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冲刺1500公斤——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稻测产

2021-10-29 15:4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冲刺1500公斤——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稻测产

  1.片头 VCR

  2.演播室+访谈

  【字幕】主持人:刘梦娜

  嘉宾: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陈良碧

  【标题】冲刺亩产1500公斤 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稻测产

  刘梦娜: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由湖南卫视正在直播的特别节目《冲刺1500公斤: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稻测产》。您现在看到我们直播间的这一片稻浪呢,就是以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清竹村的杂交稻为模型构建的一个虚拟的场景。那这个场景呢,也是袁隆平团队最新科研成果第三代杂交稻三优一号的测产的现场。今天我们直播呢,要关注的测产目标就是要冲刺长江中游双季稻周年亩产1500公斤。今天我们的直播现场也请来了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陈良碧教授,陈教授您好。

  陈教授:主持人好,大家好!

  刘梦娜:陈教授是长期从事这个水稻不育的生殖发育以及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而且多次参与了我们新品种杂交稻的这个测产哈。 所以感谢您今天陪伴我们的直播。今年的九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尤为重要。所以在这儿我们首先想问一下陈教授,今年我们发现哈,大家对粮食安全都特别的关注,能跟我们说说是为什么吗?

  陈教授:好。我国粮食丰收在望,但是今年由于疫情和自然灾害,使世界粮食生产受到影响。粮食的供给呈紧张态势。所以啊,大家对粮食这个安全都很关注。

  刘梦娜:嗯,那如果说哈,在大家关注的目光下,我们今天的这个直播测产达到了它的预期目标,您觉得它的意义何在呢?

  陈教授:这个早稻加晚稻亩产3000斤是什么含义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杂交水稻发现以前的我国水稻产量水平。五十年前啊,那是一个农业以粮为纲的时代,湖南粮食跨纲要的指标是早稻加晚稻亩产800斤。

  刘梦娜:那时候粮食可见水平很低的哈。

  陈教授:粮食供应十分困难。我青少年时代吃不饱饭的感受还记忆犹新。

  刘梦娜:我们这一代可能都没有感受了啊。

  陈教授:这时候,以袁院士为首的中国科学家研究了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产的奇迹,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今天请观众一起来见证亩产3000斤的奇迹,领略科技进步的魅力。

  刘梦娜:是,越说越激动哈。陈教授今天要带着我们大家一起来见证我们科技的这个魅力。今天冲刺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能否实现?我们先来连线一下,就在衡南测产现场的本台记者王尧。王尧!

  3.连线现场

  【地点】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清竹村

  【字幕】记者:王尧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炳然

  王尧:好的主播。那现在啊,我们可以看到我身后原本这一方稻田啊,现在已经收割完毕了,我们的这个收割机现在已经停在这里了。那么现在的这个阶段啊,我们的这个院士专家团队正在经过这个综合信息的研判,在进行综合的分析。那其实呢,可能很多观众朋友们对于整个的测量杂交水稻,它的这个测产不太了解,其实它是有一个非常严密和严谨的流程的。那么接下来我就以时间点的方式,来给大家梳理一下这次测产的整个流程。在上午的九点半左右的时候呢,我们的院士专家团队是来到了现场,他们是围着这一片的水稻田来查看,从这方水稻田当中选取三块作为今天测产的这个水稻田。那在十点钟左右啊,我们三台收割机就下到指定区域,对这个水稻进行收割。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发现一个细节,就是水稻田里收割机在收割的时候啊,其实我们的这个工作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们就在收割机后面,在捡拾这个遗落的稻穗,目的就是一定要测量精准、准确。那所以这一次的测量也是非常的严格的。那么收割完毕之后呢,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会把收割面积进一步的测量。而之后呢,这些收割下来的稻谷就会去杂称重。之后再经过测水分的过程,综合各方数据会得出今天最终的结论。那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我的左手边啊,这边堆放着的就是今天刚刚收割下来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稻谷,就是我身后的这方稻田,可以想想这么大的一个面积,能有这么多的收成,看起来就是沉甸甸的这个收获啊,我相信一定是一个不错的成绩。那我们看到现在通过这个大屏幕可以看到,现在我们身在长沙的袁隆平院士,正在以视频远程连线的方式来和我们这边实时的了解前方最新的情况。我想这一次袁老作为这个“送考”的家长,我想此时此刻他的这个心情一定是非常激动的。但是,这份激动一定是一种自信,一种从容。那其实呢,我们今天整个的这个测产的目标能不能够实现,那要看我们今天的这个数据1500公斤能不能够冲刺到了?我旁边这边是一块展板,这个上面清晰的记录着我们今年早稻的收成,是亩产实现了619.06公斤。也就是说,这次晚稻的收割,第三代杂交水稻三优一号只要达到亩产880.94公斤,就能够突破1500公斤这样的一个目标。那究竟冲破了这个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它意味着什么呢?然后,这次的产量能不能够实现,我们来采访一下我身边的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所的赵炳然老师。

  王尧:赵老师您好。首先我想问您啊,您对这次的咱们这片的产区有没有信心?

