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湖北省气温异常偏高,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多地突破历史纪录,创下新高或者追平高温历史纪录。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无惧“烤”验,在高温下奔波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他们将手中的镜头对准别人,用笔尖记录下湖北的发展变化,向他们致敬!
(8月17日,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杨旭珲、张龙在武重集团拍摄战高温报道,记者杨旭珲身穿电焊绝缘工作服进行体验式报道。)
自7月以来,融媒体新闻中心累计有50多名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车间社区,开展《三伏天 战高温》《坚决打好打赢抗旱减灾硬仗》主题报道。为了传递最真实的现场,体验式、沉浸式报道是这次的主要手法。
8月的武重铆焊生产车间,火光四处飞溅,室内温度闷热难耐。为了体验工人的真实感受,记者杨旭珲裹上里外三层的阻燃工作服、钢板鞋、面罩和头盔。毫不透气的装备,加上电焊时的火焰高温,所有的热气和汗水都闷在衣服内。拍摄不到半小时,她就感到头晕目眩、呼吸不畅,说每句话的间隙都需要大口喘气。而在采访中得知,工人需要在三四小时的持续作业中麻利熟练操作,采访班组曾在一次紧急任务中,连续工作超过三十个小时,更是让记者深感佩服。杨旭珲咬着牙,在封闭装备下体验1小时。
(8月11日,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吴简雅在湖北明弘玻璃集团公司,跟随玻璃熔化工,穿上5斤重防护服,体验在高温80度生产车间巡检,在1500度窑炉下作业。)
在高温下创作有温度的作品。记者吴简雅在明弘玻璃集团公司采访工人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1500度窑炉下作业就是正常工作”。
“我是一名记者,一名记录者。我时常反思,我该用什么语言讲述他们的故事,用什么文字描述他们的伟大?我发现,唯有感同身受,让我自己真正感受到他们的不易,用指尖触摸他们每天感受的高温,用脚步丈量他们每天走过的土地,穿上他们防护的棉衣,戴上他们隔热的面罩。感受到高温的炙烤,感受到汗水浸湿衣背。那时,我才能感同身受地说出他们的故事。”
在吴简雅看来,不是记者报道了他们的事迹,而是他们教会了大家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记录者。
(8月2日,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黄朋威在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产业园项目,拍摄工人赶工期保交付,在50米高空安装幕墙。)
黄朋威清楚记得,那天的采访是下午四点,但是跟着外墙装饰工人段芳上到50米高空时还是觉得很热。因为除了太阳的炙烤,还要面对玻璃外墙反射的巨大热量,人被热量前后夹击。采访中黄朋威得知,工人需要乘坐摇摇晃晃的吊篮在空中工作两三个小时。“平常觉得50米不算高,但是等我上去才发现,跟我们平常居民楼完全不同,因为踩着吊篮的时候并没有在居民楼里踩着坚实的水泥那样踏实,让人有着一种深深的恐惧感。”但是,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种伴随方式,让黄朋威真正了解到工人们的“苦中作乐”。
纪录片部《飞越荆楚》大型航拍节目从7月25日启动,全景呈现湖北的灵秀山河、魅力城乡、人文科技和建设成就。在62年来湖北最热的夏季,航拍组的成员们兵分五路,用汗水丈量荆楚大地。航拍所采用的松鼠350直升机内没有空调,下午舱内温度超过60度,钻进舱室,摄制组同志们的汗就止不住往下流。摄像师腿上的摄像机操控台,摸上一把就像是吃火锅时手不小心碰到滚烫的锅沿,而在他腿上仅用两层雨布隔着滚烫的操作台。想必他手里的那些操作键,以及坐在前舱两位机长手里的各类控制键,一定也都是滚烫的。而此时此刻,为了每一个绝佳镜头,机长正顶着烈日不厌其烦地在上空盘旋。第二天,机长的脸明显黑了不少,还拉了几回肚子。原来是昨天他顶着太阳晒了2个小时,有点中暑。即便如此,机长依然保证“只要拍摄需要,就无条件服从!”
纪录片部《记住乡愁》摄制组自8月10日进驻公安县半个月以来,他们顶着酷暑抢拍葡萄丰收场景,抢抓早晚黄金拍摄点,每天天没亮就出发,经常天黑还在记录村民的室内生活。
8月10日,湖北经视记者在武当山拍摄《离太远最近的人:我在武当修金顶》。“这一天,我们在9个小时间,在海拔1612米的武当金顶九连蹬,往返了四趟。”参与拍摄的记者回忆说。因为此次采访行程还同时策划了视频和直播,时间有限,怎么保证两项工作都能圆满完成呢?采访小组和直播小组采取了接力的形式,从凌晨四点集结上山,一直到下午快两点,9个小时里,来回四趟,往返于九连蹬和金顶之间这段尚未修缮完成的陡峭山路。这很费体力,也让采访团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在悬崖峭壁之上,工人师傅们是怎么克服高温高空作业的困难,用心推进武当山金顶太和宫古建筑群整体修缮工作。
8月8日,垄上频道记者跟随湖北林调人员,前往咸宁市崇阳县金塘镇葵山村进行2022年全省林草湿样地调查,用行进式记录的方式,真实再现湖北林调人不畏高温、穿梭山林守护荆楚绿水青山的情景。因为林调样地位于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一行人只能徒步前往。天还没亮,四名记者就扛着沉重的设备,背着干粮和饮水,随着林调人员出发了。当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由于路途险峻,经常需要借助安全绳攀爬,花费了4个多小时才抵达样地。休息空隙,记者采访林调人员,摄像魏伟为了让拍摄的画面更加丰富,一个人控制了两个机位。由于空间狭小,魏伟只能匍匐在地上,寻找着完美的拍摄角度,这时,他已顾及不到高温的泥土。当天气温很高,加之山林里湿度很大,他们扛着设备,边走、边爬、边拍,当天拍摄时间长达10小时,整个拍摄过程大家的衣服几乎没有干过。
8月9日,武汉市最高气温40度,正午12点,在武汉公交江夏公司的停车场,抢修班组正对刚刚驶回的903路公交车进行检查。楚天交通广播记者跟随抢修班组径直爬上三米多高的车顶,感受公交抢修员的日常“烤”验,创作了系列报道《高温下的坚守者》之《24小时待命!“扎根”46°C车顶的公交“急诊科”》,以全媒体视角,全方位展现公交抢修员在高温下的辛劳,向那些在炎炎烈日下默默为人民服务的“坚守者”致敬。
8月20日,湖北卫视事业部谭海燕工作室考古纪录片组的成员们在十堰市郧阳区曲远河口,顶着42度的高温拍摄纪录片《“郧县人”考古纪实》。该纪录片组7月初来到“郧县人”遗址后,在热浪滚滚的挖掘工地与考古、科研人员同行同吃同住,24小时蹲点贴身跟踪式拍摄,48天共累积拍摄了27000多分钟的素材。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郑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