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时代电视理论节目创新的五个向度

2021-10-29 14:5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新时代电视理论节目创新的五个向度

  摘要: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理论宣传更是任重道远。电视理论节目是传播理论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还要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需要电视理论节目结合理论传播的特殊性,尊重电视传播规律和大众接受规律,实现在文本向度、历史向度、现实向度、世界向度、大众向度等五个向度上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高举旗帜、凝聚共识,让节目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抢占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制高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电视理论节目;向度;大众化

  

  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①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新时代“举旗帜”的基本内涵和任务使命。电视媒体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电视理论节目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电视媒体在守正中持续创新,电视理论节目呈现出新特点、新气象,较好地履行了自身的宗旨使命。《时代问答》《好好学习》《中国正在说》《开卷有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思想的田野》《新时代学习大会》《这就是中国》等20多个电视理论栏目和系列专题节目各具特色、各显其长,讲述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传播马克思主义,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理论学习传播的通俗化、大众化、电视化、时代化。

  新时代,理论宣传还要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电视理论节目必须在思想和理念、内容和形式上全方位创新,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文本向度,让理论宣传回归原点

  电视理论节目的题眼在于理论传播。不论是专家权威访谈,还是电视公开课、理论脱口秀,节目形态可灵活多样,但宗旨定位是一致的,就是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以此为出发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大学习”和在全社会的“大普及”。这就涉及电视理论节目的一个基本问题,即文本向度的问题。要确保电视理论节目在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思想精髓、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做到理论宣传有出处、不走偏、把得准、立得住,把“文本还原”和“理论解读”做实做透,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原声巧妙用准用活用好,让电视理论节目从文本原点开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科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在学习宣传过程中,电视理论节目既要科学梳理又要及时跟进最新的思想论述,切实把握好时度效。每期节目应主题集中,是要讲习近平经济思想还是要讲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想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是想谈习近平强军思想,最好是集中一个方面,讲深讲透讲彻底。从实践来看,不少电视理论节目选择从习近平总书记金句切入,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等,这些蕴含着真理力量、智慧力量、人格力量的金句易于传播、令人难忘,是电视理论节目进行通俗化传播的一个新颖巧妙的文本依托。

  当然,强调尊重文本,不是说唯“本”是从。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这里的“彻底”,不是从文本到文本、从概念到概念,而是既要贯穿理论力量,展现逻辑之美,闪耀思想之光,也要创新传播方式,让人们能接受、愿意接受。电视理论节目要探究理论传播的特性和规律,摈弃“口号式宣讲”“填鸭式灌输”的刻板说教,摘掉“枯燥艰深”“理论灌输”的标签。在理论宣传通俗化、大众化上做文章,在受众与理论之间架设传播桥梁,打通理论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二、历史向度,让理论传播能追根可溯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要勇立时代潮头,更要具备历史眼光,弄清楚说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根本问题。电视理论节目必须从历史向度进行深入探究,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这块富矿中吸取养分,厚植节目内容,让理论传播能追根可溯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②这是一个科学判断,更是一种深刻宣示,为新时代电视理论节目走向纵深提供了坚实的理念支撑。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马克思主义的长远意义何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该如何发展?这些都是电视理论节目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两年,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电视媒体进行了大胆创新探索。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人民网联合出品的《马克思靠谱》,湖南省委宣传部、人民网、湖南教育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社会主义“有点潮”》,中宣部理论局、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马克思是对的》,一大批电视理论节目走红,以耳目一新的打开方式,还原一个真实多彩的马克思,讲好社会主义故事,把握时代脉动,诠释当代价值。节目兼具理论深度、实践温度和文化热度,广受好评。不变的是信仰信念,变化的是节目形式,让“高冷”的理论传播“潮”起来,就可以赢得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关注目光。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观照昨天,是为了更好地书写今天、把握明天,电视理论节目应该具备这样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③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参天大树之根本、万里长河之泉源,于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余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余年的壮阔历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一段段划时代历史变迁、一个个标志性历史节点,变得有根可循、清晰可见。梳理历史进程,构建历史背后的理论支撑,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是电视理论节目的应有使命。从实践来看,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迎接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给电视理论节目带来了创作契机,节目在回望来路中增强了厚重性、故事性和说服力,凸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世界意义。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委网信办、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委讲师团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中国宣讲达人大会》用人物和故事激活历史,以宣讲与互动阐释理论,传播中国共产党精神图谱,传承红色基因,传递自信力量。中宣部理论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的《壮丽70年 时间都知道》从经济、民主、文化、民生、生态和中国道路六个维度,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巨变,让发展之变和时代之问相互映照。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的《长江黄河如此奔腾——解读共和国70年》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发,深度解读共和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理论文本和深刻思想融入新潮的表达,用故事印证理论,充分展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大势无比坚定的自信。事实证明,厚植历史根基,阐清道明历史事件与理论的逻辑关联,电视理论节目便可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时代和实践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总结反思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④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养分,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也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备独特的神韵、气度和感染力、号召力。文化本身具有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属性,为理论传播开启了全新的打开方式,为拉近理论与受众距离提供了独特的切入视角。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就找到了“用典”这个着力点,通过“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经典诵读”等环节,解读经典名句的文化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服务于思想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大众不懈的价值追求同心同向,科学的思想理论与厚重的中华文化同频共振。

