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采访手记:牢记职责,传承西柏坡精神

2022-08-09 10:0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八月的西柏坡,闷热异常,但却让人心潮澎湃。

  在西柏坡宾馆二楼多功能厅,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饱含深情地为参加行业类媒体青年编辑记者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的编辑记者们,讲述着发生在西柏坡的革命历史。

记者们认真听讲解员讲解。陈映其 摄

  康主任以一封“神秘来信”开篇:“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后一周,毛泽东就在西柏坡给李达写了这封信,信上写道‘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他借多位革命先辈的事迹、三首抗战歌曲的诞生等,带领大家回望了西柏坡的奋斗路。记者们在专心聆听的同时,不时埋头做着笔记,真切地体会西柏坡从默默无闻的小山村蜕变成远近闻名的红色小镇的历程。

记者们正在专心听党课、做笔记。 陈映其 摄

  随后,我们前往西柏坡纪念馆参访。走进西柏坡纪念馆,我们戴上馆内提供的耳机,随着讲解员观看馆内各个展区。纪念馆共有三层,分设11个展区,每个展区都展有革命年代的珍贵照片及历史文物。我们沿着不同的版块区域,走过15米电报长廊,绕过半景画馆,回望革命领导人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等过程,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红墙前共同展望未来“赶考路”。一页页泛黄的文件,一张张定格历史的照片,以及饱含红色回忆的革命文物,引领大家一起穿越时空,追寻历史足迹。

记者们走进西柏坡纪念馆。陈映其 摄

  参访的第二站是中共中央旧址。在这里,我们见到一座座建在黄土之上、用石砖铺成的旧居,陆续参观了董必武、刘少奇、毛泽东、任弼时、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导人的寝室和办公室。

  “他们就住在这么小的房间里,连窗户也没有,条件这么艰苦还干革命,真是伟大啊!”几位年轻的女记者情不自禁地感慨道。逼仄、灰暗的房间成了革命者们的家园和办公室,成了进京赶考的“首发站”,小小的几平米却承载了伟大的革命历史,正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实践中孕育出彪炳千秋的西柏坡精神。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西柏坡,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作为一名新闻人,我们更应牢记职责,不断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中国财经报记者陈映其)

责任编辑: 张泽月
贺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5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