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推出“2021实事办得怎么样”系列专题报道
盘点民生事 细节表达中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国各地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群众解决身边的“急难愁盼”,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临近年末,这些实事办得怎么样?群众又从中得到了哪些实惠?从12月1日开始,《北京晚报》连续推出“2021实事办得怎么样”系列专题报道,以精心策划的内容和版面,呈现了一系列贴民心、接地气的暖心报道。
主题突出 连贯性强
在专题报道中可以看到,《北京晚报》策划这一组报道的目的,主要是在年末岁尾回顾北京市一整年解决民生实事的努力与收获,通过一件件民生实事、一点点生活变化、一句句由衷称赞,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写下温暖的注脚。
该报道每期围绕一个主题,连续以整版篇幅推出,整体性强,内容丰富连贯。值得一提的是,该专题报道还同时设置了《年初目标》和《期盼》两个小栏目,与主体文章形成联动的报道形式,十分巧妙,看得出策划者在栏目设计上颇为用心。《年初目标》和《期盼》两个小栏目的细节设计,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明确民生项目年初的目标规划,检验年末成果,还表达了群众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期盼,使报道的针对性更强,亮点更为突出。
纵观专题报道中的文章,每期都聚焦一个与群众关系紧密的主题,比如交通、居住环境、公共卫生、公共场所等,通过记者的实地走访,看到了这些“实事办得怎么样”。
报道不但反映了办实事取得的良好效果,而且站在群众角度给出了中肯建议。其中,第一期《交通小改造带来大变化 疏堵改造多措并举保障市民出行安全畅通》介绍了通过对疏堵工程、信号灯建设和慢行系统进行的改造,解决了困扰群众许久的问题,实现了“多开一个出入口,拥堵问题就会大大缓解”“新装一盏信号灯,行人过街就会更加安全”。在《期盼》栏目中,受访者时雨提出了“礼让斑马线还得多保持”的期盼,建议有关部门和媒体还应该继续保持对于礼让斑马线的宣传,力争让司机养成习惯。从中可以看出,群众对美好生活和城市文明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贴近民心 可读性强
“2021实事办得怎么样”专题报道讲述的是一系列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故事,素材来自一线。到社区菜店采买新鲜时蔬,和街坊闲话几句家常;行色匆匆间,在地铁便利店也可以吃上一口热饭;周末,去家附近的“一刻钟健身圈”健身已经成为生活习惯;老小区接上燃气管道,再也不用扛着燃气罐上楼了;在大医院排队看不上的病,到社区也能治好……这些细小变化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
这些故事真实生动,不喊口号,不走形式,而是用“唠家常”般朴实无华的语言,用一桩桩实实在在的小事,讲述北京这一年的民生新变化和新举措,不仅贴近百姓生活,富有画面感,还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身边的普通百姓故事出发,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在反映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的文章《为老服务做在老人心坎上 完善配套服务保障居家养老品质》中,83岁的刘景芝老人因在养老公寓居住时总想家,只得被家人接回家中,但女儿不比专业人员,护理起来经常力不从心。话锋一转,随着北京市养老服务的不断升级,刘景芝老人签约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后,真正实现了把养老床位从机构延伸到家里。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独居老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及高龄老人等问题,这一前一后的鲜明对比,直指当前家庭养老困境,代入感强,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刘景芝老人女儿的一番称赞,“这种‘家庭养老院’既满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心理需求,又弥补了家属照护的能力不足,可谓两全其美”。
文章通过对小事的采访,通过当事人的朴实话语,表达出“2021实事办得怎么样”这组报道的策划初衷,体现出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设计醒目 观赏性强
好的版面设计能够实现内容更好的传播,该专题报道的版式设计不仅整体版式统一、风格一致,标识性强,还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
版头“2021实事办得怎么样?”的蓝色条框状设计鲜明醒目,主题一目了然,同时《年初目标》的底色与《期盼》中的标题引号均采用相同的蓝色,与版头形成相互照应。此外,每篇文章中的小标题选用不同的字体,更加灵活生动,为读者提供阅读便利,避免产生审美疲劳。
同时,版面中选取的图片所呈现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每期的图片选择具有代表性,配合文字突出主题,让读者以更快、更直观的方式将有关信息尽收眼底,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养老助餐点制作的粗粮食品”图、“驿站工作人员指导老人在线点餐”图、“为老人提供修脚服务”图,无需文字,老年人享受到的高品质养老服务便跃然纸上。又如“‘光禾作用’店内蛋形半包裹式单间”一图,新奇的独特造型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眼球,吸引读者阅读。
民生题材的报道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深入基层、贴近民心。“2021实事办得怎么样”系列报道,呈现了既有温度又有情怀的新闻大餐,成为《北京晚报》年终报道的一大亮色。(记者 米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