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时期中国对外传播在挑战中的转型探索 ——以上海广播电视台外宣纪录片为例

2022-11-01 15:2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新时期中国对外传播在挑战中的转型探索 ——以上海广播电视台外宣纪录片为例

  【本文提要】

  当前中国与世界都在经历着深刻变化,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着既艰巨又复杂的挑战,这给新时期的我国国际传播提出了迫切的转型要求。本文探讨对外传播从业者如何积极适应与调整,化危机为契机,配合我国的国际地位,创新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建构起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在贡献中国智慧的同时,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国际传播  外宣纪录片  挑战与转型  云合作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国际舞台的中央,中国渴望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担负起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大国责任。中国对世界的引领离不开在重要国际议题上的话语权,在世界范围内发出中国的声音,树立具有公信力和责任感的大国形象。然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加上百年未遇之大疫情,全世界都在经历深刻变化,国际局势更加扑朔迷离,国际舆论环境愈加纷繁复杂。反全球化浪潮、民粹主义、大国博弈等论调甚嚣尘上,中国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与挑战

  当前,中国和世界的交流遭遇困境,中国国际传播环境趋于恶化,表面上由新冠肺炎疫情而起,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所描述,中国崛起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着自己,而且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外传播中遇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疫情暴发后东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好感度下降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10月初公布了一份对华态度的民意调查,调查的对象是美澳德日等十四个发达国家的一万四千余人。据调查显示,这些国家对于中国的负面评价的比例在增加,其中,美德澳等九个国家的负面态度比例超过历史记录,这个峰值是从2019年起开始直线上升的,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有着直接关系。

  1.中国的国际舆论关注度不断上升

  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2020年中国被国际媒体报道量是2000年的8.8倍。研究还统计了2020年国际媒体对中美法英德五国的报道量,总体而言,中国的国际舆论关注度已较为接近美国,超过法国、英国和德国。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大幅增长,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和广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越来越多的海外民众渴望了解中国。

  3、中国国际传播环境日趋恶化

  面对中国的崛起,西方舆论遏制中国的态势有增无减,中国威胁论和崛起论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来说,抑制内部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内部矛盾转变为外部矛盾。在过去一年里,指责中国的声音此起彼伏,中国身陷主流舆论界“集体围剿”的囹圄。西方发达国家集体指责中国,成功吸引了海外民众的注意力,把他们积攒的怨气嫁祸到中国身上,不仅可以转化西方社会内部的舆论压力,更能威胁打击中国崛起的力量。

  二、新时期对外传播的转型探索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在国际舆论新格局下,外宣纪录片为中国争取话语权创造了新空间。

  上海广播电视台在2020年9月、2021年2月分别推出由中宣部指导的外宣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和《行进中的中国》,前者聚焦中国在二战以及战后国际审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后者讲述当下中国面临的问题,以及各界如何积极作出应对。笔者系这两部作品的总导演,对新时期的国际传播工作有着真切体会。

  1.从单向性阐述到打破独白式叙事瓶颈

  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体从不同维度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产生过良好的社会影响。然而在新形势下,这种单向性地对外展示中国形象的传统模式已显不足。上世纪“国际信息与传播新秩序”倡议,提出的“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理念尤为重要。当下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不仅要依靠中国媒体人的努力,更重要是带动各国民众一起参与其中,通过不同层面的“和声”和“共振”,形成“复调传播”的多元格局。在对外传播中,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和视野,让国际人士为中国发声,这样的复调传播对于增加中国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首部全景式聚焦二战后各同盟国对日本乙丙级战犯审判的大型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为例,全片以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当事人视角进行了多声部复调传播。该系列纪录片采访了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荷兰、以色列、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的近50位国际专家学者,尽可能多地让不同的声音都有表达的机会,立体式呈现了国际社会对于以法理精神惩治战争罪行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客观、公正、理性的基调,让国际社会更加愿意去接受片中的中国观点。

