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北京广播电视台李嵬:青春因奥林匹克而精彩

2022-02-25 16:4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坐在国家体育场的媒体席,看着北京冬奥会的火炬缓缓熄灭,心情无比复杂,结束的日子终究还是来了。从这一刻起,我真正成为了一名北京夏奥和冬奥的“双奥记者”,从25岁到39岁,我的青春因为奥林匹克而精彩。

  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记者李嵬手持2008和2022双奥证件在闭幕式现场。

  1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我作为一位年轻记者初出茅庐,对于大赛的兴奋和紧张还显得有些稚嫩,穿梭于每一个赛场,都留下了我关于奥运最真挚的声音。时光飞逝,如今在24天的闭环工作期里,我往返于北京和延庆两大赛区,走遍了每一个场馆,把有温度、有故事的报道向受众传递,用全媒体的方式努力呈现着冬奥的精彩。

  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记者李嵬在高山滑雪混合区大雪中采访。

  相比于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可以说是“一高一难”。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每次采访,山上的低温和刺骨的寒风,时常让手机、采访机冻到关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体温“保护”战斗的武器。

  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如果想从结束区前往出发区,爬几公里的山路,也并不稀奇。对于一个广播记者来说,每天的“正式”工作要从返回驻地开始,所以经常稿件发送完毕,才发现天已经亮了,然后又要出发,开始上午的采访,媒体班车那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也成为了睡觉最好的机会。

  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记者李嵬在工作区进行音频剪辑传送。

  闭幕式结束返回媒体酒店的路上,我又在班车上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才意识到北京冬奥会真的结束了。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用“真正的无与伦比”来形容本届冬奥会,就像14年前罗格主席的评价一样。看着自己特意背到冬奥会的08年的媒体包和证件,作为参与其中的一份子,的确应该感到自豪。至于那些“艰难”的过往,现在想想一切都值得了!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88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