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冬奥赛场激战正酣媒体报道异彩纷呈

2022-02-16 11:04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2月4日,奥运圣火在北京如约燃起,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这一届冬奥会,对中国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这是在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冬奥会;这一赛事的申办成功让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疫情影响下,中国如期举办冬奥会,显示了我们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在特殊情况下办好国际盛会的勇气。

  也是从这一刻起,媒体对冬奥会的报道进入高潮,精美的特刊、多样的新媒体报道、新技术的应用,让观众大饱眼福,也必将成为冬奥会历史的重要记录。

  可贵的是,媒体报道不仅关注赛场上的激烈争夺,也关注赛场下运动员的深厚友谊、生活趣事,还积极普及冬奥知识,让冬奥会带来的冰雪运动热再升温。

  精心策划 记录精彩时刻

  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申办成功时媒体推出的“号外”版面与当时国人的激动心情一起,成为生动的历史记忆。2022年,奥运圣火再次来到中国,媒体用精心策划的特刊,浓墨重彩地记录下精彩的冬奥时刻。

  在冬奥会举办地北京,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多家媒体在2月5日推出特刊,其中《北京日报》用20个版的篇幅揭秘奥运会开幕式背后故事,回顾火炬传递的精彩时刻。冰雪与红色中国结的版面设计元素让浓郁的冰雪运动气息扑面而来,打通的图片版气势恢宏,开幕之夜北京市民以及服务冬奥会的工作人员的激动心情被及时、生动地记录了下来,留下了盛大活动中的个体声音。《北京晚报》2月5日推出了16个版的特刊,每个章节里的版面标题风格一致,生动简洁,一目了然。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冬奥会刊》则以图片为主,开幕式上每个环节的精彩瞬间都能在这里找到图片记录,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冬奥会刊》呈现了每一个参赛国在开幕式入场时的照片,未来必将成为冬奥会历史上珍贵的史料。

  《河北日报》推出16个版篇幅的特刊,头版均为通版,视觉冲击力非常强。同样将头版拿出做通版特刊的还有《黑龙江日报》,这一版面上还重点突出了“北京冬奥 龙江力量”主题,增强冬奥会与本地读者的联系,同样留下了带有浓厚本地特色的冬奥记忆。

  进入奥运赛中报道时刻,多家媒体设立了冬奥赛事报道专栏甚至是专版,并在新媒体端开设专题页。

  在异彩纷呈的报道中,有关奥运“黑科技”的应用令人关注,而其中有不少是为服务媒体报道而产生。

  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奥运会历史上首次赛事全程4K制播,并以8K技术制作自由式滑雪、速度滑冰等项目公用信号。赛事内容通过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与阿里云合作开发的奥运转播云OBSCloud,走向全球数十亿观众,这是1964年奥运会开始卫星电视转播以来,又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

  北京冬奥会还创新应用了虚拟场馆仿真系统,这对于摄像机位模拟有重要作用。在咪咕演播室,冬奥运动员的“数字分身”给观众带来新体验,为听障用户提供24小时手语服务的AI数字人手语主播则体现了技术带来的更多人文关怀。

  中国日报网2月8日发布的视频报道《冬奥来了!揭秘全球首个高铁5G直播间》,便融合“高铁+5G+4K”技术,呈现了冬奥高铁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载客自动驾驶,创新打造了世界首个高铁5G超高清奥运直播演播室的故事。中国新闻网联合全球百家华文媒体进行《冬奥24小时》全球全媒体直播,这一直播也用到了5G技术。

  细节讲述 呈现热情中国

  冬奥会不仅是竞技场,也是展示中国形象的大舞台。多家媒体设置了专栏,报道外国人眼中的北京冬奥会,展示中国迎接八方宾朋的周到与热情。

  新华社融媒体栏目《全球连线》密集发布了多条奥运主题视频,有在张家口崇礼赛区采访国外运动员对衣食住行服务是否满意的报道,还有介绍韩裔加拿大人阿诺德作为中国女婿在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国家越野滑雪中心担任摄影经理服务冬奥会的故事等。

  长期致力于对外传播的《中国日报》设置了《世界看冬奥》《中国那些事儿》栏目,以不同的视角讲述冬奥故事。《世界看冬奥》呈现了外国媒体关注哪些冬奥热点、参加北京冬奥会的外国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哪些趣事。《中国那些事儿》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展示中国办冬奥迎宾朋的周到与细心。比如,2月10日,《中国那些事儿》栏目发出的《“睡眠休息舱”成冬奥记者打盹儿神器,这个细节太人性化了》一文,介绍了在主新闻中心,为了方便熬夜工作的记者短暂休息,设置了20台“睡眠休息舱”,获得了外国媒体同行的好评。报道还介绍了“睡眠休息舱”的科技,以及与冬奥村运动员同款的智能床。

