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22个记者节。在河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名记者研究”的课堂上,专业教师陈娟通过现场连线在上海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发起人后代,并邀请他们作为特别讲解员,带领学生参观“青记”成立会址纪念馆,讲述记者节背后的故事。
“青记”由范长江、陆诒等人发起,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成立。“青记”为中国新闻界团结抗日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00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关于记者节的申请,同意将“青记”的成立日期11月8日认定为中国的记者节。
课堂上,“青记”发起人陆诒的儿子陆良年作为这堂课的特邀讲解员,结合纪念馆中的文物向讲述了“青记”成立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发展历程。“青记”发起人石西民、邵宗汉、徐怀沙等人的后代分别讲述了父辈们组建“青记”,组织新闻工作者在前线和敌后“坚持报道抗战,鼓舞全民抵抗侵略”,“手无寸铁百万雄兵”“一杆笔可抵三千毛瑟”的传奇故事。
人们在看台上的人在房间里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馆中陈列的老式收音机,循环播放着“青记”会员谱曲和填词的《青年记者之歌》,陆良年在乐曲声中又讲述了在抗战中牺牲的“青记”会员。一步一讲,回溯历史,每一处遗迹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随着参观者行至展馆门口,这堂课也进入了尾声。
“通过今天的线上参观,才知道一个普通节日背后还有这么多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个节日是新闻前辈用血与汗打造的,我们应该珍惜新闻人的这份荣誉,同时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担当。”学生刘炳德说。
延伸课堂、互动社会,课堂教学与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增强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张力,这是河南师大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一直努力的方向。
这种创新培养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该专业自2004年成立以来,共为社会培养了700余名优秀毕业生,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新闻人。2004级毕业生杨国营、叶森,2005级毕业生张璐瑶、陈娟均获中国新闻奖。今年五月份,2007级毕业生孙超峰以新人主播的身份亮相北京卫视新闻栏目《北京新闻》等。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崔志坚 通讯员陆张越 杨启月 贾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