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背着国徽去开庭 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2021-10-29 15:5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背着国徽去开庭 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乡村之声

  《这里有说法》片花

  出录音 那顺法官采访 10秒:

  每次背上国徽去做巡回审判,心里是始终是觉得责任重大,因为我知道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法官代表的是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考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司法为民。

  

  主持人:刚刚大家听到的声音来自内蒙古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巴雅尔吐胡硕人民法庭庭长那顺乌日塔法官。由于经常骑着马、背着国徽深入农牧区开庭,他被人们亲切的称为“马背上的法官”。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那顺法官”深入农村基层执法,才使得公平正义得以彰显,打通了司法最后一公里。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各地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做好矛盾预防化解,以法治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

  那么,如何帮扶“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困难群众?如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务?《这里有说法》今天推出特别节目《背着国徽去开庭,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那么今天节目当中邀请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唐兴华法官。

  

  第一部分

  主持人:那么首先唐兴华法官,先来跟听众朋友打个招呼。

  唐兴华法官:大家好,我是唐兴华。

  主持人:唐法官其实本身自己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基层审判和普法经验,也曾经见证过那顺法官在农牧区的巡回法庭。那么想问一问唐法官,从您自己的审判经验和观察来讲,您觉得这些年农民的维权意识有没有提高呢?大家愿意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权吗?

  唐兴华法官:那么应该说,这几年随着我们国家普法的宣传,包括法治教育的大力推进,老百姓的法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那么通过依法维权的意识也是大为高涨,一些案件当中我们能很明确的看到,老百姓都能知道,遇事要找法,解决问题要靠法,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了,所以这是很明显的一个进步。

  主持人:老百姓的意识提升了,但是确确实实在维权的过程当中还会有一些问题存在,那么基层农民诉诸法律维权途中,都遇到过哪些问题?我采访到了一位来自江苏泰州的普通农民印为民,他也是我们中国乡村之声的农民观察员,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出录音) 印为民采访 1分10秒:

  我是中国乡村之声农民观察员印为民,现在基层农民打官司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代价太大,遇到官司农民只能请律师或者法律工作者,但是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一般都在城里面,乡村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太少了,所以农民请律师代价太大。一般案件代理费2000块钱的官司,律师都不愿意接。比如有些村民遇到几千块钱的劳动报酬纠纷,请个律师觉得2000块钱代理费,老百姓一算不划算,只得放弃通过法院维权这一个方法。

  所以我对如何打通司法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话要说,第一个就是适当放宽代理资格限制,农民可以请身边的人或者村干部做免费代理,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打得起官司;第二个就是司法下乡,法院对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件,比如邻里纠、土地纠纷、赡养纠纷等要下乡开庭,对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主持人:唐法官,咱们听到了,农民在诉诸法律的时候首先关心的就是费用问题。花的钱还没有要回来的钱多,大家肯定就不愿意打官司了。那么关于律师费和诉讼费用的问题,现在有好的解决方案吗?成本降下来了吗?

  唐兴华法官:就先说律师费,因为应当说咱们国家在制度设计上,已经很重视考虑这个问题了。比如律师费,我们国家就是有法律援助制度,你如果说一些特殊案件,那么你因为家庭状况比较困难的话,其实你可以到司法部门去申请法律援助,那么国家会给你指派一名法律援助律师。那么这个律师水平很高,那么同时也愿意从事这项法律服务,那么费用是国家出,你自己不需要付费。当然这种案件它只适用于比如说一些抚养费、救济金、辅助费、劳动报酬这种与民生有关的。但是如果说你在农村你搞经营,你的合同纠纷,是不能申请法律援助的,因为这是要考虑到司法服务的概念。

  那么关于诉讼费的问题,应当说我们国家应当是放眼全世界都是比较低的,应该是很低很低的。而且如果说家庭咱们有困难的话,比如说你凭借你的村集体来给你开的证明,我们可以依法给你减或者是免诉讼费,甚至可以全免掉。因此在这些律师费和诉讼费的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制度去充分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主持人:关于很多农民特别关心的,法律援助律师不收钱,到底会不会尽职尽责的问题,其实唐法官也可以跟大家来说一说。就是虽然你不用给他钱,但是国家给对吧,并不会影响到律师对你的案件尽职尽责。

  唐兴华法官:而且律师给你签,他毕竟还是签委托合同,他只不过是免费给你服务,但是律师有他的职业伦理、职业操守、职业规范、职业纪律。如果因为律师在履职过程当中履职,不断给你造成损失,你是可以起诉律师的,尽管你没花钱,但是责任他是要承担的,所以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放心

  主持人: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好法律援助这样的一个工具。那么刚才印为民大哥还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放宽代理资格限制的问题,目前有解决办法了吗?

