这一天,远在北戴河的毛泽东下令,下午五点半准时向金门开炮。这个关键的炮击时间包含着多重考虑。此次作战,解放军的进攻方向由西向东,因此,下午五点半阳光西射,十分有利于解放军炮兵瞄准射击,而国民党军则处于逆光作战的劣势之中。除此之外,下午五点半也是金门守军防备比较松懈的时候。

【采访】徐焰:国防大学教授

五点钟开饭,吃完饭之后,五点半之后,大家(金门守军)都在外头遛弯,散步。

【解说】

下午4点40分,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深感责任重大,再次给福建前指打电话。

【采访】刘华: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副军长

张翼翔副司令,他说你接受命令,军委决定5点30分开炮,我说明白。

【解说】

此时,参加炮击金门作战的解放军地面炮兵36个营,全部完成了射击准备。海军的6个海岸炮兵连和6个团又5个营的高射炮群,也全部进入阵地待命。

【采访】刘华: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副军长

只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很紧张,我就叫作战参谋赶快通知各个参谋就位。那个都是摆好了的,通信器材、电话机、报话机,都是摆好了的,就位,就位以后的话,马上就通知各个区在5点25分以前,一定要全部射击准备完成。

【解说】

解放军前线阵地上,459门大炮高高昂起炮首,怒指前空,瞄向金门各个目标。炮击金门作战开始了倒计时。

【采访】赵树和: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39团8连指导员

炮弹已经装上了,装上了以后,副连长就要下令预备,副连长一下令预备,排长也下令预备,班长也下令预备。大家都把手举起来,大家都把手这么举起来,当手这么一放下(大炮)就响,大家的手都这么举着。

【解说】

对于解放军参战部队而言,这一刻是最漫长的等待。时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的石一宸也在云顶岩指挥所焦急地等待,从云顶岩望去,前方的大、小金门清晰可见。

【采访】石一宸: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副参谋长

到了五点钟的时候,就来了一个一级战备的命令,这个命令一句话,就是五点半开炮。但是在后面又有一句话,就是开炮的时间,必须有毛主席的命令你才能开炮。我就在这个指挥所里面具体指挥,我跟王尚荣直接联系,王尚荣王部长他跟毛主席那里直接联系,我就问,毛主席的命令来了没有,他说没有。他说老石啊,你不要急,我比你还急,咱们两个人的电话机子,谁也别松手。命令没来以前,我们两个人,我听到他在呼吸,他的呼吸声音我听到了,我呼吸的声音呢,喘气的声音,大概他也听到了,都很静。

【解说】

在毛泽东下达最后的开炮命令之前,所有官兵都静静地守候在炮位上,阵地陷入了可怕的寂静,空气似乎已经凝固。

【解说】

不远处的金门岛上,翠谷的水上餐厅里却是一片灯红酒绿。胡琏为俞大维准备的欢迎晚宴即将开始。金门岛上的守军不知道,对岸解放军的数百门大炮早已将金门牢牢锁定,等待他们的将是数万发炮弹的猛烈轰击。

【解说】

此时此刻,台湾海峡的风云,已经在金厦海域上空蓄积成一个巨大的风暴眼。作为这场风暴的中心,金厦两地也将注定不再平静。在这风云突变之中,它们将迎来怎样的命运?两岸关系又将走向何处?

 

 


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下半年】

下半年代表作标题

《国家记忆》下半年代表作《香港生命线 三趟快车》

发表日期

2020-08-10 

作品评介

为反映中央政府和内地同胞一如既往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关心香港同胞民生福祉、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决心和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到香港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道路越走越宽广的不争事实,纪录片《香港生命线》聚焦民生吃喝用,首度全景式讲述内地对香港的物资供应等内容。

采编过程

《香港生命线》采用“纪实拍摄”“人物访谈”“影像资料”“时代背景”等多个维度相结合形式,最大限度还原现场。为挖掘历史细节,摄制组历时半年多,在北京、武汉、上海、郑州、长沙、广州、深圳、东莞、惠州、河源等地实地拍摄,采访多位亲历者,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复原当时情景和现场。节目中没有说教,而是着力用事实呈现内地人民和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全媒体传播实效