  中新社联合全球华文媒体组成的世界华文媒体北京冬奥会报道联盟则呈现了更加多元的视角。在联盟的报道中,不仅可以看到国外媒体真正关注的赛场焦点,还将海外华人华侨对北京冬奥会的关注热情呈现给了读者。如介绍日本华侨报网报道,许多日本华侨华人一边收看日本NHK电视台对北京冬奥会的现场直播,一边打开网络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再如介绍主要面向旅居捷克及捷克周边等国的华人华侨的中文报纸《布拉格时报》报道了华侨点赞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文中受访人为祖国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

  科普报道 普及冰雪运动

  冬奥会大幕拉开,对于国人还不熟悉的冰雪项目来说,此时正是科普冰雪运动知识的绝佳时期。许多媒体在奥运会开幕前后纷纷亮出“大招”,推出了有趣、精彩的科普作品。

  人民网在冬奥会开幕前后推出了多个互动产品。其中,2月2日发布的《相约冰雪,一起来|测测你最适合的冰雪运动》尤为突出。这一产品由专业游戏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还邀请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学术支持机构,专业度高,互动设计精心。用户点击进入页面,可以从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冰壶、钢架雪车、冰球等5个项目中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体验。以短道速滑为例,读者可以选择赛道,体验一把当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感觉,遇上相撞、弯道时,页面会提示用户相关规则和面对不同情况的解决方法,让用户在游戏中“身临其境”地了解运动知识,体会运动员的不易。人民网推出的另一互动产品《冬奧一起“拼”》则更加简单易上手。游戏以冬奥体育图标为主体,一共设置了5关,每关随机出现体育图标,用户只要将拼图碎片拼成完整图标就可以过关,年纪较小的孩子也可以参与进来。

  同样精致的还有纸质媒体的图解报道。《北京日报》冬奥专版上每天都会推出精致的手绘科普。巧妙的是,《北京日报》将对赛事的科普与场馆的特点相融合,推出了具有北京印记的体育科普作品。比如,在介绍自由式滑雪项目时,不仅介绍了这一项目的起源、评分规则和赛事预告,还在同一版面上介绍了进行这一比赛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飞天”元素融入其中。

  《北京晚报》《新京报》《华商报》等媒体也推出了图解版面,用一目了然的图片讲解,为热情观赛的观众“讲门道”。

  探秘幕后 致敬平凡英雄

  除了关注赛场,媒体还推出多样报道,探秘冬奥幕后故事。

  2月11日,新华社推出慢直播,揭秘冬奥会的颁奖花束制作过程。和传统的鲜花花束不同,这次冬奥会的颁奖花束是永不凋谢的绒线花,因此也被称为“绒耀之花”。“绒耀之花”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上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已经70岁的励美丽领衔制作。在新华社的镜头前,励美丽现场演示绒线花如何编织、组装,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几分钟后就编好了一朵绣球小花。在这场慢直播的评论区,热情的网友被美丽的花朵和这一并不为人熟知的技艺所吸引,纷纷咨询“在哪里可以买”,并希望“绒耀之花和冰墩墩一样火起来”。

  “为什么高山滑雪比赛说不比就不比了?”认真观赛的观众们提出的疑问,一时间冲上热搜,也让雪上项目比赛的天气保障工作受到关注。中国气象新闻网用一条动画科普视频《气象条件对高山滑雪有什么影响?》解释了其中原理。《中国气象报》在冬奥开始前便已经做好了全媒体报道方案,在版面上设置了《冬奥气象》栏目,在中国气象新闻网上则专门设置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专题,记录下气象工作者为冬奥的辛勤付出。

  守护冬奥赛场的,还有随时待命的白衣天使。《健康报》开设了专栏《相约冬奥·一起向未来》《对话冬奥赛场守护者》,介绍为冬奥默默提供保障的医务团队,2月11日发表的《“双奥医生”的中医按摩》便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冬奥病房中发生的故事,瑞士籍专家在接受中医按摩治疗后疼痛迅速缓解,写信感谢医务人员高超的医术和细心的照顾,故事虽短,但其中体现的中医药特色、医护人员的贴心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中国交通报》《中国民航报》《中国食品报》等行业报也纷纷推出幕后故事报道,多角度向读者介绍冬奥保障工作细节。

  在体现幕后工作人员辛勤工作的同时,记者看到不少媒体通过评论等形式,希望能够总结各自领域服务冬奥、保障冬奥的经验,以期为此后的相关赛事或者活动提供经验参考。如《健康报》便刊载了一线医生的言论《北京冬奥医疗保障的好做法值得推广》,作者认为本届冬奥会医疗保障中,各医疗保障环节无缝衔接、各高科技产品紧密协调,值得“被借鉴用于其他类似场景,比如应急救灾、大型活动医疗保障、日常医疗急救等”。这样的反思与总结,期待媒体能更加关注、多多呈现。(记者 隋明照)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7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