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短视频大有可为

2022-01-13 10:07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通过短视频平台,李子柒、“阿木爷爷”、竹编大叔等民间达人火爆全球。 资料图片

  新媒体时代下,异军突起的短视频凭借其精简直观的内容呈现、高效碎片化的传播形式、丰富多元的传播主体等优势,已然成为受众更加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手段,对于传统传播延伸其话语空间、提升内容传播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消除“三差”问题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五力”明确了新时期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在这一形势下,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关系到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环境的大局。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阵线高度重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努力自塑中国形象,但不可否认,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等“三差”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在借助短视频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我们有必要从小切口入手,积小成大,积点成面,塑造立体多元的国际传播体系。

  多年来,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国新闻舆论阵线积极创新内容生产,拓展传播渠道,优化组织模式。而今短视频横空出世,其所具有的社交化、移动化、个性化特征,使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立体中国的最佳载体之一。

  思想和思维同步接轨

  国际传播的市场需求非常大,“出海”是一种趋势。我们需要从内容做起,在思想和思维上跟国际接轨。内容方面,短视频的生产主体大多为个体,这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政府宣传在跨文化、跨意识形态受众心中的戒备和壁垒,更有利于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目前的个人生活样态和文化理念。短视频中携带的中国符号,有利于渗透外国受众对中国的认知,使其形成完善的中国形象搭建,客观上对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短视频时代下,以内容为王的PGC(专业生产内容)产品应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提高视频制作质量,优化视频内容呈现有助于提升国内主流媒体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力。

  也正由于短视频内容大多由个体创作或呈现,因此,一般没有传统视频的宏大叙事,也较少涉及敏感因素,而更多选用搞笑段子、生活片段记录、美食分享等小主题。这些内容更易传递中国接地气的形象,更容易引起外国受众共鸣、共情、共振。短视频文本平民化的特点,叙事视角更适应人际传播趋势,具备良好的国际传播潜力。

  李子柒、“阿木爷爷”、浙江竹编大叔等民间达人火爆全球,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为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差”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2020年,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短视频平台发起居家抗疫的相关活动,以短视频形式记录中国人在隔离生活中寻找快乐的点滴事件,通过短视频平台海外版等流入美国,在意见反馈中达成了对抗击疫情的共识,发挥了促成中美两国认知共识的纽带作用。

  此外,短视频平台基于个人喜好赋予标签,具有不感兴趣即可播放下一条的特性,这使得在国际传播中不能引起外国受众兴趣的短视频自然被“沉淀”,因此,在选择上减少了目标受众的厌烦心理,能真正地实现潜移默化,这种特性客观上解决了渠道建设问题。

  有序培养专业团队

  在组织方面,依托专业媒介组织,擅长短视频叙事的传媒团队正在有序培养中。在国际传播过程里,传统专业媒介组织与短视频制作团队正实现双向融合。从专业媒介组织中分离出专业的短视频制作人才已开始依托媒介组织的资源进行创作,各平台方创新扶持优秀内容创作者,引导他们利用擅长的表达方式携带更多的中国文化符号,生产出更多为海外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要获得海外受众的认可,必不可少的传播策略是本土化。主流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构建用户画像,进而精准定位核心用户群体,分析受众内容偏好,适当增加备受海外用户喜爱的涉及中华文化、娱乐议题的视频。同时应当注意的是,本土化不仅体现在视频内容,也应当体现在视频本身的属性。具体而言,视频的发布与评论区互动应当更加贴合海外用户的活跃时间;视频中的英文字幕应当符合海外受众的观看习惯,可以将部分视频的中英文字幕位置予以调换。在这方面,我国主流媒体关注较少,并未有意识地选取特定发布时间,或是对字幕位置作统一化处理,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视频的传播效果。

  (作者王亚军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2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