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兰海燕

2022-11-01 10:4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兰海燕同志事迹材料

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创新的新闻人

  兰海燕同志现任工人日报编委、国内新闻部主任,高级编辑。他以做一名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为追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推出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多次牵头组织重大主题采访,组织参加典型报道、突发事件报道,5次担任全国两会报道组长;10多年像钉子一样钉在夜班,确保报纸无差错、能出彩。其作品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6次获得中国人大新闻奖,带领部门获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7年在中国记协国内部和中国行业报协会举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上,作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者代表,他做了获奖作品采编的专题报告。

  一、坚持“内容才是目的”的传播理念,采编深刻反映时代价值的新闻作品

  让新闻作品体现党的主张,在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作用、彰显价值,是兰海燕的努力方向。他常说,作为一名新闻人,除了传递信息,还要努力实现思想的传播,不断推动价值选择、制度构建契合时代要求。董阳、宿青平一组报道正体现了这一思考。

  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化改革潮涌华夏,但一些深层观念、制度藩篱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1998年5月,湖北黄石市河口镇党委书记董阳整治吃喝风、清理“混混干部”,上任11个月即遭围攻;这年下半年,山西侯马市委副书记宿青平在党代会上落选。宿青平工作中勇于改革,却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干部。兰海燕采写长篇通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一位市委副书记调离的背后》,围绕董阳、宿青平现象,在工人日报策划组织了18期讨论,编发稿件57篇,收到读者来信1200多封,推动形成一场持续半年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提出从制度层面保障“让改革者有为有位”等重大课题,引发广泛社会反响。

  针对“姓公姓私”的争论,他专访了因推进国企改革而被称为“陈卖光”“陈送光”的山东菏泽地区行署专员陈光,长篇通讯《冲破藩篱》引起思想界关注;编辑的作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提出干部转变作风到现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信访新路径,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二、在对普通职工健康甚至生命权的敬畏与尊重中,发出有关社会普遍价值的呼唤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曾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弱化工人地位甚至漠视职工生命的极端个案。从2005年担任要闻部副主任起,他即在编辑策划中关注下井矿工能否再次行走在阳光下、如何让尘肺病职工自由地呼吸。

  彼时,矿难频发。2005年9月,国务院公布《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他随即在一版开栏“国务院《特别规定》施行之后”,编发报道30余篇,直击“官煤勾结”,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05年11月,七台河东风煤矿发生死亡171人的特别重大事故,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11名责任人移送司法。两年后当时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的李毅中到当地检查时,却惊讶地发现这一决定并未落实。兰海燕与现场记者沟通后,围绕要凸显对职工生命的敬畏这一思想,敲定报道主题,以《171名矿工遇难两周年祭日临近 李毅中质疑:为何还没人被究刑责?》为题将消息编发在一版。见报当日即上了热点网站首页,网民跟帖2000多条,相关责任人终被追究。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针对劳动者不同时期的期盼,他多次组织报道发声。2010年全国两会时,他带领记者采访5位一线工人代表,形成《职工收入增长提速不能一拖再拖》的报道,并开栏《5位一线工人代表“生活压力账本”追踪》,在两会上引发热烈讨论。当全国著名劳模许振超看到报道中“公交司机张凤霞代表穿着有破洞的袜子上两会”时,发出“一个有关价值的追问——我们究竟该如何体现尊重劳动?”这组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18年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针对技术岗位难留人问题,他采写《聚焦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系列,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三、多次牵头组织重大主题报道,在践行“四力”中让报道抵达用户内心

  2017年以来,兰海燕牵头组织了工人日报“新春走基层”,“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等10次重大主题报道。其中仅“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他就派出采编人员108人次,采访37个(次)省区市,在一版编发稿件130多篇,融媒体作品上千件,形成强大声势。

  为让每次采访都能突出主题,他都先行进行整体策划。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采访之初,他即选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70个红色革命纪念地,设计“讲历史、讲故事、讲精神传承、讲当下成就”的报道思路,采编人员据此在现场讲述精神赓续的生动故事。

  为实现主题报道“合目的”,他尤其注重审美传播,达到与用户“美美与共”的情感共鸣。2017年“新春走基层”主题采访中,记者发现一对铁路职工家中的“留言本”及上千条留言,这是他们因值乘不同列车难得见面而形成的特殊交流方式。兰海燕与记者反复沟通,确定了把职工牺牲春节假期保春运的工作报道,变成通过“最美留言”讲述平凡人爱情故事的报道思路。12本日记、6800条留言、24万字,通讯《“见字如面”23年》成为主题报道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案例,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此外,他在主题报道中运用的“边采边评”“边采边播”等融合传播方式,让用户在线“云思”“云游”,被《三项学习教育通讯》介绍经验。

  四、满怀激情、勤勉尽责,像钉子一样钉在夜班、创新创造

  每逢大事主动担当,不讲条件不惧困难,创造性开展工作,这是同事们对兰海燕的评价。他多次组织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突发事件报道和重大典型报道,作品《地震孤儿的10年回家路》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在5次担任全国两会报道组长期间,他曾累成斑秃、打激素控制痛风一瘸一拐上会;在党的十九大报道中,他与记者讨论选题,策划9篇重头报道;建党百年报道中,他主导《百年盛典》特刊获业界好评。

  用户在哪里,舆论阵地就要在哪里。近年来,他把深度融合升华为一种职业价值观,带领部门三次试点推进报纸改版,推动部门全员上客户端办频道,创办公众号、短视频,用最恰切的方式让新闻抵达用户。

  从业36年,他始终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着。在要闻部工作的9年里,他像钉子一样钉在夜班,确保报纸头版零事故,部门获得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7年担任编委后,又轮值工人日报大夜班,即使在2018年脑血管病出院后,依然怀揣药物,继续坚守着、努力着、创造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9261