  赵炳然:有信心。因为我多次来到这里查看,调查数据,连续两次预测产,所以我在冲刺这个目标很有信心。

  王尧:但是,这次一定能不能够冲刺成功1500公斤,是不是也有一些很重要的因素要考虑进来?

  赵炳然:是的,今年能不能达到,当然要等一下专家的结果。但是,今年不管是一个什么情况,结果是一个什么情况?在整个水稻开花以后,起穗以后,连续一个月低温、阴雨、寡照。我跟您说几个数字,今年从起穗以后的一个月,它的日照总数只有44个小时,而去年同期是188个小时。就今年比去年的日照,在这一个关键的灌浆时间少了144个小时。你看,只有44个小时,比原来的188个小时少了144小时。

  王尧:所以就是有可能对我们第三代杂交水稻的这个产量,有可能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赵炳然:这是肯定的,按照我们的理论产量完全不是问题。但是即便是这样子,因为我们第三代杂交水稻是亚种间杂种优势强,特别是耐寒性好。我想您刚才看到,即便是这种情况,一片还是活的,也基本充实起来了,所以我还是有信心。

  王尧:好的,谢谢您,谢谢您,赵老师。其实我们通过与赵老师的这个聊天沟通当中啊,我们也发现了赵老师是非常有信心的。而且我们看这个长势是非常好的。我想,无论是这个天气怎么样,我们的这个第三代杂交水稻恰恰证明了对环境的耐受性是非常强的。那为了保证这一次的测产呢,其实我们也是有非常强大的专家阵容啊。首先就是由这个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院士来领衔。那么另外呢,还有八位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江西省农科院的不同单位的专家共同来进行测产。我们相信,今天的成绩一定会是大家非常期待的,也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消息。最新的情况我们也会及时的跟进,主播。

  4. 演播室+连线刘佳颖

  【字幕】记者:刘佳颖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标题】袁隆平:对第三代杂交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充满信心

  刘梦娜:好的,谢谢啊,谢谢王尧。那现场呢,我们的专家也说了,这个天气的原因啊还是非常的关键的。那另外一边呢,我们的袁隆平院士啊,他是在我们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远程观测测产的情况。听到这些,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马上来连线就在他身边的本台记者刘佳颖。佳颖。

  刘佳颖:好的,主持人。今天上午呢,袁隆平院士和各位专家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这间会议室,我们通过电视机大屏远程观摩。今天上午啊,袁隆平院士他非常的认真,而且时不时还会拿出电话询问前方的情况。那么,今天大考在即,不知道袁院士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袁老师,今天我看到工作人员让您休息啊,您都不愿意。您今天的心情怎么样?

  袁隆平:心情啦,我心情激动了。

  刘佳颖:非常激动,是不是啊?那我们都知道第三代杂交水稻是您团队最新的科研成果。那么您希望它能够高产到什么份儿上?

  袁隆平:他的高产我们讲呢。说晚稻可以亩产1000公斤,作中稻可以亩产1200公斤左右。这种就是最高的产量,是国家最高的产量这个记录。

  刘佳颖:那么今天冲刺双季亩产1500公斤,也就是3000斤,您有把握吗?

  袁隆平:我刚才讲的,有九成五的把握。

  刘佳颖:有九成五的把握是吗?好的,谢谢袁老师。

  袁隆平:它一个高产要“四良”配套。品种是吧,然后栽培技术,良子良法。第三个是良田,良田是基础。最后还有一个良态,就是气候要好。就在今年呢,良态不行,气候不好,是吧,是十年来最不好的一个气候,是吧?对水稻最不利。九月份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金秋九月,一天到晚下雨,没有日照。

  刘佳颖:但是我们也看到您,一直在给我们提振信心。

  袁隆平:今年湖南省的秋季啊,最不好,气候。九月份,它原来是200多个,240个小时日照,这只有40个小时的日照,正常的六分之一的日照,如果今年能搞到880公斤,那正常就是1000公斤是没有问题的,是吧。

  刘佳颖:现在我们看到,袁老师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有他严谨的态度。那么我们也就更加跟您一起去期待一下。嗯,我们一起去期待一下。好的,主持人。

  5.演播室+访谈

  【标题】冲刺亩产1500公斤 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稻测产

  刘梦娜:好,谢谢佳颖。今天连线一开始,咱们袁院士就又贡献了一个表情包啊,打了个大哈欠,这说明他内心是非常充满了自信。但是他也再次强调了咱们这个天气的原因啊,非常非常的糟糕。如果说今年的测产我们达标的话,那真的证明咱们这个第三代真的是优等生当中的优等生。在这儿要跟大家介绍一下咱们第三代的这个测产的品种,它的这个品种的名字叫三优一号。第三代杂交水稻是2011年由袁隆平院士领衔开始启动研究的,直到2015年的时候,科研人员才从十万株的水稻当中,筛选出了适合选育要求的单株的水稻。在这儿要请教一下我们的陈教授了哈,用了这么长时间选育出来的,为什么要用这么久呢?

