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莫让驻村队员变演员

2021-10-29 16:0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莫让驻村队员变演员
 

  前不久,某贫困县一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县所有行政村每个月都要两次报送本村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鲜活典型事例,不仅明确了字数、内容等具体规定,还要求安排专人负责、列入年度相关绩效考评,美其名曰:生动讲好决胜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好故事。

  接到通知后,该县驻村干部一片哗然,工作群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心中的愤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工作本来就让基层干部疲惫不堪,各种表格、材料、会议更是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哪里还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写典型事例。更何况一个月两次报典型,一如“逼着公鸡下蛋”。然而,有意见归有意见,胳膊终究是扭不过大腿,列入绩效考评,兹事体大,岂可小觑。

  但是,问题在于,就算放着正事不干,削尖脑袋、搜肠刮肚写,一个贫困村去哪找这么多鲜活典型事例?要真有这么多典型事例,贫困村应早已脱贫了吧?一边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边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基层干部“人忙心更累”。百般无奈之下,只能演戏、编材料,应付了事。有的无中生有,完全靠发挥想象力;有的应景造势,搞些华而不实、有形无用的活动装潢;有的移花接木,把日常工作、常规举措“包装”成所谓的典型……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材料是报上去了,至于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典型,大家心里都明白。

  对于脱贫攻坚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好宣传推广,确有必要,既能鼓舞人心、激发斗志,又能让更多人学习借鉴。然而,典型之所以成为典型,是因为具有标志性、示范性和影响力,可遇而不可求。以下指标、摊任务的方式“挖掘”典型,恐怕典型性乃至真实性都要大打折扣。失去真实性,或者水分太多,典型事例就沦为彻头彻尾的形式和演戏。这种所谓的典型事例,除了用于应付检查、考评,还剩下什么价值和意义?

  事实上,这样的荒唐现象还真不少。在一些地方,有的部门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习惯于让下面报材料,热衷于搞文字游戏。工作安排合理不合理、是否符合基层实际,根本不去了解。红头文件一发,好比撒网捕鱼,有错过、不放过,让基层报材料上来再说。并且,有的常常打着“贯彻落实”的旗号,理由、依据还很充分,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切实际,脱离实际,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只图自己轻松自在、干净利索,不顾基层承受能力、工作压力,想当然、乱指挥、瞎折腾,基层似乎成了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结果,落实任务成了搞表演,驻村队员变成演员。这种简单、粗暴甚至野蛮的工作方式,空耗资源、漠视基层、折损公信力,是权力任性、长官意志的表现。表面上是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根源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在这种歪风邪气影响下,基层工作量越来越大,况且有些工作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只能造假材料应付。许多基层干部像陀螺转个不停,忙得焦头烂额、不可开交,实际上做了很多无用功。正如一副对联所讽刺的那样: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码”到成功;下级哄上级,层层注水,水到渠成。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剑指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求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为基层减负,上级部门的同志就应多到基层走走,多听听广大基层干部的呼声,反躬自省,对号自纠,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彻底根除基层形式主义的“病灶”。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7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