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上海抗疫报道中,中国新闻社结合自身特色,强化议题设置和选题策划,加强抗疫一线采访,迅速从总社选派4名骨干记者驰援上海;上海分社克服困难,想方设法投入采访报道;各地分社关注各省区市支援上海抗疫情况,给予充分及时报道;总社后方加强全媒体融合报道呈现,对内对外各平台渠道推出专栏专题专版,及时回应海内外关切,讲清楚“动态清零”总方针的科学性必要性,讲好社会各界携手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故事,展现上海抗疫和保民生保运转措施成效。
据统计,从4月初至6月1日,中新社共刊发涉上海疫情防控文、图、视频等报道近15000件,推送内容登上相关热搜近百条,自有平台总阅读量约25亿;图片、视频产品获海外主流媒体广泛采用,并登上海外有影响力杂志的重要版面。
深入抗疫一线 现场探访真实记录
在及时充分报道官方权威信息的同时,中新社前方报道组克服困难深入抗疫一线,实地探访集中隔离点、方舱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垃圾处理厂、火车站等地,聚焦医院救治、物资配送、社区消杀、企业复工等话题推出相关报道。
同时,聚焦医护人员、社区干部、保供人员、志愿者等群体,以小切口和小细节报道平凡人物,以平实语言讲述真实经历和真情实感,播发一批抗疫报道。4月初,儿童患者陪护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中新社记者独家探访上海首个亲子方舱,用镜头记录真实情况,回应外界关切,发出《独家探访上海“亲子方舱”:治疗、学习、娱乐,一个都不能少》《一线丨亲子方舱里的绘本、纸笔和“双人床”》等融媒体报道。
中新社上海分社社长李鹏(左)在亲子方舱内采访。
5月16日起,上海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中新社记者当天进行网络直播,播发文字、图片、视频稿件等,持续通过直击和探访发出一手图片和视频稿,及时呈现上海逐步恢复城市活力的动态进程。
小角度切入 平实讲述抗疫故事
为了确保报道更加平实生动,报道组通过跟拍或采访对象自拍,以视频方式报道“凡人微光”,如《社区健康“摆渡人”的Vlog:一天行驶400多公里 送达47个药品订单》《救助站副站长的Vlog:送流浪者回家》等。此外,《自述|张小龙:药随到随送,不希望耗费更多时间》《自述|天津援沪护士:期待一切恢复如常的那天》等稿件,直接以被采访对象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亲身经历和感受,增加了稿件的可读性和贴近性。
中新社记者李秋莹(右)采访方舱医院建设者。
围绕各地驰援上海,中新社播发一系列文图、视频等报道,其中,《武汉援沪医疗队员“亲子方舱”里“花式”哄娃》《鄂沪医护携手成功救治失血性休克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隔离点的故事:隔离不隔爱 浙江倾力守“沪”》等报道在自有平台播放量约1000万。
加强议题设置 做好引导
在此次抗疫报道中,中新社特别注重议题设置和选题策划,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一是加大言论评论供给,强化正面引导。推出的《“不致死”“零重症”“大号流感”?正确认识奥密克戎须破伪命题》《中新网评:坚持“动态清零”,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防控效果》等多篇报道获广泛推送;微博话题#梁万年称动态清零是上海抗疫最佳选择#阅读量逾730万;视频《张伯礼:不“动态清零”将造成巨大后果》在各平台累积播放量超千万。
中新社记者陈聪瑶(右)采访物资保供。
二是推出“守‘沪’日志”系列报道,每天一篇综述,聚焦当天疫情防控的重要动态或热点议题。推出的《上海“三区”划分后生活物资保障提速》《上海着手复工复产 助推上下游“动”起来》等稿件,内容丰富,关注度高。
三是策划选题注重“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回应疫情中的“急难愁盼”。推出的《上海战疫:如何纾困疫情中的“特殊人群”?》聚焦备受关注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总阅读量超3000万,该稿发出后第二天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就特殊人群保障问题作出专门回应,宣布相关改进措施。
5月17日起,中新社策划推出“‘沪’动进行时”系列稿件,加大对上海保“双链”和保城市运行的报道。《“金融血脉”畅通运行 稳定输出“上海价格”》《“链式复工”带动汽车产业链稳定运转》等稿件反映上海力保城市稳定运行,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中国新闻周刊》推出封面故事报道《物流保卫战》《保卫制造业》,报道疫情下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以及修复维护供应链产业链的努力和措施。
中新社总社援沪记者组在现场采访。
凸显对外特色 报道有重点有亮点
中新社立足外宣定位,重点关注在沪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同胞,报道他们在上海抗疫中的真实经历,回应海外关切。目前已专访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逾20位外籍人士,播发《(东西问)中外青年谈抗疫:青年人是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塞尔维亚外教Jankovic:每次志愿服务都像在奖励自己》等数十件文图视频报道,展现外籍人士参与一线抗疫的真情实感。
中新社除用中文发出专访稿,还发出英文版专访稿件,进一步扩大了传播效果。其中,Park Youngjin: The most heartwarming thank you notes(他收到的最暖心感谢条)及Clarisse: Volunteer translator in the alley (小巷里的翻译志愿者)被各网刊用,相关稿件在推特、脸书浏览量超8万。
中新社记者殷立勤(左)采访结束后按要求进行消杀。
此外,中新社关注疫情期间在沪港澳台同胞和侨界人士,采写《在沪港企复工复产政策说明会回应关切》《“防范区”里的澳门理发师》《助力复工复产 上海市侨联举办主题活动服务侨企》等新闻,并突出报道《助力侨企复工复产 上海市海促会启动企业访谈系列视频讲座》等涉侨服务活动。
中新网·上海频道开设的抗疫报道专题页面
聚焦抗疫热点 做好全媒体呈现
中新社开设《上海战疫录》融媒体专栏,制作推出海报、长图、创意视频等产品。结合上海战疫重要时间节点,制作长图《一图看懂上海疫情防控攻坚行动》和系列海报《上海疫情形势稳中向好》等,反映疫情防控取得的最新进展;制作《复工!》《出舱!》《上海战疫之守“沪”金融血脉》等20余条创意视频短片,除通过中新网各端口传播,还在社交媒体上分发。
此外,加强网络移动直播,累计推出50余场次。推出的《直击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建设现场》《直击现场!上海4条地铁和273条公交线路恢复运营》等报道,反映上海疫情防控最新进展。其中,直播《直击上海商超门店有序开放》《战疫中的青年力量》在自有平台观看量均超100万,总阅读量超千万。微博微信推送逾1700条稿件,回应舆论关切热点,澄清谣言传言。(供稿:中新社叶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