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拼搏同样精彩 温暖不曾缺席

2022-03-08 16:53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报道

拼搏同样精彩 温暖不曾缺席

光明日报客户端推出的短视频《如何快速拥有一只雪容融》,创新性十足,并有着较强的互动性。资料图片

  3月4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火种点亮了北京,续写着“双奥之城”的荣耀,冰雪盛宴再度开启。在这场开幕式的参演人员里,约三分之一是残疾人,他们用质朴的表演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手语“演唱”国歌、盲人击掌“传递”手掌上的国际残奥委会标志、火炬手李端摸索着将火炬嵌入“大雪花”中央……一个个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瞬间,发酵成热点话题,刷屏人们的社交网络。从冬残奥会开幕以来,温暖、贴心等关键词在媒体的报道中不曾缺席,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

  挖掘深度感人瞬间

  两个冬奥,同样精彩。北京冬残奥会是各国残疾人运动员发扬拼搏精神、展现自强不息风貌的平台。因此,不少媒体在冬残奥会的报道中,十分注重进行深度内容的挖掘探究,寻找那些开幕式上、赛场内外的感人瞬间和故事,充分展现冬残奥会的别样精彩。

  从3月4日开始,《人民日报》便推出特刊,报道冬残奥会盛况。找亮点、作对比是人民日报客户端在冬残奥会开幕式报道上的重点做法。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冬奥”页面,开幕式结束后推出的短视频《点亮微光|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温暖瞬间》,将开幕式上的温暖感人瞬间以提取重点的方式重新制作成时长较短的短视频,实现了快速回顾、亮点集锦。另一条短视频《北京2022年冬奥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这些画面浪漫又感人》,则是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的环节进行纵向剪辑对比,独特倒计时、庄严升国旗、感人点火炬……一个个瞬间诠释了中国人对浪漫的理解。

  新华社推出的《北京冬残奥会·家乡连线》系列报道,重点聚焦运动员的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系列报道主要对运动员的家人进行采访,以这一独特视角对运动员进行关注。一篇篇报道中,没有“高大上”的语言和抱负,读者看到更多的是父母亲友的心疼和鼓励,儿时照片、获奖证书等物件的展示,为报道增添更多亲情色彩,触碰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两个冬奥,一样彰显着龙江力量。回望中国参加冬残奥会的历史,更是镌刻着龙江残疾人运动员坚韧不拔意志和顽强拼搏精神的徽章。作为冰雪运动大省,黑龙江龙头新闻客户端的报道《历届冬残奥会上的龙江贡献》,专门盘点回顾来自黑龙江省龙江县的冬残奥会运动员在往届冬残奥会以及各大重要赛事上取得的成绩,彰显黑龙江的冰雪优势。

  关注无障碍设施保障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结束后不久,各场馆迅速进入了转换阶段,以更好地服务于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与冬奥会相比,在此次冬残奥会的报道中,比赛场馆、冬残奥村、交通设施等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保障做得如何,是媒体关注的重点,也能体现出主办方的贴心和细心。

  中国日报网的《世界看冬残奥》栏目,从外国友人对北京冬残奥会的最初印象入手,密切关注运动员和海外媒体对冬残奥会的报道,寻找海外声音。多篇报道中,外国记者、外国运动员和外国留学生等纷纷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赞叹,对冬残奥会上的众多贴心服务进行点赞。大家分享着自己的所见所得,身体力行地践行“联结世界、相约未来”的美好愿景。

  作为举办城市的北京,《北京日报》除了推出冬残奥会特刊外,还把众多新鲜深度内容放在了客户端进行呈现。在北京日报客户端的“北京冬残奥会”专题页面中,“火炬传递”“中国军团”“赛事直击”等栏目分别聚焦不同类型内容,“服务保障”栏目便关注冬残奥会的赛事服务内容。栏目中的多篇报道均在标题上下功夫,以提问的方式引出问题,北京冬残奥会导盲犬如何看病、无障碍公交车如何运行、场馆如何进行无障碍设施的转换……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服务保障”栏目中找到答案。

  河北日报客户端则选择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以竖屏方式拍摄,一边行走在冬残奥村各处,一边为屏幕前的网友讲解各处贴心的无障碍设施,《超有爱!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暖心细节处处可见》中,引导标识、形象景观、食堂布置等细节的改动,无不彰显着贴心、用心和暖心。

  放眼生命之歌的多元效应

  3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白皮书强调,中国为世界残疾人体育运动作出贡献。中国全面参与国际残疾人体育事务,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残疾人组织交流合作,增进各国人民包括残疾人之间的友谊。在赛事之外,众多媒体也将目光投向中国乃至世界的残疾人事业发展,以及冬残奥会的后续长远价值和多元效应所在。

  人民网的《推动“我能”残奥价值观深入少年心》《冬残奥会开幕,奏响生生不息的生命赞歌》,新华社的《让残疾人生活有爱无“碍”——冬残奥会举办带动我国无障碍事业发展》……在冬残奥会举办期间,媒体纷纷发表言论观点,将目光延伸至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面,为残疾人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建议、发表观点。

  冬奥会期间,“冰墩墩”一时间成为新晋顶流,热度居高不下。作为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凭借其喜庆、可爱的外表,自然也受到不少人的喜爱。或许是看到“冰墩墩”的火爆程度,冬残奥会期间,众多媒体也将注意力更多放在“雪容融”上,试图挖掘更多报道空间和流量密码。“先画一个椭圆脑袋,接着画一个方中带圆的身体,胖手胖脚都安排上,接着在脑袋中间偏下的位置画上不规则的云朵形状……”光明日报客户端推出的短视频《如何快速拥有一只雪容融》,邀请画师在线教学,让网友快速拥有专属“雪容融”,不但创新性十足,也有着极强的互动性。

  在南方+客户端,《南方都市报》记者深度对话“雪容融”设计团队成员,了解“雪容融”在设计过程中的故事。团队成员说,他们希望通过各类衍生设计,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形象,让它能够持续受到大家认可和喜爱,鼓舞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通过采访和对话,《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实现了从“雪容融”过渡到冰雪运动的巧妙衔接。(见习记者 齐雅文)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50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