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科技报道难不难?来看这篇“拳头产品”背后的功力|中国新闻奖秘笈

2022-07-08 09:07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编者按:今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可以说,讲好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故事,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2020年,湖北日报社记者通过长期的积累,敏锐抓住了社会关切和新闻热点,采写推出了《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纪略》,讲述了一个事关中国制造、事关国家自强、民族自立的故事,引起社会热烈反响。作品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二等奖。今天,我们一起听听主创团队是怎么历经曲折完成这篇报道的。

  

扫码查看获奖作品

  《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纪略》(以下简称《冲破封锁线》)一稿历时数月采写打磨,它是传统纸媒在新媒体时代坚守初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点的一次探索与突破。

  张扬纸媒深度报道之长

  《冲破封锁线》及后续报道经湖北日报微信、客户端推送后一周点击量突破60万,新华网等平台纷纷转载,迅速引起社会热烈反响。2021年4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在“大国重器”栏目中介绍了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数控”)矢志创新的故事。

  这篇报道何以引发热烈反响?我们认为,关键在于以深度回应了社会热点。

  近年来,一股逆潮流的单边主义、霸凌行径愈演愈烈。在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关头,少数发达国家频频实施各种制裁、长臂管辖,特别是通过高科技领域的封锁,打压中国、遏制中国。对此,中国如何应对?如何埋头苦干,打破封锁与制裁,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话题。

  对这一重大话题,主流媒体必须有所作为。我们广泛搜集信息,寻找发生在湖北,又能体现全国意义的报道选题。几经努力,我们确定了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人员和华中数控团队坚守数十年,突破高端制造的“基石”——数控技术这一选题。

  从身处国际封锁,到遭遇美国制裁,以华中数控为代表的团队,砥砺奋进,突破了这一领域的国际封锁线,为中国机床装备强大的“中国脑”,演绎出了一篇自主创新的生动故事。

  在报道体裁的选择上,我们认为,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纸媒的转型是必然选择。面对传播多元化,纸媒在强化融合传播的同时,必须擦亮自己的“拳头产品”——深度报道。深入报道这一故事的来龙去脉,挖掘故事背后的路径与启示,增强我们打破封锁的信心,突出报道的“时代底色”,正是媒体工作者开动“脑力”,张扬纸媒深度报道优势,提升报道思想性、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2020年6月24日,《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纪略》主创团队采访丁汉院士(左)。

  深度报道需要深度调研

  这篇稿件不到5000字,但采访写作花了很大功夫,是团队践行“四力”的生动体现。

  一是准备工作足。采写前,报道三人组认真研读了华中科技大学首位院士杨叔子先生的回忆录《往事沟沉》,这本书不仅讲述他本人的经历,更讲述了华中科技大学和机械学院的成长史,其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收集学校多位机械制造专家、重大科技奖项等相关资料。此外,我们还到机械学院院史馆、多个实验室参观学习,为采访打下坚实的基础。

  

《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纪略》主创团队在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采访。

  二是采访对象多。从华中数控团队,到钢丝绳、微铸锻等七八个团队,从时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史铁林、院长丁汉,到时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邵新宇,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到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研究专家,还有“两院”院士李德仁等,以及东风公司、湖北毅兴等企业,采访对象数十人。广泛的信息使得稿件更客观更全面。

  

2020年9月10日,《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纪略》主创团队采访时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邵新宇(右)。

  三是采访地域广。采访从校园到企业,从实验室到车间,从武汉到随州广水市,多角度的实地采访,让我们掌握了大量基层一线情况。

  

《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纪略》主创团队深入位于湖北广水的湖北毅兴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采访。

  深度报道必须“看得懂”

  深度报道绝不靠字数多、篇幅长,将专业术语转换、将技术难题清晰直白地表达,做到深入浅出,让读者看得懂,是增强报道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一环,是“脑力”与“笔力”的体现。

  在深入浅出的同时,也要保证科技报道的严谨性。从2020年8月初稿完成到9月见报,稿件历经十余轮修改,字斟句酌,反复考量,正如文中科技工作者对待科技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对待文字也始终保持着精品意识。

  《冲破封锁线》及后续报道刊发后,给读者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增强了极大信心。许多读者在文后留言说“看得人热血沸腾”“催人奋进,予人启迪,向科学家致以崇高敬意!”一些科技工作者说,“把如此晦涩难懂的技术用大众的语言生动表达出来,很不容易!”