  陈教授:由于第三代杂交水稻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探索过程。那技术研究成功以后呢,要从很大的十多万群体中间,要筛选可利用的父本或者说是母本。所以啊,这就是时间比较长的缘故。

  刘梦娜:哦,我们能详细的说一下这个第三代杂交稻,它和前两代相比,它真正的优势到底在哪儿吗?

  陈教授:这个第一代杂交水稻,它的父母本婚配不自由,成功率低。第二代杂交水稻呢,婚配自由,但是杂交制种的时候,这个时间和地点选取的困难,不自由,挑地方。第三代杂交水稻呢,就克服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缺点,容易选出优质的杂交水稻来,也就是很容易产生优等生。

  刘梦娜:就是我刚才说优等生。好的,咱不怕天气的挑战,也不怕地域条件的恶劣。我们的记者在两天前采访袁院士的时候,他也说这第三代的杂交稻是他手中的两张王牌之一。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6.VCR:《袁隆平:保障粮食安全 我们有两张王牌》

  【正文】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我们中心有两张王牌 一个是“超越千号” 五次全国最高产量 都是“超越千号”最高的亩产1200公斤 第二个王牌就是第三代杂交稻第三代杂交稻我认为是一个重大突破 它生产期短 穗大粒多 每一亩谷粒数可以达到6000万

  【问题】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能否达2到1500公斤?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如果天气好 不倒伏 (晚稻)就可能达到 880公斤 早稻有620公斤 加起来呢 就是3000斤 能不能达到880公斤 还要看天老爷

  【问题】您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一个一个台阶 一个一个突破 我感到非常有自信 尽我的能量把杂交水稻的产量 不断地向更高的产量冲刺 为实现我们国家粮食安全 做我应有的努力

  7. 演播室+访谈

  【标题】冲刺亩产1500公斤 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稻测产

  刘梦娜:嗯,今天我们能不能冲刺成功啊,还是要看老天爷。今年试验田早稻测产的时候呢,我们是已经达到了亩产619公斤。也就是说,晚稻只要达到亩产881公斤左右,就可以突破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了。但是我们一再强调这个今年天气的恶劣哈,陈教授,您觉得就是如果日照时间减少了,几乎是十分之七以上了,这个成功率是不是真的会很低呀?

  陈教授:是的。这次测产的晚稻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三优一号。按道理说,如果天气给力的话,达到这个目标是没问题的。但是今年晚稻生产遇到六十年来最差的天气。九月十四日至十月八日的阴雨低温、光照不足,对水稻生产非常的不利。袁院士的预计目标能否实现?还存在不确定性。

  刘梦娜:真是对我们的巨大考验啊!你说我们今年要测产了,偏偏今年的天气就是这样的严格。所以呢,除了本身我们技术人员的努力之外,要靠天帮忙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拭目以待。现在我们来连线一下,就在前方我们试验田里的另一路记者向星华。星华,你好。

  8.连线现场

  【字幕】记者:向星华

  衡南县农业农村局优农中心主任 李秋生

  【地点】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清竹村

  【标题1】第三代杂交稻穗子大 结实率高

  【标题2】李秋生:亩产1500公斤 过去不敢想象

  向星华:好的,主持人。我所在的这一片被收割的田地,就是今天测产人员所选择的随机测产区。你可以看到在田地的高地上,还有部分的农民朋友,还在进行这个稻谷归仓的工作。还有一个新信息呢,就是在今天测场完成之后啊,三十亩的种植区域将全部收割完毕。其实,我在这里走在田地间的时候啊,在问为什么我们一亩地有冲刺1500公斤的底气?我想在田地里已经得到了答案。不信您看啊,在我右手一旁,这一片金黄的稻穗是常规稻的种植区域。是的,然后再看我左手边的这一块绿色的叶子啊,它这个就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种植。您别看他叶子是绿色的,但是它的稻穗是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说它的抗早衰以及抗倒伏能力是非常强的。您看我手上有两个稻穂,这个长的穗呢就是第三代的杂交水稻,按照专家的测算呢,他一穗上面是有三百粒左右。相比较我们常规的杂交水稻来说的话呢,是只有两百多粒,多了八十到九十粒。而且您可以非常明显的能够看到,它的谷粒更加饱满,而且密度也更高。所以说啊,这就是我们冲刺1500公斤的一个底气。但是有句话说的好,农民朋友在种地的时候是三分种七分养。那今天呢,我们还请到了一位三十亩试验田的农技指导专家团队成员之一,就是当地农业部门的优农中心的李主任。你好,李主任,来,请您过来。今天想请您过来,是因为我们从春种到秋收,历经八九个月时间,今天相当于我们的成果上了考场,马上就要公布结果了,您觉得紧不紧张?或者说有没有信心冲刺这个目标呢?

  李秋生:这个非常有信心啊,这是我们自己种出来的。前面也搞了一个预测产,非常有信心。

  向星华:所以说我们提前量工作是做得非常足。那第二点就是说我们今年气候条件可能不是特别好,光照或者是温度,我们是有没有一些小妙招来解决或者说来培养它?

