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深入基层,才能挖出实实在在“宝藏”

2021-12-17 09:36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陕西日报》文字通讯《杨叔的脱贫日记》:

深入基层,才能挖出实实在在“宝藏”

  《陕西日报》记者张辰(右)和杨思笃老人合影。 受访者 供图

  脱贫攻坚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在这一宏大的时代叙事中,一颗水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2020年12月22日,以鲜活的小人物故事折射波澜壮阔的“中国式反贫困”成就的通讯《杨叔的脱贫日记》登上了《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并配发新闻图片和评论员文章《写在人民心里的战贫篇章》。杨叔的“日记摘抄”在群众新闻客户端连载19期,阅读量逾百万次。

  2021年11月,《杨叔的脱贫日记》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发现小人物 挖掘大主题

  “2020年4月,在一次跟随扶贫人员走访脱贫户的过程中,通讯员刁江岭发来了几张翻拍的日记内容,朴实的大白话立刻抓住了我们的眼球。大家了解后得知,该日记出自贫困户杨思笃之手。”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陕西日报》记者张辰回忆当初获得这个新闻线索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也就是因为这几张日记,张辰“嗅”出了其中蕴含的新闻价值。

  选题报给领导并通过后,张辰开始深入挖掘,认真采写。“来到宝鸡市硖石镇车辙村73岁的杨思笃老人家里,我和刁江岭等人发现,有14本用各式本子记录的日记。征得老人同意后,我们翻开阅读。”这14本日记跨越几十年,记录了这个农民家庭的变迁,尤其是近5年杨思笃和帮扶干部共同努力战胜贫困的经过。工整的字迹中有对美好生活的感慨,更有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一字一句让人动容:“人常说,吃够了要知道摞碗,请结束对我家的帮扶,改扶别人”“这么好的时代,我还想多活几年”……

  在张辰看来,脱贫日记的记录小而普通,却是脱贫攻坚鸿篇巨著中必不可少的篇章,“它映射出脱贫户‘我要脱贫’的发愤图强,映射出帮扶干部勇于作为的真抓实干,更映射出共产党人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坚守初心使命的不懈追求”。

  《杨叔的脱贫日记》文中3个小标题层层递进,从“帮扶干部来了,也重燃了希望”,到“请结束对我家的帮扶,改扶别人”,再到“希望子孙能记住历史,律己向上,感恩社会”,无不反映出杨思笃这位典型的骨子里透着老秦人不服输的“拧劲”。在张辰看来,这种“拧劲”包含着中华民族朴实勤劳、知足感恩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影响着与他境遇相同的贫困户,也使得帮助他的扶贫干部受到激励。小事中挖掘出大主题,在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故事。这“一笔”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力量。

  在这篇报道中,一位善良的老人、一群有责任心的帮扶干部形象跃然纸上。他们背后的力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向贫困宣战的坚定决心。作品刊出后,读者纷纷留言:“老人的觉悟真高,自强不息让人感动”“扶贫干部真是出了大力了”“好政策好时代,还有啥不满足的”……

  故事性新闻 细节处升华

  故事性新闻是以新近发生的单一事实为记述对象,完整表现行为动态演变的事实,具有起因、变动和结果3个环节,故事不仅有骨架,而且有细节有血有肉、环环相扣,读起来轻松不乏味。这也许正是《杨叔的脱贫日记》在本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中得以脱颖而出、拔得头筹的原因。

  对于故事性新闻,张辰表示:“想写好脱贫故事性新闻,就要弄清两个概念,什么是故事性新闻?什么是故事性新闻中的细节?”

  单说脱贫成绩是枯燥的,生动鲜活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张辰告诉记者,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杨思笃的为人和生活全貌,挖掘鲜活故事,他深入了解杨思笃家的前后变化,仔细聆听帮扶干部畅谈工作收获,将这些新闻素材提炼归纳,写稿的时候精选了日记中3篇穿插到报道中,创新文章形式,采用日记体呈现,让读者读来轻松、明了。同时,为了使报道更真实,小标题也选用了杨思笃日记中的原话,行文中也巧妙地将日记内容穿插于故事的叙述中,包括杨思笃喜欢用农历记事的习惯等,极大增强了稿件的故事性、语言的生动性。

  比如《杨叔的脱贫日记》的开头和结尾:

  “杨叔的屋里,那新刷的箱柜就在窗前,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是杨叔最爱的红色。再过10天,就是2021年了。在杨叔的眼里,这鲜红既是对贫困的作别,更是对焕然一新生活的迎接。”

  ……

  “今年,杨叔家的苗木有了效益,小儿子的工资涨了,大孙子考上了大学……燕子在杨叔家明亮的厅堂内筑起了窝,雏燕的叫声悦耳,杨叔全家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通过杨思笃家里传出雏燕悦耳的叫声与开头形成呼应,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形象生动,能把枯燥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人印象深刻。

  如何抓住脱贫攻坚故事中的细节?对此张辰表示,应该做好采访前的“预习”工作,了解选题的政策背景、人物的大致经历、典型的核心价值。采访时,张辰还不断向摄影记者学习,善于用职业的眼光观察人物、事物、环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需要刨根问底不放过与采访主题相关的所有信息;还身临其境用心感受气味、温度、情绪等变化。“细节往往就蕴藏在这些容易被忽视的信息中。”张辰说。

  身临其境感知 践行记者“四力”

  在快节奏的新闻时代,潜心打磨稿件不是一件易事。这篇报道采写历时半年,九易其稿,精益求精。到杨思笃家的车程近5小时,调研采访期间,张辰先后6次驱车到杨思笃家了解情况。白天,他陪杨思笃上山察看树苗长势;傍晚回到家,又和杨思笃坐在炕上,听他讲自己的脱贫故事。一来二去,张辰便与杨思笃变得熟络起来,交谈也变得轻松随意,虽然相差近40岁,张辰喊他“老杨”,杨思笃叫他“老张”。

  很多新闻“宝藏”只有到了基层、深入百姓才能挖得。“老百姓的原话,土里土气、原汁原味。多看多听后会发现,老百姓的语言沾泥土、带露珠,最鲜活、最生动。”在张辰看来,很多时候绞尽脑汁地遣词造句,挖空心思地引经据典,都不如老百姓的一句家常话富有表现力。

  在这篇稿件中,张辰等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新闻工作者的“四力”。身临其境只为发现故事充实细节,是脚底板跑出来的“脚力”;从几张日记中“嗅”出新闻价值,是“眼力”;以小人物的故事来生动展现脱贫攻坚这一时代伟业,是“脑力”;从大量日记和调研所得素材中抽丝剥茧、提炼升华,把故事讲得既精彩又有说服力,是“笔力”。

  张辰向记者坦陈,自己下笔犯难时,曾受到汉乐府诗《陌上桑》的启发。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罗敷美吗?诗中并没有对她的相貌进行讲述。而是借‘行者’‘少年’‘耕者’的举止动作来描写。这就会引起读者的好奇,从而加深印象。”由此他感悟到,人物通讯报道,特别是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也可以借鉴《陌上桑》的描写方法,从群众角度出发娓娓道来,便可增色不少。

  就是这样,杨思笃善良、感恩又倔强的典型形象跃然纸上。张辰利用“写罗敷”的手法,借用杨思笃日记记录家庭的变迁为时间线,不仅让这位小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发光,更是通过杨思笃日记映射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使命的不变初心。(记者 郝天韵)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37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