  时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邵新宇说,看了报道催人奋进,作为国家队,要在更多国之重器上镌刻华中科技大学印记。李德仁院士说,要以创新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倾力做好“国家需要”的事。丁汉院士说,肩扛国家使命,一个硬骨头、一个硬骨头地啃,必能突破一个个关键核心技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郭长城认为,华中数控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企业加大研发,摆脱国外数控系统的封锁限制,虽任重道远,但目标坚定。

  肩负责任与使命,中国专家接力奋斗,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与压力,越是封锁越要开放越要学习。在稿件采写中,我们一次次被他们感动。展示他们的担当精神,激励更多人奋发前进,冲破封锁,成为报道的重要出发点与落脚点。

  从这篇报道的采写历程和反响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只要沉下心来,研究国情,思考大局,保持敏锐和专业精神,就能找到重大主题报道的突破口,在多元化的传播格局中体现主流媒体的议题设置能力和党媒的舆论“压舱石”作用。(作者:湖北日报社胡汉昌、韩炜林、方琳)

  采写体会

  以手中笔致敬中国科学家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揭晓,来自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两个项目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年前,他们主持研发的华中Ⅰ型数控系统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时国内研究国产数控系统的项目还特别少,这次一下子有两个项目获奖,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华中数控是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二等奖作品《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纪略》的“主角”。这一调查报道的采写,充满激情,难以忘怀。

  采访期间,尽管历经曲折,但我们始终认准这一重大主题,始终坚持毫不放弃。

  我们原本是抱着挖掘“华科机械学院现象”的想法进行采访的。在平时积累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士多、校长多、高层次人才多、重大成果多。机械学院和新中国共成长,已发展成为该校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为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5月,我们与学校机械学院联系,参观校史馆,阅读华中科技大学首位院士杨叔子回忆录《往事沟沉》等资料,了解机械学院多位团队带头人的科研经历,试图找到这一现象背后的答案。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偶然得知,早在2008年,由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孵化的企业华中数控,就因其在数控技术方面的创新受到西方制裁、打压。

  数控系统一直是我国被卡脖子的领域。高性能数控机床是“制造业之母”,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及独立具有重要作用,小到手术刀,大到导弹卫星、潜艇航母、航空发动机等“大国重器”,都离不开它。为遏制中国高性能数控机床,西方数十年来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华中科技大学聚力高性能数控研发,孵化出华中数控,多年来,学校和企业不忘初心不言放弃,通过技术创新、自力更生,冲破封锁线,硬是闯出了一条生路。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多家企业实施制裁,打压中国创新发展,试图遏制中国发展。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科技创新愈发紧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强调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

  新闻记者的重要使命,就是叙写时代风云。华中数控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对中国多个领域打破封锁、走向世界,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重大的启示作用,正是折射时代背景的典型新闻事例。

  我们迅速投入到这个典型案例的深入挖掘中,历时近两个月调研,从高校到企业,从实验室到应用车间,从武汉到随州广水市,再到北京,采访对象从高校负责人、院士、专家、企业负责人,到一线技术工人达数十人,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捕捉到大量细节和故事。

  科学问题复杂而又专业。采写中,我们面临两个最大问题:首先自己要听懂,弄懂,其次,写出来要让大众能看懂。写作中,报道组反复思考讨论、提炼主题,注重宏观视野下的生动叙事,稿件较大幅度的修改达十余轮。

  2020年9月24日,报道在湖北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并配发评论。随后又接连刊发5篇重头报道,进一步解析“冲破封锁线”的价值、意义与启示,引发强烈社会反响。邵新宇院士、李德仁院士、丁汉院士先后受访表示,科技自主创新虽任重道远,但目标坚定。

  第3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后,评委之一、福建省记协主席蔡小伟撰写《担当源自责任 巧思体现功力》一文认为,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的通讯和深度报道题材重大、内容丰富、构思巧妙、影响广泛,反映了全媒体时代通讯和深度报道仍是文字类新闻作品的“重磅武器”。文章以《冲破封锁线——华中数控潜心攻关核心技术纪略》为例指出,报道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比如中央十分重视自主创新,强调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这篇报道讲述华中数控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有强烈的示范意义。

  在采写过程中,我们对此也深有感触。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胸怀大局,作风深入,时刻把提升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自己的追求,并为此不懈努力。

  秘笈帖

  1、抓住社会关注的重大话题。心怀“国之大者”,挖掘发生在当地又能体现全国意义的报道选题。

  2、深度报道需要深度调研。准备工作要足,采访对象要多,采访地域要广。

  3、深度报道必须“看得懂”。在确保严谨性的同时,把晦涩难懂的技术用大众的语言生动表达出来。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3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