  李秋生:那肯定有这个。今年的低温寡照,月平均温度低。我们最主要的一个措施就是通过喝水,白天排水,晚上灌水,把这个温度提升一到两度,来改变这个小区的温度气候,希望它生长。

  向星华:那像一亩地啊,1500公斤,您平常也可以跟很多农民朋友打交道。您说1500公斤对于他们来说,是什么概念呢?

  李秋生:他们是想都没想到这1500公斤啦,他们在我们这里种的话,应该差不多双季稻就是1200公斤的,应该是最高的了,现在是1500啊,能够多300公斤。

  向星华:好的,谢谢您。一年能够多丰收300公斤稻谷。我相信对于农民朋友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当然也感谢李主任,感谢每一位到田间呵护的护苗人,我相信有了他们才让我们看到了今天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场景。当然最重要的是还有我们湖南的水稻攻关团队,我们成千上百名的科研人员。他们用尽了毕生心血来进行攻关和研究。当然,在这里值得向您介绍的是,其实我国从1996年开始就进行了超级稻的攻关研究。我们在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和2017年,我们的亩产量是不断往上攀升的,从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我们的目标不断在攀升,我们从第一代的杂交水稻丰产看到了今天第三代我们进行测产。我相信,这也是一代又一代湖南农业人,他们二十多年来接续努力,合力攻关,端牢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同时也捍卫了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我们静候结果的同时呢,我这边现场的情况就是这样,主持人。

  9. 演播室+访谈

  【标题】冲刺亩产1500公斤 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稻测产

  刘梦娜:好的,谢谢星华啊,刚刚听完李主任的这个非常自信的回答。我这心里头也更加有信心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咱们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面对国际上一度出现的“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论调,我们用事实进行了有力回击。中国人靠自己稳定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是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没有饿过肚子的人来说,可能很难意识到这个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陈教授:是的。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我国有十四亿人口,吃饭是天大的事儿。靠别人解决我国吃饭的问题是靠不住的,要靠我们自己,要靠我们先进的杂交水稻技术。

  刘梦娜:哎,靠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哈。20世纪60年代,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学家冲破了当时“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遗传学理论束缚,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通过长期艰苦科研实践,创造出一个个水稻高产的绿色奇迹,为中国粮食安全和全人类战胜饥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0.VCR:《杂交水稻高产之路》

  【正文】

  【字幕】湖南省农科院

  【实况】铁门打开

  【配音】在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着2万4千多份水稻种子,保存时间最长的,已有28年,见证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历史。

  【同期】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段永红

  早期研究的杂交稻组合已经开始退出市场了 被新的超级稻所代替 但是它当时的育种还是有他的特殊意义的

  【配音】1961年7月,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发现一株特异的高产稻株,以此为基础,证明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1973年,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三系法”成为我国第一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

  【同期】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项目主持人 李新奇

  这种不育系在自然界水稻品种中间的存在只有千分之一 而且它的父本也只有5% 所以这样我们获得这种好的杂交水稻就很难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2016年采访)

  怕失败的人不要搞研究 哪有那么一帆风顺 搞一百次试验 能够有一两次成功就不错了

  【配音】1976年,第一代杂交稻开始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但制种难成为现实问题。为此,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利用部分水稻对光照和温度敏感不育的特性,研究出第二代“两系法”杂交水稻,大大降低了育种难度。

  【同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 马国辉

  超级杂交稻的高产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要怎么样把高产品种的特性充分地表达出来 从方案的设计 方案的实施到田间的操作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闪失

  【配音】第二代杂交稻育种不再难,但受环境和气候影响大。科学家们经过长期攻关,又研发了第三代杂交水稻,环境适应能力更强,且制种繁殖更简便。2019年10月2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完成首次公开测产,衡南县试验基地平均亩产达到1046.3公斤,表现出巨大潜能。

  【同期】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项目主持人 李新奇

  也有人把我们现在的这种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不育系叫做智能不育系 利用起来也是非常方便的 通过这些技术 我们能够真正地让杂交水稻普及全世界

  【配音】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创造当地的高产纪录。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和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的两个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2019年7月采访)

  走出国门 让这个杂交稻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现在(全球)还只有700万公顷 要做到8000万公顷(笑)

  11. 演播室+访谈

  刘梦娜:陈教授,您也是长期从事这个杂交稻研究的哈,所以我们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的工作者的艰辛,您应该是最清楚的。常年我估计您也是经常都是在田间地头的吧?

  陈教授:是的。从事农业科研是很艰苦的,甚至比农民还苦,但又其乐无穷。每当培育出一个高产优质的品种时,又无比幸福,经常处于自我陶醉之中。我们的袁院士啊,就是一位一直沉浸在陶醉之中的幸福者。

  刘梦娜:嗯,您自己呢?