纪录片《香港生命线》首播在全国累计到达超5324.1万电视观众。其中,《香港生命线  三趟快车》收视表现最佳,全国市场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分别达到0.614%和2.780%。在CCTV-  4晚黄金时段播出后,  在内地与香港引发热议和好评,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广电时评等媒体纷纷报道,认为“该片为大众打开了一幅同胞患难与共的生动图景。”“佐证祖国内地是香港繁荣发展的坚强后盾。”香港大公报、香港在线、香港商报等香港主流媒体也纷纷关注,节目开播报道在大公网获得11日全站新闻点击量、阅读量均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在香港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香港国民教育促进会主席姜玉堆表示,这样的节目让更多香港同胞看到内地对香港的爱与付出,一定会增强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

社会效果

新闻阅评第197期刊文称,《香港生命线》揭秘香港与内地同发展共繁荣。新媒体端,“香港生命线”“周恩来的香港情结”等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3000万,相关短视频在纪录中国docucn、微博纪录片、香港商报网等抖音、快手账号累计播放量270万,并登上微博视频热搜榜第6名。

 


下半年代表作作品内容

下半年代表作标题

《国家记忆》下半年代表作《香港生命线 三趟快车》

下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电视新闻专栏《国家记忆》下半年代表作文稿

《香港生命线 三趟快车》

【导视】

1949年10月,解放军收复香港已是轻而易举,却为何在深圳河畔停下脚步?

急香港同胞所急,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作出哪些重要决策?

三趟快车、供水工程、核电、天然气……祖国内地打造的“生命线”,如何奠定东方之珠的繁荣?敬请收看《国家记忆》。

【解说】

香港,点点流光,处处溢彩,有着“东方之珠”的美誉。

这里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全球瞩目,中环金融街匆忙的身影,港交所变动的数字,夜间繁华的霓虹,无不讲述着传奇的财富神话。

五湖四海的美食,追逐着人们的脚步汇聚于此,喧嚣人间,市井生活,这是魅力香港的另外一个侧面。

放眼全球,香港同样以方便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而闻名世界。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大城市之一,她每天都吞吐着巨量的基础物资。

水,电,粮食、蔬菜这些规模惊人的资源,每天都源源不断从内地运送而来,它们隐于街巷之中,却一刻也不曾离开。

【解说】

清晨,深圳的蔬菜加工车间早早便忙碌起来,清洗、打包、装箱、起程,又一车新鲜蔬菜装车出发。

刘展宏干了十几年运输司机,从深圳到香港,是他最熟悉的两座城市。

【采访 运输司机 刘展宏】

一天跑一趟,那要供应食品给香港啊,香港都没有地方种菜啊,这十几年来,送内地食品去香港,能让香港市民吃上放心的食品,挺开心的,辛苦一点也无所谓。

【解说】

穿行在两地之间的车流,是香港与内地紧密相连的缩影。

【解说/三维】

香港地处中国南部,位于珠江口以东,南临珠海万山群岛,西与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唇齿相依。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大屿岛、南丫岛等260多个岛屿,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750多万人,地狭人稠。

【解说】

香港山地众多、淡水匮乏、能源稀缺,淡水、农副产品和能源等高度依赖进口,其中,90%的鲜活食品、80%的用水,四分之一的电力,都由内地供应。

【采访 原外经贸部三趟快车办公室主任 金旭】

中央政府对香港的这种血浓于水这种深厚的感情,实际上也是保证了香港经济的繁荣,所以这几十年不能说香港的发展是靠着英国,靠着西方人发展起来的,这和那些有些不怀好意的政客们所宣传的恰恰相反,没有内地对香港的支持,香港不可能有它今天的这种繁荣的景象。

【解说】

盛开的紫荆花,是香港繁荣昌盛的象征。狮子山,代表香港同胞艰苦拼搏的精神,见证了香港不断走向辉煌的历史。

一路走来,香港的发展离不开中央政府义无反顾的支持,离不开内地同胞几十年如一日用心打造的“生命线”。

【解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向全世界宣告将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月,人民解放军进入广东,先后解放广州、深圳。全世界都认为,解放军很快就会越过深圳河,收回香港。占领香港的英国十分紧张,他们调遣军队,加强港内控制。出人意料的是,解放军在深圳河畔停了下来,大家都猜不透中央的政策。

