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解说方向本科生王笑阳(中)、彭丽霖(右)参与录制《一起向未来·冬奥之夜》讲解花样滑冰项目。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供图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北体大新传学院)有近90名学生进入闭环服务,他们当中包括志愿者、赛事实习生和国际奥委会所属OBS的BTP项目雇员三类。另外,还有30名学生在闭环外进行体育赛事解说。
“北京冬奥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件盛事。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我们学院注重让服务冬奥的学生们从更大的背景和更深的层次上认识服务冬奥工作,深刻理解国之大者的责任和担当。”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岭涛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同时,在服务冬奥的过程中,北体大新传学院还将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大载体和机遇,从专业和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对服务冬奥的学生提出要求,并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不但成为冬奥会的直接参与者,而且成为奥运发展进程的记录者,成为体育精神和奥运精神的传播者。
冬奥实战培养“四力”
“与主持人共同播报新闻,用综艺模式共同复盘当天比赛、讲解冬奥知识。大学生为节目带来年轻态的视角、思维和语言表达,节目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尤其是在央视频的同步直播,年轻受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关部门对与北体大新传学院合作开设的中国之声《一起向未来·冬奥之夜》特别节目中学生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据了解,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合作的这档特别节目,单期触达最高人数超1290万,17期节目累计超2.1亿人次。
除了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外,在提出的“服务冬奥、为冰雪运动作贡献”的理念指导下,北体大新传学院还与多家媒体合作,为学生提供平台,进行新闻传播的专业实践。
在冬奥会开幕前以及赛事期间,北体大新传学院开展了“我为冬奥作贡献”活动,并征集优秀作品。为了让市场检验作品的质量,学院与新华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天目新闻客户端合作,将这些作品推向用户。截至北京冬奥会结束,北体大新传学院共发表新闻作品近220篇,累计传播量近7000万,甚至出现了浏览量过千万的爆款作品。
与咪咕视频合作,开设北体大新传学院北京冬奥会赛事转播专区。学生参与解说了冰球、冰壶、雪车、钢架雪车、花样滑冰等项目的共计66场比赛,累计在线人数超1600万,累计点击量超1.03亿。
“我们还要求学生们加强对服务冬奥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全方位思考。”李岭涛介绍,学院要求服务冬奥的学生们撰写三类思考文章:每天记录自己服务冬奥的点点滴滴和心路历程,撰写工作日志;撰写实践报告和案例,既对自己的专业实践进行理论提升,又可为解决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中案例严重不足的问题提供参考;撰写总结报告,既总结经验教训,又要为学院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建议和参考。
对于每项工作,学院也都分组安排了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有问题及时得到辅导和解答。
目前,学生们已陆续完成赛事直播解说复盘近150篇、案例和实践报告近60篇、工作日记近1000篇、社会实践总结110多篇等数十万字的成果。这些成果也将陆续出版。
李岭涛透露,通过北京冬奥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北体大新传学院的这种做法在所有服务北京冬奥会的高校中是唯一一家。
新媒体课程关注前沿
对服务冬奥学生的指导和要求,体现出北体大新传学院在北京冬奥会这次在家门口举办国家重大赛事上的重要教学理念和实践。
其实在依托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北体大新传学院在相关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建立校媒实践平台上,早就有了充足的准备。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文婷介绍,学院一直关注新媒体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在新闻传播教育上与时俱进。
如增设“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开设《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体育新媒体数据应用》《新媒体素养》《媒体产品设计与创作》等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新媒体传播理论知识,能够进行新媒体产品的内容设计、制作与推广的高素质新媒体人才。这些课程也同时向新闻学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播音与支持艺术专业体育解说方向学生开放。
薛文婷表示,学院希望能依托学校体育学科优势,紧跟新媒体发展前沿,引领国内顶尖体育全媒体教育内涵式发展,打造卓越体育全媒体人才培养基地。
与此同时,为紧跟新媒体发展前沿,北体大新传学院在课程开发、授课环节采取了和业界共建的方式,卓有成效。
比如,《新媒体素养》课程便先后与快手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进行了合作。薛文婷举例说,快手副总裁王强带领快手官方账号、官方体育运营主管等进行实战教学,指导学生进行了视频内容的策划、生产、推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汪文斌组建了一个强大的实践教学团队,以“认识新媒体”“悟懂新媒体”“掌握新媒体”为核心架构,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听讲+讨论+阅读+思考+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新媒体思维模式,提高新媒体素养,掌握体育、新闻类新媒体报道的实操技巧。
薛文婷认为,这种通过教学+实践协同育人的模式,强调前沿性、实操性、针对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洞悉新媒体技术和渠道,采用创意策划等方式,对内容进行有效加工、平台匹配、精准分发、多元传播、效果优化,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和能力。
再如,为让学生切实了解新媒体产品的设计、制作与推广,北体大新传学院的《媒体产品设计与创作》课程则由具有20多年媒介经验的校内专家主持,邀请了多位业界专家如爱奇艺副总裁张恒、梨视频副总编辑张巍、博见传媒创始人吴闻博等进入教材编写和教材团队。而为课程编写的教材《媒体产品设计与创作》也获得了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成果推优(教材类)三等奖。
教学拓宽国际视野
2018年至2020年,北体大新传学院两次派送体育赛事解说和体育赛事制作实验班学生,分赴西班牙欧洲大学皇家马德里学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进行为期一个学年的交流学习,课程内容涉及体育、英语、新闻写作和音视频制作等,效果良好。
因此,薛文婷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师生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竞争力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
而加强与业界共建,提升学生新闻传播实践技能,依然是北体大新传学院未来着力的方面。薛文婷表示,在校内,继续强化和北体传媒、体育赛事制作与转播实验室的“三位一体”产学研用平台建设。在校外,加大和新华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北京广播电视台体育频道、天目新闻、咪咕、腾讯、优酷、快手以及中国体育报业总社等主流媒体、信息平台的合作共建力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平台、前沿的授课讲座,同时加大在科研领域的合作,为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薛文婷还表示,学院还要加大传播科技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力度,强化精品课程培育,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杜一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