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困难模式”下完成的“泪点故事”

2022-01-20 10:42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短视频专题报道《无胆英雄张伯礼》:

“困难模式”下完成的“泪点故事”

  短视频专题报道《无胆英雄张伯礼》截图。 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 供图

  “选题、方法和角度如何创新?如何去深入挖掘人物和新闻事件当中的新闻价值和精神品质?如何通过讲述故事、共鸣情感,达到启迪、感染和激励受众的目的?”2021年12月15日,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副总编辑刘雁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记协第十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奖颁奖会现场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了他对短视频的思考。他带领的微视专班报道团队制作的短视频专题报道《无胆英雄张伯礼》获得了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而这也是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以来,津云新媒体第二次获得该类型一等奖。

  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候,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他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且行踪不定,就连他的家人也经常找不到他。面对这样一位采访对象,如何鲜活地勾勒他的形象?

  “17年前抗击非典,他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庚子新春,他再次临危受命,逆向而行。”刘雁军依然清楚地记得张伯礼那句“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的誓言,“我身边很多人都找他把过脉,开过方子,知道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以他的性格一定会在一线,很多很多的老百姓也在牵挂着他”。

  刘雁军回忆,团队在策划之初不是没想到这个选题落实起来有多么困难,不是不清楚将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新闻人的使命感让他们从始至终只有一个念头——非做不可。

  虽然由于疫情原因不能跟随张伯礼奔赴武汉,但报道团队制订了详细的“跟踪”计划,希望通过展现张伯礼武汉抗疫过程中的点滴瞬间,诠释中国医务人员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在随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团队利用自己的“主场优势”,深入采访了10位张伯礼的“身边人”,从不同角度了解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抗疫期间的拳拳赤子心。在采访过程中,张伯礼在方舱吃泡面、在病房诊患者、在病床上签字以及关方舱庆大捷的珍贵照片,也一一“浮出水面”。

  通过无数的细节挖掘,将奉命出征、承包方舱、病床问诊、摘除胆囊、关仓大吉等碎片化的亮点有机地串连起来,利用5张珍贵的照片由外向内、抽丝剥茧般地诠释张伯礼推动中医药参与防治疫情的全程,更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一位国之大医的仁心。

  “20多万字的音频访谈,报道团队需要全部转译成文字,再反复推敲、删减、精编成2万字,再做剪辑,因为不能去武汉采访,只能靠视频连线,就要等采访对象休息的时间,所以很多采访都是在凌晨两三点。”津云新媒体集团视频中心副主任闫征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由于访谈人数多、访谈时间长,采访工作从一开始就进入“困难模式”,但就是靠着想离新闻现场近一点儿、再近一点儿的信念,“团队很快就倒好了时差,一到采访时兴奋点就来了”。

  让细节积蓄情感传递精神力量

  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发挥引领作用、实现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也是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重要时刻,津云新媒体不仅没有缺席,更把短视频拍出了层次,体现了细节,从而打动受众,弘扬时代精神,彰显榜样力量。

  津云新媒体集团视频中心主任齐竞竹回忆说,报道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既然短视频《无胆英雄张伯礼》以照片开篇,为典型人物的故事做了引述,就要用情感的层层蓄势继续做铺垫。“典型人物的报道强调共情,在采访上就要通过信任、共鸣、引导等方式,既获取信息,又交流感情,采访到的内容才能增强短视频的可看性、可读性。”

  在齐竞竹看来,《无胆英雄张伯礼》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摒弃了冗长的旁白叙事结构,采用紧凑的同期串接方式,使表达更感性化、情感化,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接受习惯,也使短视频整体的逻辑性、节奏感更强,让受众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就能快速了解典型人物的事迹,感受精神传递的力量。

  “报道团队获得的5张照片只是线索,要讲好故事,还必须强调细节描写。细节是短视频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人物有血有肉,增加故事的感染力,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闫征告诉记者,短视频中的很多采访对象都是一线的医生,他们很难在白天有时间接受采访,也很难有一个相对较长且稳定的采访时段。

  “我们必须争取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采访对象的知音。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沟通起来才能说出鲜活生动、发自内心的想法。”闫征表示,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从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那里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内容,是一门学问,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

  报道团队在采访环节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8分多钟的短视频,每天深夜仅录制访谈就花费2到3个小时,持续近一个月。随着接触的增多和采访的深入,在摄像头那端,采访对象都越来越放松,就像好朋友在谈心。

  “有时讲得忘情,报道团队的记者和采访对象都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在这样的情况下,录到的访谈是真实、自然、感人的,增强了短视频的亲和力。”闫征说。

  短视频后期是一个复杂工程

  负责短视频后期效果的津云新媒体集团视频中心编辑潘德军介绍,在策划之初,报道团队就没有考虑在短视频中加入旁白,他们希望用原汁原味的访谈同期声真实还原张伯礼的抗疫过程,但其中镜头组接、声音剪辑、音乐选取、氛围营造、包装设计等都是一项项费时费力的复杂工程。

  《无胆英雄张伯礼》运用高效的视频节奏,让受众的情绪很快被感染。镜头组接方面,打破了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转场,突出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音乐选取方面,既有恢宏磅礴的氛围型配乐,又有弦乐铺陈的叙事型配乐,在不同篇章营造出紧张、温馨、感人、恢宏等几种氛围。由于短视频是以同期访谈组接成的,配乐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听感上既符合不同情境,又不会造成听觉疲劳。而且,配乐与人声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为内容的表达增色不少。

  短视频里将江夏方舱患者感谢天津医疗队的声音恰当地运用进去,现场同期声既有助于新闻事实的真实传达,又能起到烘托氛围和渲染情绪的作用。

  此外,在包装设计方面,短视频中使用三维特效制作了书籍效果,整体风格类似于古书籍,使用金黄色调以及粒子效果,营造稳重、神圣的氛围。书籍的做旧效果,烘托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在书籍周围设计了听诊器、温度计等医学元素,点出主题的同时又与古书籍形成巧妙的呼应。(记者 韩萌萌)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