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心怀“国之大者”,立住大型政论之“筋骨”|中国新闻奖秘笈·重大主题报道

2022-05-19 19:0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2020年伊始,一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袭湖北武汉,肆虐中华大地,数万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人民日报任仲平写作团队争分夺秒,于2020年3月26日在人民日报头版推出任仲平文章《风雨无阻向前进——写在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展现大型政论的力量和温度。此作品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今天,“中国新闻奖秘笈”专栏聚焦这篇获奖作品,一起听听人民日报党报评论君讲述的创作故事……

  

  历史,从来没有风和日丽的进程,总会不经意间给国家民族带来跌宕起伏的大考。2020年伊始,辞旧迎新、阖家团圆之际,一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猝然而至,来势汹汹。数万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所有公共场所都关闭了热闹与欢乐,喜气洋洋的中国年暂别了串门和聚会……大地冷峻,空气凝重。面对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我们如何书写,才能激发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决心信心?

  大型政论重在“筋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对党报大型政论来说,更好肩负起职责使命,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在谋篇布局中展现文章的“筋骨”。

  文章的“筋骨”立起来了,文章就能立得住、站得稳,正所谓“本立而道生”。在我们看来,大型政论之“大”,不只是追求丰富的素材、陌生化的表达,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筋骨”,在思想上把握中央精神的精髓要义,在认识上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在结构中体现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和时代温度。

  以这篇任仲平《风雨无阻向前进——写在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为例,文章的整体架构和谋篇布局,都努力体现对中央精神的理解、对国家关切的照应、对抗疫形势的把握、对社会期待的顺应、对群众诉求的关心,各个部分进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逻辑整体。除了开头和结尾,文章第一部分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抗疫斗争,体现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第二部分讴歌武汉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英雄的人民,体现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第三部分讲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疫,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第四部分讲复工复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第五部分总结经验启示,体现中华民族在磨难中砥砺成长。这五个层面的思想认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涵盖了党的领导、价值温度、制度优势、发展信心、总结提升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篇大型政论的“筋骨”和“骨架”。

人民日报2020年3月26日一版

  古人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主流媒体的大型政论不是个人抒怀的小文,不是低吟浅唱的散文,而是要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承担独特功能的雄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主流媒体的大型政论也应在文章“筋骨”上体现“国之大者”,这样才能体现为党立言、为人民发声的思想分量。

  大型政论要有“血肉”

  党报政论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独特的视角,也要有创新的表达、清新的文风;不仅要有“筋骨”,也要有“血肉”。通读这篇任仲平,有一个细节寓意深远而又令人难以忘怀:3月17日,一名援鄂医疗队队员在返程时,拍下了武汉的日出,“这么美的太阳,今天武汉一定会有个好天气。”通过这样一个拍摄武汉日出的细节,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援鄂医疗队的无私奉献,可以看到武汉乃至中国在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后将拥有“日出”一般的光明前景。

  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这就是文章的“血肉”。任仲平关注的是“一级议题”,紧扣的是大事要事,既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为其“筋骨”,也要以直抵人心的话语体系为其“血脉”。尤其是对于抗疫这样牵动着每一个人神经的话题,只有用有温度的文字去勾连大事大理,以细腻的纹理去填充“硬核”骨架,才能让文章有血有肉、可读耐读,增强文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情理交融,突出文章的贴近性。一篇好的政论文,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在情绪上感染受众,贴近受众的心理感受,这篇任仲平文章尝试把严谨深入的理性思考和感人至深的细腻表达结合起来。贴近性体现在见人见事的“温度”。在文中我们针对现实关切、聚焦舆论热点、着眼身边人物,大量呈现疫情防控中的真实话语、故事和抉择,从张定宇身患渐冻症却始终不下火线,到社区干部因过度劳累不得不躺在地上跟居民联络,再到不幸罹患新冠肺炎的母亲写给女儿最后的便条,这些内容充满温度和人情味。贴近性还体现在以小见大的“角度”。比如以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为例,来论述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复工,来说明中国经济正在“转起来”、企业正在“动起来”。这些具体的故事、案例的运用,让文章鲜活生动而又饱含温情,不仅激发读者阅读欲望,更让人感同身受,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目光四射,注重视野的宽广性。任仲平作为大型政论,较长的篇幅,让文章有了较大的写作空间,但也对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拓展叙述的维度,提升写作的层次,任仲平在素材使用上追求“目光四射”“万物皆备于我”,从英文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到德国《每日镜报》的报道,从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防控疫情的积极评价,到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对中国的公开感谢,都被融汇进文章之中,“借嘴说话”的方式,宽广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可读性和说服力;在论证方式上注重“八面来风”“横看成岭侧成峰”,既有政治家视角、媒体视角,更有普通人视角,各种论据深入浅出、解剖论证,各种素材高低搭配、刻画抒写,让文章的分析更为透彻、判断更有分量。

