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1智能视听大会
智能视听正成为重要增长极
“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智能视听作为未来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推动数字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智能视听行业的健康发展,将助推数字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近日,由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山东省人民政府指导,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省委网信办、人民网主办,青岛高新区管委、人民视听科技公司承办的2021智能视听大会在山东青岛举行,本次大会以“视听联万物·数字新格局”为主题,来自政府、媒体、学界、企业界的嘉宾互动交流,为推动智能视听行业发展,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寻求新突破。
数字城市的“智慧蓝图”
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数字城市的“智慧蓝图”正在绘就。
网络时代,是技术驱动的时代,网络传播站在信息传播最前沿,也理应成为运用先进技术的最前沿。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局长谢登科认为,应用好先进技术新引擎,开拓网络传播新蓝海。“以5G、AI、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更迭,正推动网络视听深刻变革,快速发展。无视听不网络、无智能不传播作为网络传播的演进形态,网络视听将带来更强大传播力和更丰富感染力,拥抱网络视听,驾驭网络视听,无疑是增强媒体能量场、扩大主流舆论场的现实之举和紧迫话题。”谢登科说道。
从长视频到中视频,到短视频,再到多样式直播视频传播。智能视听正呈现全时空、全领域、智能化、全年龄发展新态势。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表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算法,智能视听正在成为视频内容和视频服务的主要生产力,智能技术在生产、存储、分发、使用和评价等全流程应用上将是未来视频产业新常态。
智能视听作为未来城市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是推动数字化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智能视听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能够助推数字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崔士鑫表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需要凝聚更多的社会共识,要更充分地发挥智能视听作用,让数字化思维融入政务、商务、服务各个领域,让智能视听融入生产、生活、生态各个场景,引领各方汇聚创新合力。
智能视听作为5G网络场景中的重要运用和网络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网络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场、增长极。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卢岚认为,要壮大主流声音,需深刻把握智能视听产品在互联网内容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分享的优势,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下功夫,使用户黏性不断增强,让该说的说到位,该热的热起来。
从网络化到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万物皆视听、万物皆智能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对此,谢登科表示,信息传播背后有价值导向,观点交锋的深处是人心向背,无论技术怎么变,通过优质内容和思想观点“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这一根本任务没有变,技术赋能归根到底是要给内容赋正能量。作为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视听是内容和渠道的高度整合,也是价值和技术的深度对接,要大张旗鼓扬起网络舆论场正能量的新风帆,必须将正确导向、优质内容、先进技术等要素进行全链条深度融合,用更加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润物细无声的视听产品展现核心价值力量。
技术助力视听深度融合
智能视听正融合千行百业,深入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各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用户体验的新方式、媒体融合的新基建、文化交流的新桥梁。
媒体融合发展是世界性的传媒业革命,从本质上来说融合发展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崔士鑫表示,在人工智能2.0时代,媒体应更加主动瞄准先进技术,充分借力智能视听加快推进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航母和旗舰。
网络数字文化产业正朝着“IP+产业”全面融合。卢岚提出,要跨界融合,应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意为灵魂,促进各种新型业态与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数字技术融合,满足广大群众虚实结合的消费意愿。卢岚建议,要技术赋能,发挥数字技术对内容创作、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提高视听产品品质,丰富表现形式;要深度运用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提高融合程度和转化效率;要精准匹配,探索个性化定制、协作化创新等新型商业模式和文化业态,不断提升优质视听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视听技术的加持下,数据流、信息流和商品流、货物流等相互嵌套,相互转换,网络传播的功能也不断拓展,成为各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谢登科认为,网络视听成为各类商品和城市提升竞争力、引导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载体。未来已来,如何通过网络视听更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亿万民众生活,是新时代赋予的机遇,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拓展国际传播力服务力
视听传播正成为中国国家软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核心要件,展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并将深刻改变国际传播的趋势和格局,极大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智能视听赋能国际传播正在为世界各国人民增加对华交流的渠道和平台,移动化、智能化的短视频正在跨越语言文化等差异,形成跨文化传播的新局面,短视频、直播、VR等直播传播方式成本低、受众广、互动性强、平民化等特点,符合现代受众接收需求,正是推动跨文化传播非常好的表达方式。崔士鑫认为,面对多元复杂国际传播环境应该更充分利用智能视听,通过各类平台渠道,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
传统媒介产业边界日渐模糊。廖祥忠认为,视频传播已经突破了影视行业身份区隔,成为信息娱乐、数字经济、公共服务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性架构,突出表现在视频+全领域应用当中。中国人的信息时代和视频时代是扁平化,其释放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传播与发展潜能是历史性、空前的。廖祥忠表示,视听传播将成为一个核心的战略要素,必将推动媒体融合持续走向深入,社会媒介化脚步不断加快,也必将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开辟新的蓝海。
智能视听已经成为网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视听行业在移动化和智能化的加持下,成为社会公众生活、工作、休闲的重要工具,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认为,智能视听的发展不断影响舆论生成和传播,成为网络文明的新推手。从科学技术、精神文明和制度规范3个维度推动网络文明新风尚,它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带来视听叙事和传播能力的飞跃。
徐锦庚表示:“视听中的画面和声音是人类最基础、最广泛、最简单易懂的信息交流方式,在全新技术赋能的智能视听环境中,画面更加丰富,语言自由切换,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通过视听作品迅速拉近距离,了解不同的生活和文明。因此智能视听发展应树立开放向外的全球观。”(记者 李美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