  唐兴华法官:这个其实我们国家的民事诉讼法,已经回应了这个问题,因为正是考虑到,那么律师、法律工作者他有费用的问题,因为他不是每一个律师都愿意干这个工作,但是我们尽可能的还是要倡导律师要多从事,有这个任务让你多干一干,为人民服务这是好事,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他就无法享受服务,所以我们在民事诉讼法上就设置了相关的制度。我们国家代理人可以是什么律师、法律工作者,当事人的近亲属也可以,比如你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可以,以及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你比如说刚才这位同志讲的,如果你今天不允许,那好了,我让村集体给我盖个章,推荐一个村里边能说会道的,就是德高望重的,比如老师等等,都是可以从事相关代理工作的,但是法院在审查的时候会根据民诉法的规定,审查你的代理资格,因为代理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确实不能太随意,但是给了你相关的权利。

  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是进城去请一个律师,身边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可以来帮助你去代理,做这个维权的工作。我们老说,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落下,那目前有哪些针对因案致贫、因案返贫这个群体的司法扶贫政策,也给咱们介绍一下。

  唐兴华法官:应该说咱们国家扶贫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了,所以在司法层面也会有很多制度,比如说刚才咱们讲的法律援助,这是一种,通过免费的法律援助给弱势群体、给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那么再一个就是刚才咱们说的,诉讼费的减免缓,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司法扶贫政策;

  还有你比如说,很多国家机关,比如法院、检察院、司法局,都会组织公务员到农村基层去进行义务普法咨询,这个也是一种相关的一个政策性的这种扶贫政策;

  再比如说,在一些特殊案件的审理过程当中,比如说农民工的案件,涉及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案件,法院会打通一个绿色通道,什么意思?一般情况下你来可能要走很麻烦的流程,如果说你是农民工来,咱们就绿色通道,一路畅通无阻,你可能只需要提供你的信息,法院来给你帮助你做很多工作;

  那么再一个比如说,对一些特定的困难群众,法院可以在审判工作当中,我们去就地审判,当然这个不是说是直接针对扶贫,但是它也是有这个理念在里面;

  还有一些你比如说,一些特殊的执行政策,你比如说我们有些案件当中,比如说判处他罚金,你像在甘肃有很多地方就是罚金,老百姓我经济条件比较困难,本身比如说他是不小心破坏了自然资源,破坏了树木,但是给他罚金2万块钱,他罚不起怎么办呢?那国家也想办法,你罚不起,总不能让你执行了,让你因案返贫,所以在执行案件过程当中就可以通过怎么样?你去工作,你去劳动服务。

  主持人:罚你浇水!

  唐兴华法官:对,让你去劳动来换取等额的报酬,然后去交罚款,这也是很重要的;

  那么还有一种最重要就是说,司法机关干部的下乡蹲点,这是比较直接的,所以咱们国家工作还是比较丰富的。

  主持人:关于印为民大哥提到的司法下乡,其实也有了解决问题的范本。在河南桐柏县黄岗镇,人民法院利用“巡回审判”的方式,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农家村院,以实际行动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让偏远乡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暖。一起来听总台央广记者李凡、河南台记者杨扬的报道:

  (出录音)桐柏县录音1   2分22秒:

  “看着这一大块地俺这门前,全都指望这地吃饭了,可急,找一回找一回也解决不了,要不是老百姓们去告,还在这儿荒着了。”

  河南省桐柏县黄岗镇位于桐柏山腹地,距离县城60多公里,镇上高店村年近六旬的郑大妈提起家门口荒废了两年的口粮地,就心疼不已。2006年11月,当地村民殷某通过土地流转,将村里的100多亩耕地承包下来,发展艾叶种植,高店村河南组组长殷战:

  (出录音)“当时签合同签的是20年的合同,然后他种了两年,第三年他没种了,当时他走的时候也没跟老百姓说清,人家艾蒿我们也不敢动,最后知道以后已经晚了,已经影响我们自己种地了,所以说去年荒废了一年。”

