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蒋安杰

2022-11-01 10:4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蒋安杰同志事迹材料

  蒋安杰,法治日报社编委、理论部主任,高级记者,无党派人士。1986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至今36载;曾参与《法制日报·周末》创刊兼任副总编辑,兼任《法制资讯》总编辑时带领杂志社创新转型;2007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人民教育家”高铭暄教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徐显明、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部级专委胡云腾、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等专家曾在推荐函中评价:立场坚定、功底深厚,负责的理论版影响力大,对法治中国建设和法治理论研究有显著贡献。

  始终做法治中国建设的记录者传播者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她上世纪80年代就采访过张友渔、肖蔚云、许崇德等多位为“一国两制”法治实践作出巨大贡献的《香港基本法》起草者。

  自2007年起,她从事法学理论编辑工作,开拓进取、兢兢业业,把《法学院》专刊打造成理论与实务相融合的前沿阵地,刊发文章与时代同频共振,既有引领也侧重创新,“思想部落”等栏目深受读者喜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弘扬全面依法治国主旋律,她约请多位法学家深刻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内涵,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组织编发《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文章;建党百年之际邀请金平、张希坡、高铭暄、陈光中四位“90后”老教授话初心;邀请五位大学校长畅谈《从一张白纸到门类齐全的社会主义法学学科发展历程》,系统展现党领导人民追求法治、探索法治、建设法治、厉行法治的伟大征程。

  她创设了法治大讲堂,组织策划的专题紧跟时代脉搏,既有宏大主题又有解剖麻雀,不断以专业媒体的力量引领中国法治进步。《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从“法制”到“法治”一字之差20年》《“依法治国”写进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刑法先后十一次修正案》《刑事诉讼法的三次修改》《民法典颁布》等等,这些记录改革开放后中国立法变迁与伟大成就的文章,如同高度灵敏的温度计,标记着时代的刻度。

  她以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观察着记录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高考恢复30周年之际,她策划《法科三十年的凤凰涅槃》等专题,邀请王利明、吴汉东、何勤华等一大批有影响力学者撰写文章,全景呈现中国法学教育发展的波澜壮阔;主持的连载文章《北大77级的回忆》《小月河边有一所大学叫“政法”》《西政故事》《华政的故事》,在法律人中引起共鸣。

  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她独家专访最高人民法院前首席大法官肖扬,《一蓑风雨任改革》深情回顾了中国法治进程的艰难不易;翌年肖扬去世,该文成唯一纪念文章,被全网引用,阅读量破百万。

  始终做司法体制改革的助力者推动者

  她一直行走在司法体制改革的最前沿,在政法界知名度颇高,数篇“标志性”报道阐发法治真谛,留下历史印记。

  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死刑不核准案例,“少杀慎杀”让传统认知“杀人必须偿命”的老百姓难以理解,刑事和解甚至被认为是“花钱买刑”。她带领记者深度采访复核法官,《慎用死刑引领中国司法更理性》《死刑复核如女人绣花般精细》系列报道反响强烈。“文似看山不喜平”,她用高超的叙事手法,将法官办案的“法理情”、党和国家人权保障的理念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巧妙地“揉”进文章里,用特有的笔触勾勒出党中央将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的重大历史意义。

  她聚焦改革热点难点,策划编写《前进中的司法体制改革》《公安执法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聂树斌案:推动错案追究制》《认罪认罚的“头脑风暴”》《少捕慎诉慎押:最高检释放强烈信号》等文章,抽丝剥茧回应争议,释放改革最大善意,生动展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取得的显著成就。

  2017年,她兼任驻部记者。《司法部部长张军开门“迎客”/11位专家学者首次建言司法行政改革》《司法部部长张军登门“夜话”/68位刑辩律师首次与部长面对面》,一改八股文风,生动犀利,鞭辟入里,让读者如临现场;2018年司法部批准999名罪犯离监探亲,无一脱逃,她的《缕缕春色透监门 丝丝亲情满庭芳》温暖人心,获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

  围绕近几年如火如荼的司法改革,她的多篇文章得到领导肯定。《司法改革:“案-件比”—检察抓住了纲》运用数学公式推演改革创举,独具匠心,阅读量破百万;《最高检史上首份检察建议为何发给教育部》《检察变革四年间》,在学习强国、共青团中央、长安剑等平台、公号转载量大,跨圈吸粉呈现象级。

  始终做“心中有光”久久为功的耕耘者奉献者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政法大学,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报社相关重大报道她全程参与;她组织策划的“中国十大法学教育评选”,引领业内风向标。

  她一直在编辑岗位,但笔耕不辍,采写了上百位法学名家。《郑成思:一位真正的学者》《马克昌:人虽远去精神永存》《沈宗灵:在心灵的寂静中沉睡了》《许崇德:学而言宪60载身以传道三千徒》《李步云:为谋华夏法治篇》《金平:民法典是我最好的生日礼物》,他们都是对中国法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令人高山仰止的人物,她的笔触与读者共情,激励着后辈,传承着法治精神。

  她是法学界的“女神姐姐”,但低调务实深入一线。2019年,她到西北某市采访受阻,勇敢跳车;2020年,她到基层采访从55岁至85岁诉讼中度过半生的“盛大爷”;2021年,她远赴福建偏远山村采访“七年离不掉的婚”案件当事人小姚,敬业精神让年轻记者赞叹。

  今年两会报道总结会上,报社对她的“不用扬鞭自奋蹄”充分肯定。她从未让自己“躺平”,而是一位在会议后排记者席经常出现的资深记者。

  她上世纪90年代公派留学英国,作为政法系统早期获得学位的海归,努力开拓架起对外法治交流合作的桥梁,采访过包括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内的多国政要和司法部长。

  在国际部工作近20年,大半时间是夜班编辑,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凌晨回家是常态;她追求极致,在严把文稿质量的同时,对标题、排版也力求完美,直至今日,她仍亲自调整版式,负责的理论版集专业性与美感于一体。

  她的策划、采访、报道,从主题到用笔、从叙事到论理,跃然字里行间、让读者回味无穷的是思考、是引领,是对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生动、形象的叙说。

  36年,她的“坚守与求索”,一直未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