  此外,摄制组实地拍摄了40多位海内外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后人,其中包括对多位百岁老人的抢救性采访,首次公开了“地狱航船”、“泰缅死亡铁路”、“活体解剖事件”、“父岛吃人事件”、“大久野岛毒气工厂”、“死亡行军”等历史事件。通过各国人民对这段二战及战后审判历史的集体回忆,讲述中国人民对二战胜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展现同盟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唤起人类的共同国家记忆,改变了以往外宣纪录片大量采用的“自说自话”传播方式,让表述内容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

  1.从落地联合制作到开展线上“云合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中外合拍纪录片项目数量骤减。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和英国雄狮电视制作公司合拍的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开创了中外联合制作线上“云合作”模式。从2020年4月开始策划,到11月完成制作,该片创作始终处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笼罩下。初期策划时,中国的疫情出现好转,英国疫情却进入暴发期,于是,英方团队在居家隔离的情况下,通过每周几次的线上会议和中方团队完成了故事与主持人选定、脚本撰写、拍摄现场连线,全片在中国完成初剪后,通过国际快递运输到英国伦敦进行精剪。之后,双方又在线上进入“云剪辑”的修改阶段,而彼时伦敦正在经历着第三轮的封城。因此,该片所有外方的沟通和联合制作,都是通过互联网和国际传送完成的。

  从目前全球疫情发展来看,预计短时期很难回到以前落地联合制作的工作模式。《行进中的中国》首创的中外“全线上”合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时间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值得推广到以后的中外合拍项目。“云合作”模式给新时期的国际传播做了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从回应“中国威胁论”到提供“中国样本”

  近年来,中国提倡探索自身作为主体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功方案,同时,对西方主导的知识体系进行反思。以上两方面的思考说明:一方面,中国在新时代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得出的实践经验,无疑对全球具有借鉴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外宣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其中一集的主题,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独特的的脱贫经验。在故事案例的选取上,中方制作团队遵循我国首创、时代特色、地域广泛、行业典型四个原则,将贵州黔西南布依族非遗绣娘发展产业、西北部地区沙漠化治理与互联网有效结合、云南普洱农民种植咖啡豆、上海期货交易所通过金融产品精准扶贫海南天然橡胶产地四个故事娓娓道来,而它们分别代表着非遗扶贫、生态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中国首创的扶贫方式,接地气地为这道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具有参考意义的中国样本。

  在另一集中,纪录片用事实向世界说明中国是首个成功有效控制新冠病毒蔓延的国家,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的脱贫攻坚和疫情后的经济复苏经验,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独特性。《行进中的中国》力图从外籍主持人的国际视角,把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中国智慧传达给国际受众,这个过程反映了中国对外传播从“回应”到“营造”的脱变。

  三、国际传播转型的应对策略 

  从十年前中美合拍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到如今中英合拍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从五年前的《东京审判》到《亚太战争审判》,上海广播电视台外宣纪录片的“中国形象”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之前主要回应“中国威胁论”、“中国崛起论”,现在客观提供参考的中国样本。从解释“是什么”、“为什么”,到探讨“怎么做”,对外传播工作以理性的态度,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制度,传递中国价值,发出坚定的中国声音,以下三方面的观点值得思考。

  1、主动设置阐明中国问题的典型议题

  在议题选取方面,要着力强调中国解决现实问题的行动力与价值取向。对于中国而言,在海外的主流声音,应当着重阐述中国如何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致力于解决国际间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中国之所以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都因为在长期实践中走自己的道路,并且得益于中国制度。在对外传播中,准确把握和设置议题,需要及时了解国内外局势,掌握最新发展动态。

  设置什么样的议题,包含着政治判断和价值选择。《行进中的中国》的创作想法诞生于2019年底,在策划之初,是一部聚焦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外宣纪录片。然而,2020年5月,主创团队和英方合作团队前期沟通时,新冠肺炎在中国得到成功控制,彼时新冠疫情在全球很多国家开始肆虐。主创团队针对当时的情况,迅速对未来的走势作出了预判,主动要求增设一集讲述中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各行各业如何有序地进行复工复产,经济得到快速复苏的故事。英方团队随即表示赞同,他们认为中国恢复经济的举措,将会成为全球其他国家的宝贵经验。最终,外宣纪录片选取快递小哥、酒吧老板、大型民企员工、大学毕业生等故事,展现中国产业结构发生的调整、不同行业的恢复与兴起、企业快速应对和转型创新,以及人们调整心态适应新变化和新生活。