  拿不到租赁款,地也种不上,这可急坏了当地村民。在几个村民的牵头下,村民们集体把承租人殷某告上了法庭。桐柏县人民法院吴城人民法庭庭长刘兴元接到这个案件后,第一时间来到村里了解实际情况,并召集涉案群众和殷某开展诉前调解。因为涉及到24户106名村民,这个案件调解起来很是棘手,那段时间,开车一个小时来村里入户走访、每天接到村民电话,成了刘兴元的工作常态:

  (出录音)“它难在老百姓的户多,它是一个群体性的事件,每家每户说的都好,就是这个表态没有人带头,有的一亩想要400,有的想要500,还有想要600。这个标准在法律上也没有多严格的标准,这个损失从法律上讲确实是需要评估的,评估成本又高,一家一户也就那几亩地,按500也就1000多,还不够评估费的。”

  一次调解不成就再做工作,再约调解,刘兴元跟同事们一趟接着一趟到村里走访,最终在刘兴元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双方达成协议,殷某赔付村民每亩地500元的租金以及2000元土地复耕费,村民们领到补偿费用后,及时着手平整地块种上了玉米,这起涉及106名群众的案件也得以在诉前成功调解。

  “调解这个效果我感觉还是比较好的,刚好赶上春耕生产,他能够及时种上玉米,如果再耽误个十天半个月,那个庄稼就种不上了。”

  主持人:好,我们回到直播间,继续来跟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唐兴华法官来聊一聊这个事。听了刚才记者的报道,其实结合您的实际工作经验,咱们就拿报道当中刘兴元法官来说,下乡和不下乡,对于这个案件的处理来说会产生哪些不同的结果?

  唐兴华法官:这个其实还是很明显,首先他就方便当事人,你想如果他不下乡,那我们群众就要到法院去,有的可能还比较远,到县里去,路途遥远,一路舟车劳顿,还要花费交通费用,所以法官去,当事人在家等着,那么这就会体现出我们刘法官司法为民的态度,方便当事人;

  那么第二个,就是说他有利于解决矛盾。因为好多事情,他农村好多事情比较复杂,而这个复杂主要是人多嘴杂,证据难以收集,

  主持人:刚才咱们说了,106名村民。

  唐兴华法官:你这个不太好搜集证据,那么我到基层去之后,我可能三言两语我一问,好多矛盾、一些心结就能化解,就解决了矛盾;

  那么第三,我们认为他教育群众,因为通过这样一个案件,法院带着国徽到基层去审判过程当中,他起到很好的提高群众这种法治意识的效果。因为他可以知道通过法院可以解决很多纠纷。这个问题,法官辨法析理给你讲明白了,就非常好。

  那么再一个他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因为他人员比较多是吧?你如果说老是解决不了,群众心里不踏实,对吧?他不好。所以通过这个方式,我及时化解矛盾,那么保证农民的生产生活,那就非常好地解决了矛盾,也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主持人:其实你看在很多农村地区发生的纠纷,大多涉及的金额不高,很多甚至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些官司有些人觉得根本没必要打,但是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号召农民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这些纠纷矛盾呢?

  唐兴华法官:那么应当说,现在群众们的法律需求也是很多元的,因为以前好多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么现在好多事就比较麻烦了,你比如说继承的问题、婚姻的问题,包括分家析产的问题。

  主持人:而且包括像今天这样有土地流转的问题、土地承包的问题。

  唐兴华法官:因为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经济越来越繁荣,交往越来越多,所以他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一些。所以以前,你比如说仅仅是两口子打架,这个确实不用去法院,那三下五除二,一个人调解就可以了。

  那么现在这种矛盾的复杂化,它就有一定的专业性。而传统的,如果你不通过法律途径,光在那说和,光在那讲道理,恐怕已经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了,所以说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通过法治手段。

  那么再一个就法律手段的好处是什么?它不偏不倚,而且它是既定的规则,你不管是谁,你是村长也好,你是普通的群众也好,他没有区别,咱们都是一律平等一样的,在同样一个法律制度下来解决这个矛盾,所以就会平等的解决相关的矛盾,也有利于群众去接群众去接纳这个效果。