【解说】

从1955年开始,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多次阐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澳门的政策。这年12月,香港大学的中外教授观光团来到北京,毛主席和周总理在接见他们时说:香港是中国的地方,尽管现在在英国人手里。客人就问:中国政府准备什么时候收回香港?周恩来讲道:什么时候收回现在还不好说,但是真理总是要胜利的。他指着在场的一个年轻人说:你将来会看到,来日方长。周恩来还曾在内部讲话中说,香港是一个观测站,是一个气象台,是一个交际处。意思是,通过香港可以观察国际上的政治气候,接触各方面的人物。

【解说】

中央虽然决定暂不收回香港,但并未对香港同胞的民生福祉置之不理。为了保障香港同胞的生活物资所需,同时也为了打破西方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在内地自身供应极为紧张的情况之下,中央作出了对香港供应鲜活商品的决定。

【解说】

柴建华老人,1952年分配到中国食品进出口公司,也就是后来的中粮集团工作,内地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保证对香港同胞的食品供应,是她一生难忘的回忆。

【采访 中粮集团原计划处职工 柴建华 89岁】

香港是我们的同胞,也是我们国土。港澳需要我们100%地想尽办法供应。

知道中央的精神,一直关注港澳同胞,我们中国内地的人或者不吃喝少用点也得满足香港同胞的需要,这是我们应尽的一种责任。

【解说/三维】

20世纪50年代,供应港澳的主要是临近的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和自治区。随着香港的人口不断增长,鲜活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央政府决定,湖北、湖南、河南等地也开始向香港供应鲜活产品。

【采访 原外经贸部三趟快车办公室主任 金旭】

50年代的时候,香港和澳门人口加起来大概550万左右。那时候每天需要8000头猪、800头牛、10万只鸡。基本上都要吃鲜活生猛的东西,在那时候正好碰上香港澳门那边发生旱灾,香港的副食供应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仅副食不能保证,而且连淡水都喝不上。当时的港英当局向中央这边写了信,写了求援信,希望内地能够帮助香港渡过这个难关。

【解说】

但到60年代初,对港澳供应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那时,中国内地遭遇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粮食大量减产;粮、油和蔬菜、肉类等极度缺乏,城乡居民均需凭票购买猪肉、粮油,粮食短缺已经危及到内地居民的生活健康。

那时,周恩来总理的台历上,每一页都有关于粮食产量的消息。

那时,每家每户配给的粮食,人都不够吃,牲畜饲养等行业更是大受影响。

内地能够出口的物资越来越少,如果不能保证香港市场的供应,香港只能从东南亚或美国、澳洲等更远的地方进口,成本变高,必然导致物价上涨,会大大加重香港人民的生活负担。为了保证香港居民的生活需要,内地想尽办法收集物资供应香港。

【解说】

王福全,中粮集团原副总经理,他依然记得当年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活禽活畜时的情景。

【采访 中粮集团原副总经理 王福全】

那时候收猪就很困难,你得各家各户去收。

你可能到这个村里收猪,收了十来头,那个村收了二三十头。你得有多少村子才能收这几百头,几千头是不是,收上来了以后,然后你再把这给凑在一块。你就想这种数量怎么能有保证呢?

【解说】

内地与香港唇齿相依,在艰苦卓绝的年代,两地同胞的患难与共更显得弥足珍贵。

危机过后,供应香港的活禽活畜又充足起来。但一个新的难题浮出了水面,那就是如何降低损伤率、把香港所需的鲜活商品高效、快捷地运往香港市场。

【解说】

相比今日中国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公路运输尚不发达,交通运输严重依赖铁路。由于铁路里程不足,列车时速慢,货车的载重量也低,作为全国经济的“大动脉”,运力非常紧张。

【采访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钱立新】

因为铁路少,五六十年代每个人占有的铁路是一根火柴棍,中国人多啊,每个人占有的铁路只有七个厘米。

【解说】

当时的铁路线上,货车线路不固定,作业环节多,且没有专门运输鲜活货品的列车,活猪活牛被装在普通货车车厢里。牲畜家禽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采访 中粮集团原计划处职工 柴建华】