  陈教授:我也经常陶醉呀。

  刘梦娜:我听您说前段时间还跑到了这个海南那边,也是背对太阳天天在田地里。

  陈教授:是,我们十一月十几号,我们又要过去了。

  刘梦娜:啊,所以我看到的您,还有袁院士,是我在我们直播间里头,见到的这个做科研研究的,肤色最黑的啊。哈哈。今天呢,第三代杂交水稻冲刺双季亩产1500公斤。现在我们的记者正在现场。进展如何?我们马上再来连线一下前方的记者王尧。

  12.连线现场

  【字幕】记者:王尧

  【地点】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清竹村

  【标题】第三代杂交稻不仅产量高 而且口感好

  王尧:好的,主播。那么现在的这个结果啊,还没有出炉,但是大家要耐心等待。因为今天的天气啊是影响因素比较大的,大家可以看到啊,现在还有一点点飘雨,从昨天晚上开始到今天,一直会有这种断断续续降雨的这个过程。所以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地面,现在是稻田里面的这个地呀,是比较泥泞的,这给水稻的收割和水稻有一个重要的流程——测量水分,是制造了不小的难度。特别是在测量水分这个环节,原本呢是可以通过仪器,只要含水量不会超过百分之三十,进展就会比较顺利。但是超过百分之三十之后,那现在呢就要进行这个炒制烘干,那之后再来测量水分,最后统计出这样的一个结果。所以最终的结果,还要大家稍事等待。那现在这个时间点啊,已经临近中午,我想现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应该是正在或者是即将吃午饭的时候,那呢大家一定特别关心,第三代杂交水稻究竟好不好吃呢?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啊,今天我就给大家来尝一尝我们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究竟好不好吃。现在呢我们看到这一锅,就是前几天在预测产的时候,这个我们收割下来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制作的这个米饭。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啊,现在这个香气还是非常的浓郁的。这种米的清香和这种醇厚的这种味道,非常的非常的清香。那现在我给大家尝一尝究竟是什么味道?和普通的这个水稻常规的这个大米吃起来有什么不同呢?嗯,这种感觉啊,就是他的层次感很很丰富。第一个呢是它既有这个咱们南方籼米的这种软糯的这种感觉,软糯微甜。同时呢,它又有北方这种粳米的筋道、Q弹的味道。所以它进到嘴里面这种口感的感觉层次非常的丰富,而且非常的清楚。那我们刚才,大家还可以看到,我们这个米饭颗粒是非常清晰的。而且我们叉一下,弹性十足。里面又很软糯,又很软糯,所以这种感觉,层次很不一样。那我们之前在前期跟这个专家了解的话,主要也是因为我们第三代杂交水稻。他在育种的时候是选择了北方的粳稻和南方的籼稻的这种杂交的这种优势。那利用的这种优势组合啊,就产生了这样的口感。那为什么会这样呢?用这样的一种组合呢,主要是因为北方的这个粳稻,它的这个抗倒伏能力更强。而南方的这种籼稻啊,它的生长周期更短,所以强强联合才会有这么既好吃又好看,同时味道又很丰富的这样的一个美食出来。所以其实我们可以从这个细节来发现,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这个里面蕴含的不仅仅是科学家们对于这个高产和优质的这种孜孜追求,也蕴含着他们为此做出的默默地付出和奉献。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好饭不怕晚啊,大家一定要耐心等待最后的这个结果出炉。主播。

  13.演播室+访谈

  【标题】冲刺亩产1500公斤 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稻测产

  刘梦娜:好的,谢谢王尧。看到我们都流口水了,午饭的时间。时间在一点点的推后,我们要耐心等待,因为昨天晚上一直在下雨,所以我们今天在测产的时候势必要增加更多的时间去等待这个烘干的时间,我们才能出来一个准确的结果。那在这儿我们在直播间就跟陈教授来聊一下这个1500公斤,它是怎么定出来的,它是不是就是这个产量的极限了呢?

  陈教授:这个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应当是目前一个极限产量。

  刘梦娜:没有人达到过哈。

  陈教授:以前这么多年来没在任何一处田里面,早稻加晚稻能够实现1500公斤,这是难以想象的。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的粮食产量啊应当还有提高的潜力的。因为科学进步把目前一些受到限制的因素又进行改造,把杂种优势、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所以产量应当说还有提高的空间。

  刘梦娜:对,我们看着这个袁隆平院士团队产量一步步的每年的变化,我们觉得今年这个目标实现了,就接下来他一定又会定一个新的目标。

  陈教授:对,这就是人们对科学不断的追求,最后实现我们产量的不断提高,使我们粮食安全更加有保障。

  刘梦娜:对,而且要给大家解一个惑。很多人就会觉得说产量上去了,米会不好吃,实际不是的,我们在择优的时候,这个口味、品种也同样是我们专家一直在攻克的一个难题。解决饥饿问题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是全球各国共同目标。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要请陈教授来跟我们分析一下。

  陈教授:好的。对于我们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对米饭有着特殊的感情。

  刘梦娜:您小时候应该吃不到米吧。

  陈教授:经常吃不到大米。我记得小时候听我父亲说,如果让他每天吃饱大米饭,连续吃一年,就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