  拔萃凝练,强调表达的艺术性。一篇大型政论,不仅要有思维含量、信息含量,也要有美学含量。在任仲平写作过程中,我们力求表达出新出彩,用充满艺术化的表达增强文章美感。比如,文章第二部分开头借用诗歌中的“起兴”手法,用大江大河“中流砥柱”在惊涛骇浪袭来时巍然挺立,引出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主心骨作用的中国共产党。文章还多处以“风雨”为意象指代疫情,以“樱花”为意象指代美好未来与希望。此外,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名言警句,善于使用文学修辞手法,注重勾连意象、描摹意境,能够使文章表达更精彩、意境更丰富、韵律更澎湃。

  精彩的辞章,可以将我们对“理”的说服力、对“情”的感染力加以显性化。思想性和可读性之间的“交集”越大,思想内涵就表达得越深刻,大型政论的舆论引导能力就发挥得越充分。

  政论采写报道建议

  捕捉时代的脉动,释放“时代的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新闻是时代的注脚,新闻的温度归根结底来自时代的温度。而任仲平文章一直在努力捕捉时代的脉动,释放“时代的温度”,在历史的波澜下守望,在信息的洪流中坚守。正如有网友评价:“任仲平的文章有深度,有温度。总能让人激情澎湃,也能让人满眼泪花!”

  文字是有力量的,政论是有温度的。一篇文章能够直抵人心,既要以雄辩有力的言辞说服人、鼓舞人、警示人,也要以感同身受的温情打动人、感染人、温暖人;既要有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也要有情感的温度。只有饱蘸情感、充满温情的笔触,去触摸激情燃烧的温度,去还原风华万千的光景才能写出最动人的故事,才能为新闻作品注入灵魂,才能为伟大的时代留下伟大的作品。

  作为一篇近九千字的大型政论,《风雨无阻向前进》就是在认识灾难、记录灾难、铭记灾难、反思灾难的理性分析之外,一撇一捺都在努力闪烁人性的光辉、书写意志的坚韧、释放真诚的关怀,体现着我们在灾难面前凝聚成命运共同体的力量和温度。文章贯穿始终的,是一个执政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坚守、视民如伤的深挚情怀;充斥其间的细节、精神与感动,见证亿万人民众志成城、休戚与共的温度,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温度。

  当然,评论写作是一个“缓慢穿透木板”的过程,需要集中发力,也必须日积月累。在《风雨无阻向前进》写作周期的前后,人民日报评论部先后撰写了数十篇与疫情防控有关的评论员文章、评论版头条评论、以及其他相关评论,形成了从探索到积累,从创新到总结的完整路径。深厚的创作传统、不懈的价值追求、升腾的时代温度,共同构成了任仲平这一评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和鲜活生命力。

  总之,用“理性的头脑”观察世界,用“滚烫的心肠”关照时代,方能让评论文章在时代浪潮中激荡澎湃,在前进的道路上光芒闪耀。

 

  秘笈帖

  1、捕捉时代的脉动,释放“时代的温度”,在历史的波澜下守望,在信息的洪流中坚守。

  2、一篇政论既要以雄辩有力的言辞说服人、鼓舞人、警示人,也要以感同身受的温情打动人、感染人、温暖人。

  3、评论写作是一个“缓慢穿透木板”的过程,需要集中发力,也必须日积月累。

  “滚烫的心肠”关照时代,方能让评论文章在时代浪潮中激荡澎湃,在前进的道路上光芒闪耀。

  (作者:人民日报 党报评论君)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59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