  主持人:的确,扶贫也要扶智。倡导大家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来这些矛盾纠纷,加大以案释法的普法的力度,培养和引导咱们农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这么做才能为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创造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

  那么听众朋友,这里是正在直播的《这里有说法》特别节目《背着国徽去开庭,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稍后我们精彩继续。

  同时,《这里有说法》节目每天下午2点首播,晚上8点和次日凌晨3点重播,我们将和您一起关注乡村法治建设,共建乡村美好生活。欢迎您持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您可以下载“云听”手机客户端,搜索“中国乡村之声”,找到下午2点首播的《这里有说法》节目,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这里有说法》间隔片花

  特别节目片花1

  片花内容:打官司费用高、往返法院路途遥远,对此基层法院开展巡回法庭、送法下乡。那么如何降低维权的时间成本呢?《这里有说法》特别节目《背着国徽去开庭,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正在直播,欢迎您继续收听。

  

  第二部分

  主持人:好的,回到直播间,那么下面我们继续跟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唐兴华法官来聊这个话题,刚才我们了解了河南省桐柏县人民法院“巡回审判”的情况,刘兴元法官还用到了一项绝技叫调解,这其实解决了很多农民诉诸法律的另外一个难题,就是时间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对此我采访到了农民段建文,听听他遇到的难题。

  (出录音) 段建文采访 35秒:

  我是邢台市任丘县段建文,有时候老百姓并不是碰见维权的事儿,不愿意打官司,而是打官司非常费心费事,有些事儿一个官司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打起来官司有可能打一年,打两年,都把精力用在这个上面,其他事儿什么也不能干了。所以,老百姓能不打官司,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哪怕吃点亏,都不会去打官司的。(时间成本高)

  主持人:我们大家谁都不愿意吃亏,但是你看农民他宁愿自己吃点亏,都不愿意去打这个官司。那么调解工作就是又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了问题,但又没有启动冗长的诉讼程序。那么唐法官,开展诉前调解工作,能不能有效降低农民打官司的时间成本?能不能解决他的担忧?

  唐兴华法官:我先说咱们这个时间问题,其实放眼世界还是一样,我们国家在诉讼制度上,有审判的时间限制,这应该也是全世界不多的这种规定,所以咱们国家是要求很严格,必须要尽快的要解决群众的纠纷。

  那么至于调解,当然是非常好的一个手段,因为现在最高法院也在推出什么,叫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就是你来,我们先调解,然后调解不行了,然后就给你解决问题,相对来说还比较方便的。

  那么诉前的调解,其实一般来说咱们说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就是说,不是法院干的,比如说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你自己的协商,调解完了,那么签署一个调解协议,这是第一种,这个是在法院里面,有专门人来干这个工作。

  第二种就是说你在边审判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边调解,因为调解贯穿于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全过程,是很重要的原则。所以说整个这两个制度就会很好的解决问题。

  而且法官在我们调解过程当中会有一个敏感,我们既然给你调解了,就要确保把这个事给你解决好,所以一般调解的时候,都让你拿钱来,把这个问题一口解决完了,比如欠2万块钱,好,那18000拿来,当场要执行,我才能给你解决问题,这样确实连审判、带执行、带工作,全部就干完了,所以确实可以大大的降低时间成本。

  主持人:除了您刚才提到的调解,还有哪些方式能够降低时间成本?

  唐兴华法官:那么一个就是我们说,正式的话,一个就是人民调解,现在咱们有人民调解委员会,你可以到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去调解,当然所有的工作都得需要时间,你不能说我一个电话解决了,那不太现实。正式的话一个是人民调解,那么第二个就是我们说法院的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现在最高法院在全力推这个,你到法院去一问,他们也都会有人帮你去协调、去解决。

  那么第二个就是不正式的方式,自己的协商和谈判。其实遇到矛盾、遇到纠纷,其实但凡能协商,咱们可以协商,注意这个协商,它未必是吃亏,因为咱们相当于算账,对吧?你看我到底是打官司快,还是协商快,我协商我可能比如说我让一让,比如说我欠钱,我就抓紧还,债权人就可以适当的让渡一下,来取个双方都有好处,一个是你少花点钱,一个是我快点拿钱,这样的话很快能够解决,所以这就是很好的方式。再一个比如说农村,也可以通过村干部来调解,都是可以的。