  刘梦娜:就当时觉得是不可能的。一个梦想。

  陈教授: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大多数都是吃红薯、吃玉米,还经常吃不饱。只有袁院士及科学家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以后,粮食高产了、丰收了,我父亲每天都可以吃上优质的大米饭,还有好菜,还可以喝一点好酒,过上了他做梦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但现在,世界上还有少数国家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袁院士就是想把我国的杂交水稻成果应用于全世界。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坚信我国的杂交水稻会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刘梦娜:嗯,这个陈教授发了很多的感慨,我相信袁院士也一样。今年我国粮食实现“十六年丰”, 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我们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全球近20%人口吃饭问题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中国经验、中国农业正在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14.VCR:《中国农业 世界贡献》

  【配音】前不久,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罗班松·让·路易来到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拜访袁隆平院士,并希望湖南继续帮助马达加斯加扩大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提高水稻单产,早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和大米出口创汇。目前,杂交水稻在当地已累计推广种植四万公顷,平均稻谷单产从原来的每公顷三吨左右,提升到现在的每公顷7.5吨。不仅在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已在越南、菲律宾、斯里兰卡等数十个国家进行研究和推广,海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按目前的增产幅度来估算 每公顷可以增产2吨 如果全世界有一亿五千万公顷的稻田 其中有一半稻田是杂交稻 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 可以多养四到五亿人

  【配音】不仅水稻,作为第一个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南南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我国通过派出援外专家组、建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捐资设立信托基金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生产问题。

  【同期】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 彭廷军

  十八大以来,我们总共向埃塞俄比亚等37个国家派遣农业专家组78个、770多人次,在24个亚非国家建立了25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试验推广作物品种300多个 约100万小农从中获益 为全球粮食安全 减贫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贡献中国智慧。

  15.演播室+连线刘佳颖

  【字幕】记者:刘佳颖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标题】冲刺亩产1500公斤 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稻测产

  刘梦娜: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杂交稻,不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还将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杂交水稻自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至今,已经帮助数亿人解决了温饱。在我们今天等待测评结果的过程当中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袁院士一直在远程通过大屏在观摩着。那我们现在不妨就再来连线一下在那里的记者佳颖,听听袁院士都说了什么。佳颖。

  刘佳颖:好的,主持人,现在距离最后的测产验收呢,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了。已经到达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了,我们一直在等待着、期待着。袁老师,现在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了,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现在的心情好吗?

  袁隆平:我觉得very excited。非常的激动。

  刘佳颖:非常的激动是吧?您之前说有九五成的把握,您现在的把握有多少?

  袁隆平:我说有九成八的把握了。

  刘佳颖:九成八的把握了,是吗?我们都知道您有两个梦想。那么如果今天攻关成功的话,您觉得离哪个梦想更进一步?

  袁隆平:第一个梦想。

  刘佳颖:第一个梦想。

  袁隆平:就是禾下乘凉梦。

  刘佳颖:就是禾下乘凉梦更近一些。

  袁隆平:对对对。

  刘佳颖:好的好的,谢谢袁老师。那我们一起去期待最后的冲刺,好不好?好,我们一起去期待一下。好的,主持人。

  刘梦娜:好的,谢谢佳颖。咱这袁院士是兴奋得英文都出来了。确实我相信今天的信号的传播呢应该是传递给了全世界的这个舞台上。我们现在不妨到现场来看一下就是测评的观摩会的,你看已经等待了很多的相关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等待着结果的出现。在今年九月七号的时候,袁隆平院士过生日的时候,他就许下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下半年的这个1500公斤的亩产的目标能够成功实现。所以今天这一刻就是我们出成绩的这一瞬间了。刚刚老人家说很兴奋,其实现在在直播间的陈教授,还有我本人,我相信还有电视机前的各位也是同样非常的兴奋。现在我们的信号切给大家呢,就是我们在衡南县的清竹村的这个现场测产和观摩会的大板子的前方,待会儿呢我们几位院士和专家就会拿着他们测评的最终的结果,在这个现场向全世界来宣布,我们袁隆平团队在第三代杂交稻这样一个双季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我们可以看到现场人头攒动,各个媒体,包括一些自媒体都把镜头对准了我们现场测产和观摩会的这个大板子。所以呢,眼下秋粮收获已近九成,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年的粮食总产量我们来预测一下,将会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在这个丰收的背后,种植面积超过1.3亿亩,占据水稻种植总面积30%的超级杂交稻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16.VCR:《超级稻的“超级”贡献》

  【正文】

  【配音】霜降时节过后,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种粮大户谢辉特意请了两台收割机,趁着天气晴好,抓紧抢收,比起以往,今年他又多种了500亩的杂交水稻。

  【同期】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种粮大户 谢辉

  去年的收购价是1.2元一斤 今年到了1.5元了 按每亩1000斤来算的话 500亩的话就多了10多万

  【配音】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今年夏粮、早稻分别增产24.2亿斤和20.6亿斤,丰收到手。秋粮的丰收则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今年秋粮面积增加800万亩,对增产贡献率超过50%,同时超级稻的大面积推广也为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期】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技术推广处处长 崔江浩

  超级稻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产 (全国超级稻)累计推广面积达13.5亿亩 累计增产粮食约600亿公斤 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配音】从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开始,超级稻品丰产纪录不断刷新,亩产从700公斤逐步突破到1000公斤。近5年,超级稻年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1.3亿亩以上,占水稻种植面积的三成左右。

  【同期】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技术推广处处长 崔江浩

  目前,超级稻的创新的方向,也从增产到增产增效并重,逐渐走向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演播室访谈

  2.