  三、现实向度,让理论落地生根

  思想力求变为现实,现实也要主动趋向思想,思想和现实携手前行,社会才能滚滚向前。从思想与现实的相互促进关系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考量,电视理论节目的重要使命就是完成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真正统一,以现实活化理论,让理论照亮现实,从现实向度促进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

  近年来,不少电视媒体切实践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节目创作理念,录制地点从演播室转移到百姓火热的生活中,带着问题探究理论,通过案例印证观点,让理论宣传接地气、有生气、有力量。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省级卫视共同制作的大型电视理论节目《思想的田野》中,“思想号”大篷车载着探访团成员行走祖国大地,在行进中寻找、在探寻后挖掘,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现实案例探究其中的理论支撑。吉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好好学习》定位于全国首档“七进”纪录式理论宣传栏目,在理论学习“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过程中,不断为理论宣传注入实践温度,让理论传播既“顶天立地”又“入心化行”。这种“走进式”纪实节目模式有效建构起理论与实践、思想与现实、发展与百姓间的互动联系,有利于节目的融合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⑤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问题思维来认识把握中国和世界的问题,为电视理论节目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电视理论节目要敢于抓住问题导向,不回避舆论热点,不躲闪困惑疑问,直面中国发展现实,做出有力的理论解答,发挥好引领导向、凝心聚力的作用。但是,当前电视理论节目问题导向思维仍有所欠缺,习惯用正面典型案例印证理论、佐证观点,不敢于、不善于用科学理论解答现实问题,这容易造成理论传播的不充分、不彻底、不解渴,让直抵人心的思想力量打了折扣,这也是未来电视理论节目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时代问答》紧跟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思想论述,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进行权威解读,回应热点难题问题,立心铸魂,较好地体现了问题导向思维。

  四、世界向度,传播中国理论话语

  世界每天都在变化,中国发展日新月异,这是孕育理论的源头活水。立足中国、借鉴国外,胸怀天下、面向未来,让中国理论拥有了中国气派、世界视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疫情之下,世界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看?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需要电视理论节目以更深邃的眼光、全球化的视角做出有力的解答。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遭遇百年未有之大疫情,中国是怎么做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4亿中国人民作出历史性抉择:以‘生命至上’凝聚万众一心,以举国之力对决重大疫情,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克时艰。”⑥经过全国上下齐心努力,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种特殊方式,让人们直观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能力。”⑦同时,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携手各国抗击疫情,践行大国担当。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生动鲜活具体。电视理论节目要坚守主阵地,深刻反映中国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有力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全面诠释中国抗疫的制度优势,真实体现全球抗疫的中国担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际合作。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深入传播好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中国理论话语,既要向国内讲清楚,也要向世界道明白,发出中国声音,履行好电视理论节目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使命。

  与此同时,面对一些西方国家个别政客和媒体将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污名化等荒谬论调,电视理论节目要充分担负起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职责,发挥批判功能,做到有理有据、强力发声,给予有力驳斥。东方卫视联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观视频工作室和观察者网推出的《这就是中国》结合全球疫情持续发声,制作播出了《中国抗疫的世界意义》《中国抗疫中的科技力量》《拒绝傲慢与偏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多期节目,摆事实、讲道理,释疑解惑、引领思考,让受众读懂中国,更看清世界。

