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春走基层 | 当“90后”遇到“90后”

2022-02-08 11:28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水金辰(左三)、屈彦(左二)、黄博涵(右一)三人与龙墩村党支部书记陈世贤(左一)围炉采访。

新华社 供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2021年正式拉开大幕。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人从哪儿来”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新年前夕,我们3个“90后”深入曾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金寨县,求解乡村振兴之问。

  这是一次考验眼力的发现。金寨作为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一直被我们所关注。2021年,我们发现脚步所及的村都能在村部看到年轻人的影子。顺着这个新现象,记者向县委组织部门了解到,从2021年开始,金寨实施了“特派村官”制度,35岁以下全日制本科毕业“特派村官”实现218个行政村全覆盖,其中“90后”超过200人。

  跳出“农门”又回到“农门”,这些“90后”的“逆行”本身就是一条新闻。我们邀请来自不同乡镇的13名“特派村官”进行座谈,希望能够发现他们回来的原因。

  4个多小时的交流后,我们发现制度保障是他们敢于回村任职的重要因素——政策红利既提供了符合心理预期的工资待遇,还有可见的上升空间。此外,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心声”,如“如果我们再不回来发展农村,再晚几年出生的孩子更不会回来了”。一次座谈会,让这群新青年的集体画像有了轮廓。

  这是一次磨砺脚力的挖掘。刘杰、陈世贤和陈绵彬3位“特派村官”,他们所在的村距离县城均达到一小时车程。冒着雨雪,我们用一周时间,找寻他们的工作足迹。

  做好群众工作要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这些“90后”没有打折扣。我们跟随3位“90后”的脚步踏进了村民家中。老爷子、叔、婶儿,亲昵的称呼、地道的方言,成为拉近关系的“加速包”。挑起一条板凳直接坐下,围着火炉搓着手聊着天,言行举止之间透露出他们已经相当熟络。陈世贤戏称:“农户家的狗一开始是朝我咬,现在是朝我摇。”

  在他们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一股子敢想敢拼的冲劲。刚刚清理完水源地杂质,我们再次跟随刘杰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白雪山林,准备清除被积雪覆盖的西瓜大棚,这一天他不曾歇着,更无暇欣赏雪后的山村美景。刚一到村,陈世贤就指着面前的那座山,描绘着“养在深山人少知”的滑翔伞低空经济。“都说‘90后’很自我,其实那是追求自我的价值感。”这是我们用脚跑出的认知。

  这是一次激荡脑力的立意。在大时代下探寻青年人才回归,更需找准立意:他们不只是一群单纯为了找份稳定工作的年轻人,更是一群拥有芳华青春的奋斗者、胸怀大志的赶路人。立意既定,我们看到了他们言行中涌现的浓烈乡愁与赤忱,看到了立志建设家乡的勇毅与担当。

  当“90后”遇到“90后”,我们同频共振:唯有俯下身子倾听群众所言,迈开步子走到群众中间,笔下的稿子才有温度、有血肉、有力量。这也是每一位新华社记者的“传家宝”。

  我们相信这是一次用笔和镜头对时代的记录。这些具有时代感的青年村官,正是我们需要追寻的大时代下的中国故事。脉动的乡村、火热的生活,他们是乡村振兴最美好的未来。(新华社记者 水金辰 屈彦 黄博涵)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6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