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专题《百亿大和解》成功关键词——
原生态 新鲜度 全过程
《百亿大和解》主创团队采访西王集团党委书记王勇(右)。
山东广播电视台 供图
《百亿大和解》节目视频截图。
山东广播电视台 供图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深度调查类报道越来越成为新闻中的少数,财经类深度调查报道更是成了稀缺物。“这次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专题《百亿大和解》能够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对我们创作团队而言,无疑是极大的肯定和鼓舞,它让我们坚信:时代在变迁,传播方式在变化,主流媒体的专业主义‘传家宝’不能丢,深度调查类报道仍然大有可为。”作为《百亿大和解》的主创、山东广播电视台舆论监督部《今日聚焦》制片人王兴涛近日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
从关键人物入手,用冲突悬念推进
“12月18日,山东省高院公布了2020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典型案例。其中西王集团有限公司司法和解案榜上有名。西王,这个总资产高达500亿元、位列中国500强企业的民营企业巨头,为什么深陷危机?又是怎么走出危机的呢?”这是《百亿大和解》开头的旁白。
西王债务危机发生后,各种媒介蜂拥而上,报道的速度不可谓不快,报道的数量不可谓不多,“但他们当中有人并没有将自己准确定位为瞭望者、观察者、思考者,而是以唯恐天下不乱的‘好事者’角色出现。”山东广播电视台舆论监督部副主任原宝国说,《百亿大和解》在制作过程中始终秉持主流媒体的专业主义精神,通过调查式、记录式手法,从关键人物入手,用冲突悬念推进,真实细节呈现,讲述了曾“引爆”全国的西王集团百亿债务危机得以破解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始末,展示了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在过去长时间内,为了实现发展壮大,山东各地的不少民营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金融互保的方式,形成了所谓的金融“担保圈”,这其中的好处是企业可以抱团取暖确保资金不断流,但潜在的风险是一旦某个企业的资金链出了问题,就很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连锁性的金融风险。2017年3月,邹平市的上市企业齐星集团爆发债务危机。作为齐星集团最大的担保方,西王集团受牵连,不仅要替齐星还债,银行的贷款也纷纷被抽走,企业一下少了150亿元的流动资金。不巧的是,2019年10月,西王集团发行的100.4亿元企业债券到期,触发违约或交叉违约。一时间,西王集团面临生死考验,引发全国关注。
“对主流媒体而言,化解金融风险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选题。”王兴涛介绍,经过前期的调查分析和概率判断,《百亿大和解》主创团队研究认为,如果涉上百亿元的债务危机不通过政府填窟窿强行“救活”,不走清算资产,破产重组的老路就能够化解,这在全国无疑具有标志性和示范性意义。
除了认识到这是一条极具价值的新闻线索,创作团队也相信,记录西王集团凤凰涅槃、起死回生的过程,抓住它历经金融风波后“如何处置”这一热点,就一定能传播正面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再加上媒体人的专业制作,这篇报道就一定有精品力作的气质。
内核专业化,捕捉细腻、鲜活的细节
记录考验定力,创作磨炼功力。从2019年10月确定这一选题以来,经过一年的持续跟进,《百亿大和解》团队拍摄了海量素材,可究竟该如何转化成优秀的作品呢?经过反复论证,主创团队尝试用新闻专题的形式,努力实现这篇报道最大的传播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传播渠道和技术巨变的当下,主创团队最终坚持在变中求“不变”,那就是靠专业水平说话。
这一过程中,考验的是浓缩新闻的能力、写作能力、编辑包装能力。同时,为了让这一财经类新闻专题在不失专业的基础上更加被受众接受,他们还定下了几个原则。
一是找准关键的采访对象。主创团队分析认为,新闻的核心是人,事件的核心也是人,破解西王债务危机靠的也是人,因此,这篇报道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找人”。事实上,《百亿大和解》找到了不止一个好的采访对象,包括一手缔造西王集团的党委书记王勇,危难之际子承父业的王棣,临危受命来邹平市任职的市长胡云江,以及金杜律师事务所的律师。
二是要有足够吸引力的开头。15分钟有余的专题报道怎样才能一开始就抓住受众的眼球?主创团队对此花了心思。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就接连抛出几个敏感字眼,例如“资产高达500亿”“深陷百亿债务危机”等,并借助西王集团“如何走出危机”这一话题热度未退的时机,又抛出西王集团的缔造者王勇,更是激发了受众对知名企业家、陷入破产疑云、如何走出困境等热点字眼的好奇心理。步步为营、引人入胜的设计,强化了这篇报道的吸引力,将观众的情绪和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推高了受众关注西王集团命运走势的热情。
三是要有极致的细节。细节是电视专题片的灵魂。当西王遭遇金融危机时,西王集团党委书记王勇在纸上写下了“32”“800”“16000”这3个数字,分别代表西王集团成立了32年,背后有800名村民和1.6万名职工。通过这一细节,就把王勇心中那份不甘、肩上那份责任充分刻画了出来。在邹平市人民法院宣判和解协议表决通过后,主创团队敏锐地发现市长胡云江长舒了一口气。于是,主创团队连续用了3个特写镜头重点展示他的神态,用这一人物细节展示了胡云江的心灵世界。一个个画面、一个个人物细节的刻画,让本来枯燥的财经报道一下有了人情味。
此外,通俗化的叙事也必不可少。经济类新闻报道的内容往往题材严肃,报道形式单一,如果语言再过于晦涩、专业术语繁多的话,就会大大限制受众群体范围,难以引起普通观众的兴趣。因此,主创团队在吃透精神、吃透概念、吃透数据的基础上,通篇尽可能少用术语,用平实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在语言风格上一下就拉近了报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去新闻现场“抓兔子”,而不是“变兔子”
“记录是一个比较‘笨’的方式,却也是一个考验主创团队定力的过程。”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编委韩信介绍,从确立采访目标后,主创团队调动各种资源,前后历经一年的时间,见证了西王集团从濒临破产到涅槃重生迎来新希望的全部过程,用鲜活的采访和丰富的镜头生动记录了这段惊心动魄处置风险的全过程,确保了作品的原生态、新鲜度和十足的张力。
新闻不是在事后,而是在过程中,是事件的一部分。在原宝国看来,正是因为记者及时跟进、全程记录,和事态进展同频共振,才保证了西王集团和债权人每次剑拔弩张磋商时,记者都“在场”;正是因为记者排除万难见证了法院的庭审现场,才让这部专题片有了拨云见日的高潮;也正是因为记者在现场的敏锐观察,才拍下了庭审宣判结果出来的一瞬间,临危受命的邹平市市长长舒的那口气。
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商业网站平台、自媒体账号屡屡发生歪曲解读经济政策、以“标题党”博人眼球、唱衰唱空金融市场等恶劣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传播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给公众认知带来了混乱。王兴涛说:“主流媒体要始终坚守专业性,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和自媒体比的是专业、权威、深度和严谨度;我们要坚持自采率和原创性,坚信内容为王和视频突围,去新闻现场‘抓兔子’而不是‘变兔子’;我们应继续强化深度调查类报道能力,尤其要提升对财经类深度调查报道的能力,达到明辨是非、以正视听的效果。”
“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借由这次报道的经验,我们的团队会再接再厉,把握时代脉搏,提高职业敏感,夯实专业能力,继续深挖经济领域典型案例,努力做到专业性制作、大众化表达、全媒体传播,抢占主阵地中的中心阵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原宝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