那时候运输力量也差,活猪,运输一紧张了给你甩到旁边了,就在太阳底下,甩到岔道了,活猪死亡率挺高的。

【解说】

运送活禽活畜的普通货物列车,零散发车,线路不固定,发车时间不统一,运输时间无法预计。

【采访 中粮集团原运输处职工 陆穗峰】

北京好几个站,那么每站它都得放下来,在下一次火车过的时候再给它挂上再跑,你弄3天了可能才到丰台,再过5天才到武汉,到7天再到长沙,到那儿也是猪都死了,鱼也死了。

【解说】

挨家挨户收来的珍贵物资,还没送到香港同胞的餐桌上,运输过程中就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呢?

1961年11月,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外经贸部、铁道部和中粮公司,在上海联合召开会议,主题就是:为解决供应香港鲜活商品运力不足的问题,专为香港同胞开通一趟“专列”。会议一结束,中粮湖北分公司和武汉铁路局很快就作出一个专用快运方案。

此时,春节马上就要到来,在这个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大家决心要让香港同胞过好年,吃上充足的鲜活食品。

【解说】

1962年3月20日零时,随着一声长鸣,一辆列车缓缓驶出湖北武汉站台,直奔深圳。

这辆编号为“621”的列车共有30多节专为运载活口改良过的车厢,装满了刚出栏的活猪,沿途除几次加水、补给外,没有停靠,连续行驶52个小时,在两天后的22日凌晨4点抵达深圳北站。

在那里,香港九龙海关派驻到深圳海关的工作组经过层层检验,确认存活率高达90%,随后,合格的活猪转乘汽车去往香港。

【采访 中粮集团原副总经理 王福全】

香港的接货人是五丰行,华润五丰行,实际上五丰行当时它属于中粮一个下属机构,接货以后它要根据市场反应,及时地安排配额供应。

【解说】

在香港,“五丰行”马不停蹄地接货、装车,将活猪直送早市。很快,喜讯传来:这列鲜活商品,特受欢迎!

有了“621”次快车的创举,“专用快车”方案发挥出巨大的优势,经过总结经验,进一步改良。

【解说/三维】

同年12月11日,另外两趟鲜活食品专用快车分别从上海和郑州发出,驶向同一个目的地——香港,车次编号分别是“753”和“755”次。

“621”次列车也改编为“751”次,增添长沙北站,与武汉江岸车站承担单双日发车的任务。这样,就形成了由武汉和长沙、郑州、上海始发的“供应港澳鲜活冷冻商品快运货物列车”,它们“定期、定班、定点”每日开行三趟,因此被形象地称作“三趟快车”!

【采访 中粮集团原计划处职工 柴建华】

我觉得很了不起,以往没有货物的车给你挂牌,三趟快车都是货物,鲜活商品,这个谁能决定?中央不决定,总理不决定,没人敢决定。

【解说】

建于1909年的老长沙北站,是三趟快车的始发站之一,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它与武汉江岸车站一起承担着单双日向香港供应鲜活商品的任务。

【采访 原长沙北站车间副主任 赵克生】

那个时候的运能极度紧张,开这三趟快车极度地不容易,这个时候国家采取了很多政策,比如说“一保三优先”,保车源,优先配车,有车源以后还要配送选车,优先装货,优先挂车,挂运。

【解说】

为了在三趟快车沿途做好服务工作,中粮在京广和浙赣铁路沿线筹建了12个服务站,提供上水、吃饭、治疗等保障服务。

【解说】

郑州北站,是三趟快车的始发站之一,也是中国北方供应香港鲜活商品的集散地,当年,三趟快车的755次列车就是在这里进行编组工作。

如今,这座“列车工厂”每天都要将约两万四千辆货车拆解重编,体现着中国铁路货运交通的高效水平。

然而,三趟快车刚刚开行的时候,郑州北站并没有如今这么先进的现代化编组系统,调度室的编组人员,仅靠着手绘的调度编组表,完成着数量庞大的编组任务。

【采访 郑州北站原车号员 刘德正】:

咱们郑州北站供港物资,主要就是咱们祖国北方和西北的一些物资,在咱们郑州北站集结,开行到香港去的,这个列车是在咱们北站开车以后,沿途不再进行改编,直达到香港。

【解说】

这些来自中国北方各个省市的货物列车到达郑州北站之前,郑州北站的调度室就会提前了解这趟列车的到达时间,哪几个车厢装着供应港澳的物资,这些车厢将会被优先解体、优先编组,按照严格规定的时刻开出。

【采访 郑州北站原货运调度员 陈良兵】

为什么叫编,怎么样编进去。编组就是说一个车辆在开车之前,就要把它组成一辆车,一列,就是一个单个单个的车把它组成一列这就是编组。

【解说】

从山西开来一趟列车,到达编组站后,其中供应港澳鲜活商品的车厢被单独拆解出来,再和来自祖国北方其他省市的供港鲜活商品车厢组成一列“755”次快运列车,从郑州北站始发,直达香港。

【采访 郑州北站原车号员 刘德正】

这个供港物资列车在咱们铁路上,在货车列车里边的等级是最高的,一般看到这个车次,都会优先组织放行。在铁路运输最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春运,到广州方向的货物列车几乎全停了,只有这一个供港物资能够顺利地通过交界。

〖画面〗春运

【解说】

“春运”,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名词。中华民族是最重感情的,因此团圆的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

春运期间也是铁路运输一年中压力的顶峰。这时,铁路线上的所有货车几乎都停下为客车让道,只有三趟快车依然奇迹般地开行着,车上满载的鲜活食品,寄托着中国人对家国团圆的渴望。

【采访 原外经贸部三趟快车办公室主任 金旭】

每年春运,一看几百万人挤到火车上,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证香港能够及时吃到新鲜的东西,保证它的市场供应,对当时的香港人来说,他们都对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同胞,血浓于水的这种亲情关系也都是非常感激的。

【解说】

1964年,铁道部和外经贸部正式宣布“三趟快车”为“货车之首”, 要求除特快列车外,所有客、货车都要为之让道,在此后的岁月里,三趟快车日复一日,把一车一车的鲜活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送进香港,端上香港同胞的餐桌。

“三趟快车”因此被香港同胞形象地称作“生命线”。

【采访 原外经贸部三趟快车办公室主任 金旭】

香港快车从开始到现在,参与的人上百万人,常年在三趟快车这样工作中保证它的货源、保证它的运输、保证它的检疫、保证它的市场销售,包括保证它的车辆的供应,常年保持在十万人以上,参与的押运人八千人以上。这个壮举只有中国才会发生,这个壮举只有在亲情之间才能够真正体会到。

【解说/三维】

从此,“供应港澳鲜活商品三趟快运货物列车”体系正式形成,由外贸部“三趟快车”领导小组牵头,由中粮集团及各粮油进出口公司组织货源,由铁道部组织运输,由五丰行在香港负责销售,确保供港澳鲜活商品充足稳定,自此成为一项基本政策。

【解说】

三趟快车有力地保障了香港同胞的生活所需,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经济的发展,更加深了两地情感的联系。

在香港经济腾飞的背后,充足的生活物资供应保证了香港的劳务成本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堪称香港社会始终保持活力的幕后英雄。

沿着不变的轨道,三趟快车几十年如一日穿行在神州大地,无论什么困难,都不曾中断。

这条被无数人用心守护的“生命线”,满载着内地人民对香港同胞的关心与牵挂,风雨无阻,一往无前。

 

 


2020年每月第二周刊载作品目录

月份

标题

刊载日期

1月份

《解放之战 天津告捷》

2020-01-05

2月份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求学之路》

2020-02-10

3月份

《遵义会议 冲破封锁》

2020-03-10

4月份

《1959特赦 被俘》

2020-04-06

5月份

《周恩来和中共隐蔽战线 生死抉择》

2020-04-12

6月份

《新中国第一诈骗案》

2020-06-12

7月份

《敦煌守护人常书鸿 使命》

2020-07-06

8月份

《香港生命线 三趟快车》

2020-08-10

9月份

《修筑青藏铁路 鏖战雪域》

2020-09-08

10月份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 世纪之恋》

2020-10-09

11月份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历史铭记》

2020-11-09

12月份

《南天雄杰 冯白驹》

2020-12-07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6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