  “中国有14亿人口,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何在充满挑战的时代中把握机会,不仅生存下来,并且还能蓬勃发展呢?”在《行进中的中国》片头,两位外籍主持人开门见山发出这样的设问,带领海内外观众“跳出中国看中国”,揭秘从全球疫情蔓延,中国如何应对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看似在寻找问题的答案,实质是在探讨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为何走得快、行得通。

  2、把握中国问题与国际认识间的差异

  讲述中国故事,一方面,要了解国际社会对相关中国问题的认知、疑问和误解;另一方面,还要深刻认识在重大议题上,中国人和国际主流社会的看法存在哪些差异甚至是鸿沟。比如在二战中,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然而,长期以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东方主战场的作用却一直被西方社会所低估。随着近几年学术界在战后审判领域里的新发现,重新评价中国的关键作用时机日渐成熟。

  《亚太战争审判》摄制过程中,制作团队走访29所世界级档案馆,挖掘了大量珍贵历史影音资料,其中,大部分是首次和世人见面。除了掌握海量证据,摄制组还采访了世界各国亲历者,通过他们的讲述,还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中国史实:比如第二集《活着回家》的舟山渔民营救英国落水战俘;第三集《生死飞越》衢州的农民解救和保护美国飞行员;第四集《魂断异乡》的57名“八百壮士”远赴巴布亚新几内亚做劳工;第五集《万劫难归》中新加坡华侨因办第一份马来半岛中文报刊遭日军屠杀等。这些事件展现了中国和东南亚军民,奋力抵抗日本侵略者,勇于自我牺牲,不惧危险,营救和保护同盟国军人等动人实例,受到海外观众的强烈关注。

  作为首部全景式聚焦二战后对日乙丙级战犯审判的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优先占据这一领域的话语权,用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也体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发出了响亮的中国的声音。

  3、巧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频共振

  2020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提出了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的倡议。“四个共同体”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为当下的我国新冠疫情防治和对外传播工作,指明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更能唤起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下人民的共情,体现中国价值观和中国态度。

  《行进中的中国》聚焦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用鲜活的故事诠释人类共同关注的切身话题。本阶段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罕见的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疫情的防治和疫后的恢复生机,需要人们摆脱狭隘的地域视野,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看待。同理,《亚太战争审判》立足人类珍视和平的命运共同体,用客观、平和、理性的国际视角讲述历史,反观当下,呼吁世界携手走向未来。全片不仅从同盟国的角度,也从施害国的角度,采访拍摄了日本毒气工厂工人、参与活体解剖美军飞行员医生的后人、刑满释放回到日本的中归联成员等,反映了战争对全人类带来的苦难和反思。

  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对外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不仅具有可操作性,更能唤起不同文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共鸣,让中国的故事走向世界,走入人心。

  结语:《亚太战争审判》于2020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当晚播出,还斩获了第42届美国泰利奖电视系列片历史类金奖。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当晚《行进中的中国》在上海广播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并登陆北美新媒体平台。目前《行进中的中国》第二季正与Discovery探索频道合作,将在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播出。

  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已经进入2.0时代。阐释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中国见解,必须创新传播话语体系和方法。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和困境,国际传播工作者应当化危机为契机,积极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成熟的心态,讲述自身问题与应对之道,建构起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努力为全球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注释:

  张毓强、潘璟玲:《在变局中回到自我: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未来五年》,《对外传播》2021年1月。

  吴瑛、乔丽娟:《国际舆论新格局与中国话语新空间》,《对外传播》2021年1月。

  史安斌、盛阳:《开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局面、新理念、新形式》,《电视研究》2018年第11期。

  冯小桐、荆江:《“新冷战”话语体系下中国国际传播的应对》,《对外传播》2020年第12期。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8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