  刘梦娜:刚刚公布的国家农业农村部的数据也是显示,今年前两季的夏粮和早稻分别都比上年增产了24.2亿斤、20.6亿斤。所以这丰收的背后杂交稻真的是功不可没。如果说当年我们的袁隆平院士没有发现我们的这个水稻是可以杂交的,真的是很难想象我们现在的这个粮食生产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是吧,陈教授。

  3.

  陈教授:是的,嗯,现在我国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在水稻里面占百分之四十以上,高的时候可以达到百分之六十五。百分之四十几的面积呢,但是我们粮食贡献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所以我国粮食的增长,这个杂交水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

  刘梦娜:对,所以电视机前的观众不要小瞧了我们今天的直播啊,也不要小瞧了这个亩产1500公斤,这对全人类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时刻。我们现在就来连线一下现场的记者王尧,看看现在的进展到底是怎么样了啊?王尧。

  5.

  6.

  7.

  连线现场

  8.

  【地点】衡南县向阳桥街道清竹村

  9.

  【字幕】记者:王尧

  10.

  【标题1】冲刺亩产1500公斤 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稻测产

  11.

  【标题2】测产结果即将揭晓

  12.

  王尧:嗯,好的,主播。那现在啊其实可能镜头看不到啊,现在我的身边已经围拢了很多人了,大家都在期待着这样的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啊,其实说到这儿呢,我现在心情还是比较激动的,因为在现场你就能够感觉到这个现场的氛围和对于这种丰衣足食的最朴素的这种期盼,所以今天这个数字相当的重要。同时呢,这个数字也代表了很多的这种意味着意味着很多。但是我想这个数字啊,它不仅仅是一个节点,它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它意味着我们第三代杂交水稻还有很长的空间要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想未来我们对于第三代杂交水稻的这种想象空间还有很大。大家未来可能我想不光是想象,很有可能,不久的将来就会走到大家的餐桌。那现在的最后的这个结果,还在经过这个认真紧张而又这个焦急的统计当中,我跟大家说一下这个统计的这个为什么会时间会延长。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刚刚连线的时候,雨其实飘大了,现在雨又有所下降,为什么会这个测产的时间会拉长呢?主要还是因为今天天气的问题。那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个是给我们的收割造成了影响,导致我们一个是收割当中的这个稻谷的损失率提高了。那很多的这个稻子啊,没办法就是一次性的就能够收割完毕。不少的这个稻子和叶子发生了这种粘连的情况。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这个水分水含量加大了,那就不得不我们通过这种最原始的炒制烘干的方式。那在这个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也是有这个专家们也是做了预案的。那就是我们会把这个收割下来的稻子啊,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来选择一部分。把这部分的这个稻米炒制烘干之后,按照这个去的这个水分算出这个水含量,从而得出这样的一个水含量的比例。在通过综合的一套公式。严谨而严格的这个计算之后,才能够得出最终准确的这个双季稻的这个亩产的这个产量。所以今天这样的一个数字,一定饱含着很多的这种科学性、也饱含着大家对于它的这种期盼。当然更多的我们还是要感谢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们,他们为此为了这个高产和优质而做的这个默默地奉献和付出,我觉得这是非常辛苦的。同时我们为什么今天大家关注度那么高,无论是媒体也好,还是很多的这个社会社会的这个关注度也好,为什么会那么高?我想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对于大家,对丰衣足食的最朴素的一种期盼。那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这不是一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口号,而背后蕴含着很多的农民、育种家、科研工作者们的辛苦付出,所以今天我们的等待是值得的。虽然说这个结果现在还要再等一下,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等待的时间,来感受到这个分量。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需要这个等待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经过几分钟的这个等待之后,我们的这个院士和专家团队们,他们就会走到现场,来以文本的形式来宣读。那我们现在看到我们的摄像机可以慢慢的摇到我们的后面,我们的院士专家团队现在已经走到现场,大家听到掌声了。听到掌声了,我们的专家团队们已经走到现场了。那此时此刻我想一定是非常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了。我们这个专家院士团队们,这次计算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考虑到这个天气的原因,又考虑到第三代杂交水稻在今年的这个气候的原因,所以这样的一个数据能不能出,能不能够突破,我们在前面联系这个赵炳然老师的时候,他说是非常有信心的。最后结果如何?我们看到这个谢华安院士已经慢慢地向我们走来。我们看到谢华安院士应该是已经知道这样的一个结果了啊。我们现在就来静静地等待着这样的一个结果。现在还在进行这个核对,还在分析。

  13.