  主持人:所以基层的村干部,还有我们的这些法律工作者们,就应该在这个过程当中多发挥作用。那么在基层诉讼中,怎么样将调解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用最快速度在基层就地解决纠纷,降低农民打官司的时间成本呢,下面咱们继续听总台央广记者李凡、河南台记者杨扬的报道:

  (出录音)桐柏县录音2   2分30秒

  刘兴元说,农村纠纷案件中,以土地承包纠纷、家庭赡养纠纷、邻里纠纷等为主,这类案件就是需要法官们多跟村民拉家常,近距离接触,才有可能调解成功:

  (出录音)“调解案件,一般都通过大量的苦口婆心,你要是不通过多拉家常、多扯,根本扯不成。接地气的话还是很有必要,到这家里坐坐,到那家里坐坐,邻里纠纷慢慢就化解了。”

  吴城人民法庭管辖周边六个乡镇,对于每个乡镇的每一条街道,刘兴元都无比熟悉。他说,自己办理的案件大多都是一些看似很小的矛盾纠纷案件,但是每一起案件他都会用心办理,为的就是面对老百姓时候的那份坦然:

  (出录音)“我是经常过来,也比较坦然,敢面对老百姓。我处理这个事,没有人会说我不公平或者对我说难听话。”

  农村纠纷案件错综复杂,经常会遇到矛盾双方沾亲带故的情况,比如刘兴元审理的这起土地纠纷案件,承租人殷某就跟好几家流转土地的村民都是亲戚,这也是导致村民维权难的因素之一。高店村河南组组长殷战刚开始也碍于情面,不愿将这件事闹上法庭,但在持续得不到对方回应的情况下,他最终跟村民们一起选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现在谈起当初的选择,他觉得选对了:

  (出录音)“还是现在国家的法律越来越完善了,有啥事儿最起码能给老百姓伸头做主,有人管,有人操心。反映给他们以后,他们知道以后,过来多次了,来给老百姓调解,给我们限制时间,两天或者三天,给我们一个答复给一个结果,到那个时候他们会准时过来,解决好没解决好,他们人肯定是要准时过来跟我们说一下。”

  吴城人民法庭庭长刘兴元说,像高店村这样,某些时候他们会背着国徽到村里开庭调解,送法下乡,把庭审搬到老百姓中间,不仅有利于个案的矛盾解决,还能达到审理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将审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实现审判过程的公开、透明,既方便了当事人诉讼,又对旁听群众进行现场普法,使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巡回法庭成为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

  (出录音)“说白了法庭的最终工作还是为了老百姓提供服务。偏远的地方,宁愿是我们多跑腿,让群众少走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主持人:好的,我们回到直播当中,我是主持人康乐,下面我们继续邀请出今天做客直播间的嘉宾,来自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唐兴华法官。调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好处肯定是毋庸置疑了,降低了时间成本,还能缓和原被告双方的关系。那么唐法官也跟咱们再说一说,在农村除了法官可以参与到调解,还有谁能参与到调解工作当中?

  唐兴华法官:其实按照咱们国家的《人民调解法》的规定,还有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根据规定就是由公道正派、热心群众工作、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懂政策、懂一点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这都可以。

  这里包括,你像一些村干部,包括我们村里边比较公认的德高望重的这些人,或者说能人,这些人都可以担任工作,所以还是比较广泛的。

  主持人:说实话,很多人不愿意调解,就是有点担心说,我要是接受了调解,那我没有通过法官给我们审判,没有最终拿到一个判决,万一对方不执行怎么办?大家会担心调解协议的效力,这一块给大家吃个定心丸吧。

  唐兴华法官:这个确实是有这个问题。如果你是自己的协议,在法律上它就是个合同,它本身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什么情况下法官才管呢?比如说你自己达成调解协议了,那么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确认的协议,你要到法院去给你盖章,就是由法院给你确认,只要法院给你确认,盖上法院的公章,这个东西就相当于判决书,有执行的效果,

  主持人:可以直接申请强制执行吗?

  唐兴华法官:没错。当然另一种就是由法院调解,那就更是可以了,所以说你只要是自己达成了调解协议,你申请法院确认,法院只要给你盖了章,他就可以作为强制执行的依据,依法具有效力。

  主持人:刚才其实刘法官已经分享了一些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办法,比如说他就是扎根基层,我经常去,他说当地老百姓没有人觉得我不公正,我一点都不怕面对他们,那么唐法官也跟咱们说一说,对于农村纠纷的调解,您还有哪些经验和技巧可以分享?

