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
|||
作品标题 |
南山战疫日志 |
参评项目 |
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 |
体裁 |
文字系列(连续、组合)报道 |
||
语种 |
中文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杨清蒲、黄卓坚、周成华、黄蓉芳、王俊、邱敏、毕征、 |
编辑 |
王晓云、李思涵、曹腾 |
刊播单位 |
广州日报 |
刊播日期 |
2020-03-30 至 2020-07-16 |
刊播版面 |
要闻3版、要闻6版、要闻6版 |
作品字数 (时长) |
2887字、2977字、2748字 |
︵ |
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骤然而至。钟南山院士于1月18日夜驰武汉万众瞩目。如何反映这段波澜壮阔的全民抗疫史?曾在医疗领域深耕多年的记者黄蓉芳,敏锐地意识到,钟南山院士无疑将是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标志性人物。在获得钟南山院士的独家授权之后,记者通过钟南山院士助理和院士专家团队的亲历口述,用十万余字记录了从2020年1月18钟南山夜驰武汉到疫情缓解这段时间钟南山每一天的战疫经历,将钟南山临危受命、奔赴武汉直至日后为疫情不断奋战的各个重要节点、重大事件以日志为载体一一呈现。这部视角独特的口述日志全面展现了钟南山“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和国士的担当”,生动还原了他在战疫过程中的细节和一线战疫者不懈的努力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让读者触摸到一颗高贵而又真实、无畏的心,感受到鼓舞人心的力量和希望。 |
||
全传 媒播 体实 效 |
广州日报全围绕《南山战疫日志》做了多种形式的全媒体传播探索。南山战疫日志进行了多平台创新性发布。 制作电子书H5进行发布:报道采取了连载方式,为了阅读的连贯性,新媒体创造性地制作了电子书H5进行传播。电子书的界面设计非常直观,在打开的书页里显示的是月份日历,读者点击日期,就可以看到当日的“南山日志”。每篇报道对应在日志相对应的日期里,在手机里可以随意前进、后退,选择要看的日期,了解当天的故事。 专设频道进行发布:由广州日报运营的广州市区融媒体中心客户端“新花城”成为“南山战疫日志”系列报道的新媒体首发平台。为了让读者能够轻松找到这组报道,“新花城”创造性地专设频道对其进行发布。 多平台组合发布:除了在“新华城”客户端首发,这组报道还在“广州日报”APP上开设专题,在官方微博设置“钟南山战疫日志”专题标签进行连载,在官方微信上择优刊登。形成了多渠道、多平台的发布阵列。 “南山战疫日志”的网络浏览量3000万+,在微博引起近千人讨论,获得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腾讯、网易等大量转发,广州市政府网站和广州文明网也进行了转载。 |
||
社 |
《南山战疫日志》系列报道独家在广州日报报纸和各新媒体端口连载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并引发海量转载,钟南山的战疫“金句”和细节被媒体和自媒体大量引用,很多读者因此而专门收集报纸版《南山战疫日志》;作者黄蓉芳参加广东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讲述《南山战疫日志》背后的故事,获“优秀演讲人”称号,并参加全省巡讲,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报道在文化界和传媒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包括广东人民出版社在内的多家出版社提出了出版意愿;中央电视台《故事里的中国》栏目也商请授权,在舞台剧《钟南山》里艺术化地还原和再现了《南山战疫日志》连载专栏里的故事和细节;在由广东省文化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红色日记征文大赛”(战疫日记)中,该组报道获得“最佳纪实奖”,作者黄蓉芳获“特别贡献奖”。 该组报道还引起了学界关注,由中山大学主办的“重大公共事件报道与责任”——2020中国新闻业研究圆桌论坛特邀作者黄蓉芳出席分享该组系列报道的采写过程。 |
||
︵ |
这是全国唯一一组如此详细、如此大规模记录钟南山战疫历程的报道,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一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史 作者用包含了大量独家照片和细节的近40篇日志,记录了这一重大公共事件中的标志性人物——钟南山院士及其团队的战疫故事。由于钟南山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具有重要地位,且与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医疗界都有连结,作者在撰写日志时,除了记录相关人员的口述,还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信息核对,每一篇日志都巧妙地融入了全国、广东及广州抗击疫情的内容;随着疫情在全球的发展,后期的日志又兼顾了全球疫情的进展介绍。可以说,这组系列报道,不仅是一部钟南山和南山战队的战疫史,更是一部中国战疫史,甚至也是世界战疫史的一个缩影。 二、一部新冠肺炎的科技攻关史 作者利用自己曾多年跑医疗新闻的优势,详细记录了钟南山院士团队在科研攻关和医疗救治的进展。在科研攻关方面,从病毒毒株的分离到了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研究,从“病毒可能通过污染的粪便及其气溶胶传播”的发现到疫情预测模型的研发,再到药物筛选,都有详细记录;在医疗救治方面,从钟南山ICU“绣花”治疗理念到小气道黏液的处理,从“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的临界点到如何利用氢氧气减少气道阻力,再到新冠肺炎诊疗指南的六次修订,都有深入浅出的科普。可以说,这也是一部新冠肺炎的科技攻关史。 三、体现出记者敏锐的新闻判断力和过硬的专业素养 在新冠肺炎疫情骤然暴发时,作者敏锐地意识到“钟南山将成为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标志性人物”,并在第一时间联系了钟南山的助理及专家团队,体现了敏锐的新闻判断力。当大家的关注点尚在钟南山本人的时候,作者已经另辟蹊径,“曲线救国”,通过采访南山战队成员,进行素材积累,同时又随时关注全球、全国以及广东、广州的疫情发展进展,在海量信息中完成“战疫拼图”,展现了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在表现手法上,采用最具纪实性的体裁——日志,高度还原了钟南山及其团队的战疫历程,展现了过硬的专业素养。 四、写作上可圈可点,思想性和可读性兼具 这组连续报道,在立意上,既深邃高远又亲切可读,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既有“国家需要我们去,我们今天必须去”这样的大情怀,又有“列车长拒收饭钱”这样的小细节,既有讲究科学,又有故事性;在写法上,既有大视野的宏观观察又有近距离的细节刻画,既有事件叙述又有人物白描,立体地展现了钟南山“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国士的担当”,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
||
签名: |
|||
(盖单位公章) |
|||
2020 年 月 日 |
南山战疫日志
Video PlayerClose
责任编辑: 张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