  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治理体系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立足中国、胸怀天下,把握当代、面向未来,让中国理论光彩照人、闪耀世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中国发展模式的密钥是什么,世界需要得到答案。这就要求电视理论节目及时登场,构建中国理论的对外话语体系。《这就是中国》邀请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作为主讲嘉宾,以独特的视角、宽广的国际视野、风格鲜明的中国话语,阐述中国崛起背后的思想理念支撑,分析西方模式的缺陷与困境,用事实说话,客观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受众从全局角度、世界维度看中国、观世界,增强“四个自信”。

  五、大众向度,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更有意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⑧电视理论节目既要立得住,更要叫得响、传得开,达到良好传播效果。这就涉及大众向度的问题。电视理论节目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创意为要,加强节目内容、形式、语态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等方式活化节目外壳,在融合嵌入中提升传播热度,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更有意思。

  近年来,全国电视媒体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以我为主,主动出击,推陈出新,不断加强电视理论节目研发与创新。“走进式”纪实、“伴随式”学习、“沉浸式”演讲等新的节目形态异彩纷呈,这种创新探索成为电视理论节目大众化之路的生动注脚。《好好学习》突出实践性和融合性,节目形态融合真人秀、纪录片、新闻专题等元素,理论学习过程与现实案例探访相互加持、彼此成就,让群众在春风化雨、日用不觉中领会思想、把握要义、强化落实。《壮丽70年 时间都知道》摆脱居高临下、自说自话的传播视角,“时光寻访人”展开类真人秀式的实地寻访,让理论解读变得更有代入感。《中国宣讲达人大会》将互动竞答、投票、演说、故事讲述等多种表现手法融入理论学习,时刻保持节目热度。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拉近节目与受众的距离,理论宣传只有贴近百姓、走近受众,才能聚民心、筑同心。

  新时代,电视理论节目大众化的一大任务就是话语体系创新,将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和学术话语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真接受的大众话语,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晦涩的理论讲通俗,使节目与受众站到同一纬度。电视理论节目的使命就是把抽象变具象,让精英思想成为大众认同。重具象而非抽象,求过程而非概念;把逻辑推演形象化,把思想理念故事化。故事是思想和精神的最好载体,谁能把故事与节目宗旨、节目模式有机融为一体,谁就会赢得受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比如,可以通过现实案例、人物故事告诉受众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逻辑关系,等等。讲故事的目的是把概念活化,让人更便于理解和接受,实现理论传播“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电视理论节目要防止两种倾向:有故事缺理论,有情感缺思想;有理论缺活力,有价值缺魅力。话语体系创新包括话风的创新和对新技术的运用。人在哪里,宣传阵地就在哪里。受众喜欢什么样的文风话风,电视理论节目就要研究跟进,这也是新闻媒体践行“四力”要求的职责使然。“红色理论片三部曲”《社会主义“有点潮”》《新时代学习大会》《长江黄河如此奔腾——解读共和国70年》,节目语言保持“潮”的风格,打破坐而论道式的僵硬话语体系,让“潮言潮语”贯穿始终;同时还综合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时空凝结技术,赋能节目新表达,既新潮又接地气。《马克思靠谱》《马克思是对的》等节目的话语表达洋溢着青春活泼气息,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年轻人的好评。年轻人是互联网时代最活跃的力量,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用科学理论去影响他们。影响青年一代就能赢得未来。

  全媒体时代,海量的视听信息使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电视理论节目要运用融媒体思维,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主动设置网上议题,挖掘节目亮点,借鉴网络短视频、微电影的传播手段,布局碎片化、移动化传播,主动匹配受众的兴趣点和共鸣点,打造“爆款”新媒体产品,扩大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理论之音传得更广更远。

  综上所述,电视理论节目的文本向度、历史向度、现实向度、世界向度、大众向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强壮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筋骨,擎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

  

  注释:

  ①⑧《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

  ②③《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人民日报》2017年9月30日。

  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⑤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⑥新华社记者:《风雨无阻向前进——写在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人民日报》2020年5月18日。

  ⑦任仲平:《风雨无阻向前进——写在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人民日报》2020年3月26日。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7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