  唐兴华法官:首先我觉得就是要理解清楚老百姓的争议,你好多时候他的争议,你不能光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他们的矛盾有的时候都是日常生活所限,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那么第二个就是我们说,要懂法律、要精通,比如说老百姓的每一个问题,你都可以给他找到法律依据,他可能不相信别人讲话,但是法律老百姓都是认可的,因此你要懂得这个东西;

  那么第三个就是要辩法析理。刚才刘法官讲的,要多去、多沟通、多交流,同时要把道理给老百姓讲透;

  那么第四个就是敢于担当,你比如说我吧,开庭过程当中,该说的要说,该批评的,对的地方要表扬,错的地方要批评,那么这个时候老百姓才会更加认可你的态度,否则你和稀泥是不行的,必须得正确和错误,那必须要旗帜鲜明。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做群众工作,才有可能把它做好。

  主持人:因为这个时候,你们代表的是国家的法律,那么其实作为司法人员,就是要根据实际,找准贫困群众的司法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司法服务。让司法服务能够触手可及,让社会矛盾、风险能够化解于萌芽、末梢,增强人民群众共享全面依法治国成果的获得感。

  听众朋友,这里是正在直播的《这里有说法》特别节目《背着国徽去开庭,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稍后我们精彩继续。

  《这里有说法》间隔片花

  特别节目片花2

  打官司时间成本高,对此基层法院积极开展诉前调解,为农民省时省力。那么打赢了官司又遭遇执行难,如何解决执行难问题?《这里有说法》特别节目《背着国徽去开庭,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正在直播,欢迎您继续收听。

  

  第三部分

  主持人:欢迎大家回到直播当中,我是主持人康乐,那么今天邀请到的嘉宾是来自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唐兴华法官。那么其实能够在调解阶段解决问题,也是很幸运的,还有一些农民打赢了官司却执行不了。关于这个问题,我采访到了农民梁晗,来听听他的遭遇和困惑:

  (出录音)梁晗采访 40秒 :

  我叫梁晗,因为房屋破旧不堪,想在老宅基地上翻建房屋,和邻居产生了纠纷,起诉到了法院后,一二审均判定对方败诉,但对方就是不让建,一动工就吵闹,并阻碍工人干活,至今停工多年。就我打官司这个事,所用成本太高就不提了,主要是花了这么长时间赢了官司,还是执行不了。这方面确实是大家的顾虑,我希望执行难问题能得到解决。

  主持人:唐法官确实你看农民辛辛苦苦打赢了官司,但是根本执行不了,目前关于执行难的问题有没有破解方案了呢?

  唐兴华法官:应该说最高法院推出了基本解决执行难之后,执行难问题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因为执行问题,它主要考虑的什么?就是它需要人去配合,尤其是被执行人的配合。那么如果说是金钱还好,比如说我扣你多少钱,你只要有钱,我就给你扣过来,没有问题。但有些你像这种情况,还需要建个房,我不给你阻碍,那么这个恐怕就得需要一些其他的措施,比如说司法拘留等等综合来治理。但是因为你想,法院的警力是有限的,你想你如果你每天他都去申请执行,这个人他每天都闹,这个就是会造成执行工作中很大的困难和困境,所以确实目前,那么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去做的。

  主持人:而且他这个问题的化解也要靠当地村里面,所有跟他们都认识的这些人能够参与其中,化解他们的关系,其实只有这个关系真正化解了,这个矛盾才能解决,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执行问题。

  唐兴华法官:因为它很复杂,它需要综合来治理。

  主持人:那么我们也知道现在有了老赖的这样的一个方法,那么针对城里人特别好使的这些措施,比如说我限制你高消费,我不让你坐高铁的一等座,不让你坐头等舱,不让你去住高级酒店等等,可是这种方式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农民能起到作用吗?农民说我本来我就不坐头等舱,我就不坐一等座。

  唐兴华法官:这个问题应该说是要辩证看,有些措施有用,你比如说,咱们现在有好多地方就是公开老赖的信息,你不是不怕吗?好,我在你们村头贴上你的头像,你是个老赖。那么咱老百姓是他们说有脸面的对吧?只要脸面、道德感被激发起来,它就管用;