  【现场声】

  14.

  刘梦娜:好的,观众朋友们,现在您看到的现场信号就是我们今天亩产1500公斤冲刺的现场。袁院士其实双手在面前也很紧张啊,我们看到工作人员身上还是院士身上,还穿着雨衣啊。

  15.

  【现场声】下面我们有请本次验收组的组长,福建农业科学院谢华安院士宣布现场测产结果,大家欢迎。

  16.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华安

  17.

  谢谢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专家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受湖南农学院的委托 我们专家组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三优一号杂交水稻进行现场的验收 验收之前 在部领导的指导下 根据农业部测产的有关要求 我们按照各个环节准确的进行 最后呢产量计算按照农业部规定统一的这个程序 统一的公式进行计算 根据三个专家组分别对三丘田进行测产的结果 现在报告如下 一号田亩产干谷折算899.0公斤 二号田生产干谷925.8公斤 三号田测产908.7公斤 三丘田算出平均数亩产次911.7公斤 谢谢大家

  18.

  刘梦娜:祝贺祝贺祝贺祝贺。

  19.

  【现场声】继续关注农技科技创新,关注湖南的农业科技,关注湖南的水稻发展,谢谢大家。

  20.

  王尧:好的,我们恭喜第三代杂交水稻已经成功的突破了这样一个。

  21.

  22.

  19.演播室+连线刘佳颖

  23.

  【字幕】记者:刘佳颖

  24.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25.

  【标题】测产结果揭晓 第三代杂交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

  26.

  袁隆平:911.7

  27.

  刘佳颖:数字是不是特别好?

  28.

  袁隆平:好了啊,好了啊。

  29.

  刘佳颖:那怎么心情样?

  30.

  袁隆平:我这个excited,哈哈,more than excited。

  31.

  刘佳颖:非常激动是吧?

  32.

  袁隆平:more than excited,哈哈,非常激动, excited就是激动,more than更加的意思,更加激动。能够达到880公斤,我就很满意了,现在超过了900公斤是吧,那我就非常满意了。这个是大家的共同的努力结果,是那个3000斤首先在湖南实践,所以我们是杂交稻之乡啊,对不对,那是更加就是锦上添花了啊,我非常满意是吧,非常满意。我们现在叫进一步,把这个这个品种这个经验来把全省全国是吧,推广开来。是吧,为国家的粮食生产,做出新的贡献啊,完了。

  33.

  刘佳颖:我们再一次祝贺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成功攻关。您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我们大家都非常想知道。

  34.

  袁隆平:下一个目标就是推广这个衡南的经验呐,是吧?向全省全国,在水稻上的推广是吧,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35.

  刘佳颖:非常非常感谢,非常感谢袁老师。好的,主持人。

  36.

  刘梦娜:好的,谢谢,谢谢佳颖,谢谢袁院士。我们在这儿,陈教授,我们在直播间也只能用掌声表示祝贺,真的是太棒了。我们看到袁老在期待结果的时候,他的两只手也是插在胸前,虽然他嘴上说有95%的把握了,但是依然在这个出成绩的那一刻,他还是很紧张。我们看到现场啊,所有的人从昨天晚上就在开始紧张,为什么?一直在下小雨。今天在直播现场,我们看到包括院士和所有的工作人员还在穿着雨衣。淅淅沥沥的都没有脱下来,所以呢这会影响到我们整个的结果的这个出来的时间。二一个现场长枪短炮啊,全国的各个媒体都在现场,对向了我们宣布结果的这个舞台,因为大家都非常关注这个神奇的种子,在应该日照188小时,可是只照了44个小时的情况下,它还能不能像大家期待的那样,能够像优等生一样坚挺的扛住这个结果,事实证明太靠谱了。最后我想请陈教授来发表一下你此刻的心情和感慨。

  37.

  陈教授:特别的激动。在今年这么不利条件下,能够那个刚才宣布的是911.7公斤,也就是说双季,早稻加晚稻实现了1530.7公斤,这是一个新的奇迹。这也表明,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工进城、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天第三代杂交水稻又取得重大突破。这表明这些成果为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提供了更高更稳的技术。

  38.

  刘梦娜:是的,我们的技术人员为我们奉献了汗水和努力。在这儿再次感谢袁隆平院士团队和所有一直奉献在我们田间地头这些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种植人员。2020年是一个丰收之年,但丰收来之不易,面对突袭而至的新冠疫情,我们是一边做好疫情防控,一边推进粮食生产。面对六十年一遇的极端恶劣天气、来势汹汹的洪涝灾害,我们众志成城,抢种补种打好粮食生产保卫战。今天,第三代杂交水稻突破双季亩产1500公斤的大关,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注入了更强大的力量。刚刚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发展之路。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把饭碗端得更牢,让我们向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所有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39.

  40.

  20.片尾MV《感谢你》

  41.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7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