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脚下的路 心中的情

2021-11-17 09:44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陈颢月(右)拍摄《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左)。

  我当记者10年,去过很多地方采访,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中国邮递员邮路上的故事。

  第一条路的故事里有“一个人、一匹马、一壶酒、一首歌”,他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是王顺友。

  今年5月得知他离世的消息,我第一时间订了机票,为的就是送好大哥最后一程。追悼会上,我的镜头锁定了一个名叫益争拉初的藏族阿佳(姐姐),她哭得格外伤心。

  1998年8月,四川省木里县遭受百年罕见的暴雨和泥石流灾害,通往白碉乡的路全都被冲毁了。本可不出班的顺友大哥在邮件中发现了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他知道这通知书对山里的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益争拉初至今都忘不了那一幕,王顺友浑身湿透站在门口,腿上赤黄的泥土夹杂着鲜红的血迹,怀里的录取通知书用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带着体温,滴水未沾。

  我脑海中不时浮现出2018年最后一次采访顺友大哥的情形。那几天,我和他重走了当年的邮路。这条路的艰难很多报道都呈现过,但这一次走在路上,我深刻地懂得了那一个人、一匹马的孤独。

  晚上,我和顺友大哥席地而坐,望着满天的繁星,听他讲述翻越高山峡谷、路遇洪水猛兽、抢救落水邮件的一幕一幕。我问他:“为什么邮递路上还要带上一壶酒?”他平淡地回答:“不仅因为驱寒,还要为自己壮胆。”

  我陪大哥唱起了那首陪伴他一辈子的山歌《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这首歌是对他32年坚守马班邮路的最好诠释,是对他永远把邮包看得比命都金贵的最好解读,更是一名党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最好写照。

  在高原之巅,还有这样一条雪线邮路,常年奔波在这条路上的使者叫其美多吉。2017年9月,雀儿山隧道通车的前一天,我陪多吉大哥最后一次翻越雀儿山。从38道弯到老虎嘴再到陡石门,多吉大哥一一向我讲述着邮路的艰险,每一次换挡、每一回转向,都是步步惊心。但就是这样一条云中天路,多吉大哥28年来却走得如此沉稳坚定。那一刻我就在想,如果换作是我,我能坚持多久?

  在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垭口,一路的拍摄让我的身体几乎到了极限。尽管多吉大哥再三叮嘱我,在这儿最多只能停留30分钟,一切行动都要放慢。但为了拍出最佳的效果,我依然不停地登高俯低,实在坚持不住,就吸几口氧接着拍。那一刻,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使命感让我坚持着记录下每一个珍贵的瞬间。

  这个镜头,很多看过的人都说:“拍得真有感觉!”其实,我并没有刻意旋转,而是在那一刻能让我站住、站稳的方式只有边走边转,而我看到的天空就是这个样子。但无论如何,手中的机器绝对不能放,多吉大哥和他的兄弟们在这儿坚守了28年,我又凭什么坚持不了这30分钟?就算今天真的交待在这儿,我也认了。

  这第三条路根本不是路,而是一条过江溜索。2015年我采访了《感动中国》的“溜索姑娘”尼玛拉木,一条索道连接起大山深处乡亲们与山外世界的沟通与交流。

  险峻美丽的梅里雪山,奔腾湍急的澜沧江水,在那条索道前,我突然有个非常强烈的念头,一定要感受下溜索过江,体会一下拉木姐到底是怎样十年如一日飞身溜索传递邮件的。

  我一只手拉住绳索,一只手紧紧握住摄像机,横跨了整条澜沧江。短短的15秒钟,比我想象的要快得多,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无畏生死飞越在这江上天路的奉献,明白了到底是怎样的精神让“溜索姑娘”勇敢地穿越在这鬼门峡谷。

  3条路如今都有了变化。王顺友的邮路已经不再孤独,因为那已经化成了百姓对他永恒的思念。最高海拔超长公路隧道成功通车,多吉大哥开着邮车作为头车第一个驶出雀儿山隧道,让过去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变成了10分钟。“溜索姑娘”做起了“带货主播”,因为那条索道已经被宽阔、坚实的跨江大桥所取代,山里山外的连接畅通无阻。

  从王顺友的马班邮路到其美多吉的雪线邮路,再到尼玛拉木的溜索邮路,都是艰辛跋涉走出的长征路,也是为民服务连起的幸福路,他们都心怀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国家有需要,就不遗余力;只要人民有需求,就勇往直前。

  绿色邮路的变化见证人民生活的变迁,见证伟大时代的发展,更青的山,更绿的水,更宽的路,还有更幸福的生活。脚下走过的路越多,心中信仰的路越实。作为这些生动美好中国故事的记录者,我将传承好这种执着坚守、不懈奋斗的精神。同许许多多新时代的奋斗者一起,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在这条路上我会永远地走下去。(中国邮政报社 陈颢月)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31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