  再一个,比如说有些地方,我们把老赖的电话设成彩铃,一打你电话,你看这人是老赖,你欠多少钱不执行,这个也确实是一个倒逼和督促;

  再一个,比如咱们失信人制度,在他贷款的时候,它都会有一些相关的资质审核,能起到作用,但确实有一些像高消费,包括这些东西可能就有折扣。

  所以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域,我们要加强相关执行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

  主持人:节目一开始那位 “马背上的法官”您还记得吗?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那顺乌日塔法官坚守自己的位置20多年,捍卫公平正义,我们一起听听那顺法官是怎么说的。

  出录音:那顺法官采访2分40秒

  主持人:那么草原的环境这么艰苦,想问一问那顺法官,您有没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候?开展这种巡回法庭,对您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那顺乌日塔法官:每次巡回审判确实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但是我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我深知巡回审判是司法为民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提升辖区群众整体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开展巡回审判过程中,最困难的是,部分当事人对巡回审判存在负面情绪,甚至抵触心理,一些当事人不愿把纠纷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认为法院当着乡亲们的面子上,审理自己案件很难,所以拒绝接受这种办案模式。

  主持人:那么那顺法官,您作为“打通司法最后一公里”的实践者,你觉得巡回法庭开设之后,基层农牧民对于打官司解决纠纷的态度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那顺乌日塔法官:巡回审判制度是当事人减少诉累,特别是因身体或者是其他客观条件不能到庭参加审理的当事人来说,巡回审判制度确实打通了司法最后一公里。目前群众的法律意识都有所提高,对于简单的法律关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群众形成有事找法,依法办案的良好习惯。

  主持人:其实现在还有一些基层法官特别艰苦地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那么您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那顺乌日塔法官:基层法庭的工作是比较艰苦,但是再艰苦的工作总是要有人去做。基层和法庭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基层法庭也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我希望各位基层派出法庭的同仁们,迎难而上,始终保持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将法律的光辉播撒到农村牧区的每一个角落。

  主持人:其实听了还是特别的感动,因为他说虽然基层巡回法庭的工作很辛苦,非常的艰难,但是再艰苦的工作也得有人去做,我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我号召大家跟我一起去做这样的事情。那么唐法官,实际上您曾经是跟随着那顺法官一起在草原开过庭,整个过程当中我想知道您当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唐兴华法官:我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当时我跟那顺法官这一路走着去,就是坚守感觉到。因为他们法庭就三个人,一个法官,一个助理,一个法警,他们三个,那么大一片地区,他们就去审判案件,所以他坚守很难;

  第二个就是艰辛,他路途特别远,你比如说牧区它地广人稀,人烟稀少,不同牧区之间它需要很长时间的路程。

  主持人:现在还是要骑着马去吗?还是说现在也有时候是开车去。

  唐兴华法官:有时候是开车的,因为有些地方它没法走车,他只能骑着马,但是如果有公路那就好办了,那就可以开着车去,咱们的设备也是有的,所以总体来说已经还不错;

  那么第三个我看到了这个进步,主要就是咱们司法理念的进步,以及相应的科技的进步。你看现在你开庭,他也可以录音录像,你在巡回审判,他也可以迅速的打印笔录签署,这都能看到我们国家在点滴当中的进步和发展,所以这个还是值得我欣慰的。

  主持人:那顺法官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司法为民,那么唐法官,您觉得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还有哪些需要做的?

  唐兴华法官:我觉得首先我们个人还是要继续努力,每一个基层的法官们还是要继续坚守、努力和担当;

  那么第二个我觉得是国家层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投入,包括人力、财力、设备等等的投入,我们才能营造更好的这么一个环境;

  再一个就是我们说,根本来说还是靠经济的发展,只要经济上蓬勃发展了,好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主持人:在这里我想致敬那些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的最可爱的人们,他们跋山涉水,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国徽在哪儿,法庭就开在哪儿。群众无小事,对于贫困农民来说,一个小小的纠纷往往关乎一个家庭的生计,解决不好,必将影响贫困家庭的生计。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只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真正打通司法最后一公里,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跟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

  那么听众朋友,这里有说法特别节目《背着国徽去开庭,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到这就要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将播出特别策划《民法典实施倒计时之人格权编》。欢迎您继续收听。

  (歌曲《国泰民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7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